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勞文生的兩部劇本

1996年,香港。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編劇,賣出了兩部足以載入影史的宿命論經典喜劇。其一叫《大內密探零零發》,其二叫《食神》。之後,他便退出影視編劇一線,與李力持等“老搭檔”一起投身影視人才教育工作。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這個人叫勞文生,據說精通命理。他所作劇本不多,但兩部周星馳的喜劇,又都堪稱經典——有傳言說,1995年《大話西遊》那後現代的劇本,其實是由他捉刀的,劉鎮偉只是借花獻佛。所以這幾部電影中,才會透出相同味道的宿命論和悲苦集;而劉鎮偉之後的劇本,再也無復“大話”之靈氣,只是不斷地重複。

傳言歸傳言,帶勞文生的劇本中,的確遍佈各種命蹇時乖與存心守己的矛盾。比如《大內密探零零發》,人人看到大團圓的結局,但另一種可能的悲劇卻掩藏其中:零零發的老婆,最後其實已經被自爆的無相王取而代之了。所以才有了那莫名其妙的一耳光,所以最後零零發才跟選擇跟她“攜手墜機”、同歸於盡。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在谷德昭、葉念琛和彭浩祥三人一起的導演音軌中有提到這一可能。我相信這是勞文生埋下的唯心小梗。但要說將真正用宿命之輪碾過的劇本,那還是《食神》,可謂處處都是象徵、通篇盡有所指。讓敗家子以片中美食為線索,鋪開來說道說道。

爆漿瀨尿牛丸:翻身

“從來沒試過這麼清新脫俗的感覺,牛肉的鮮、瀨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竟然比老鼠斑有過之而無不及,簡直比我的初戀更加詩情畫意!”

這段李兆基的臺詞,融合了香港無厘頭的精髓與傳統的美食品評,與日本動漫式的誇張表現相得益彰。可以說,想不留下深刻印象都難。甚至在電影上映後,彈力十足的潮汕牛肉丸被人炒為瀨尿牛丸的原形,以至於知名度擴大、銷量劇增。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而這粒牛肉丸,是電影中周星馳扮演的史蒂芬·周翻身的契機。他屢屢強調的彈性十足、甚至可以打乒乓,也正是在象徵自己的命運,可以像這小小的牛肉丸一樣:被打壓得越重,就會彈起得越高。

瀨尿牛丸還貢獻了片中“風水命理”感覺最濃重的橋段。周星馳擴大瀨尿牛丸的規模後,唐牛發現他選的店鋪點位,多在偏僻之處,連起來就是一個“死”字;但結果,那些點位不是店面,而是房租便宜的加工廠,生產出來的罐頭供給了全港的商超——這些商超密密麻麻,拼成了一個“贏(掂)”字。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這是勞文生代表的編劇思想、周星馳代表的導演思想,在電影中的全面統一,也是全片最燃的段落。用食物的態勢來映射角色經歷、心路,這裡是最明顯、最有趣的一處。同時,也是指向了戲外的周星馳如日中天——為什麼這部戲之後,勞文生就離開了圈子,或許跟張良離開劉邦,是一樣的明智吧?

雜碎面:初心

既然瀨尿牛丸象徵著史蒂芬·周的觸底反彈、那麼雜碎面自然象徵著他一開始食神形象的垮塌、強大姿態的覆滅。如此不可一世、以食物為武器的業界暴君式的人物,居然在被人針對後,因為一碗小小的雜碎面而崩潰,不可不說,當真是絕妙的諷刺。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而後史蒂芬·周落魄街頭、身無分文,但他還是要去吃一碗雜碎面,並以唐牛批評他的原話,批評了賣雜碎面的雙刀火雞莫文蔚。提一次佩服一次,莫文蔚雙刀火雞的扮相真的是醜、犧牲巨大,但正是因此,才完成外表醜與內在美的強烈戲劇衝突,真的是個好演員。

“鹼水面沒有過清水,魚丸也沒有魚味,但你為了掩飾,故意加點咖喱汁把它變成了咖喱魚丸。但這麼做太天真了,因為你煮的魚丸時間不夠,咖喱的味道只在表面上,完全沒有入內,被湯一泡就給沖走了,好好的一顆咖喱魚丸,給你做的既沒有魚味,也沒有咖喱味,失敗。蘿蔔沒挑過,筋太多,失敗,豬皮煮的太爛,沒嚼勁,失敗,豬血太鬆,一夾就散,失敗中的失敗,最慘的就是大腸,裡面沒洗乾淨,還有塊屎,你怎麼搞的?”

唐牛說這段臺詞,當然是在拆史蒂芬·周的臺;但史蒂芬·周為什麼要對著雙刀火雞再說一遍。其實這裡的潛臺詞是:我知道怎麼做好一碗雜碎面。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我小時候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史蒂芬·周連菜都不會做,卻能當上食神呢?後面瀨尿牛丸的事蹟其實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懂美食,也有經營頭腦;他缺少的,只是後廚做菜的功力。所以他才在一無所有、萬念俱灰時,對雙刀火雞說出同樣一段話——但不是在重複,而是以食神的身份在客觀評價。這是在提醒自己,雖然自己什麼都懂,但早已忘了要“把東西做好吃”這份初心。

所以,其實那個時候,史蒂芬·周其實已經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但卻還沒有找到重新崛起的動力和出路。知道有人遞給他一碗叉燒飯。

黯然銷魂飯:人心

作為《食神》電影裡的最終殺器,黯然銷魂飯承載著返璞歸真、情真意切之意。其出處是金庸老先生《神鵰俠侶》裡楊過自創的絕技:黯然銷魂掌。其名有取自南朝江淹名篇《別賦》中的開張詩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意思是最使人心神沮喪、失魂落魄之事,莫過於別離。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這是史蒂芬·周在懷念當時生死未卜的雙刀火雞,以那樣的心境,鑄就的菜品。畢竟在他倉皇失敗時,唯一一個向他伸出援手的人,就是火雞。她給了蜷縮在小巷子裡的食神一碗叉燒飯,還很有愛心地加了個荷包蛋。

這碗飯,是嚐盡天下美食的史蒂芬·周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在最後他的佛跳牆被毀、比賽即將失敗時,又念及幫助自己東山再起,甚至為自己擋子彈的廟街雙刀,不禁黯然銷魂。終於複製出了自己記憶中的味道。

“是洋蔥。”

盎然銷魂飯致人落淚的素材,是洋蔥。但自己曾經邊吃邊哭的原因,卻又不是洋蔥,而是不破不立的心境。那一瞬間,史蒂芬·周其實已經贏了。他用食材做出了感情的味道,已是至高境界。所以他才能說出“人人都是食神”這樣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話。與電影一開始他那個浮誇卻空洞的彩虹鮮花拔絲“心”字形成了遞進式呼應。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最後唐牛被天光取空心腹,也是這層意思的寫照。至此,史蒂芬·周已經從電影一開始的世俗食神,成長為了天人共敬的真食神。人物弧光、電影結構圓滿。

開局四道菜

這裡提下開篇的四道名菜:皇帝炒飯、錦繡多味魚、金縷佛衣、乾坤燒鵝。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這個是真食神——戴龍

皇帝炒飯其實貨真價實。電影中食神的原形,就是這道炒飯的原創者——戴龍。同時,電影裡的戴師傅,也是戴龍親自出演的。算是友情客串加玩票吧。說起來,《喜劇之王》裡被柳飄飄初戀形象迷住的龍少爺,也是戴龍演的。說回皇帝炒飯,放在基圍蝦裡蒸熟的米,搭配極品鮑魚汁和極品官燕炒翻炒。真實生活中,戴龍給李嘉誠、成龍這些大人物做炒飯,只這一萬就要價5000元。隔夜飯之說,當然是他故意為電影留出的BUG,同時也說明史蒂芬·周並非門外漢。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錦繡多味魚就很奇葩了,說是用蘇眉頭、星斑背、三刀腩、鯻魚身、奀(ēn)哥尾來重新拼成一條魚,還要一邊蒸一邊炸,每種魚還有2種口味,總共有10款不同的味道”。講道理,這道菜肯定不會便宜,光食材就十分稀少。同一季節捕到高品質的五種魚類,本身就是天價。蘇梅瀕危、星斑被列入受保護名單,三刀魚因難以捕捉而罕見,鯻魚好找但難燒,奀哥則是又難買又難燒。都是好食材,但十種味道未免扯淡,也不會好吃。這是在諷刺只知道堆砌珍貴食材所謂高端中餐(太醜了,不放圖了)。

金縷佛衣跟錦繡多味魚類似,是在諷刺只講刀工,反而忘了味道才是菜餚最基本的屬性。說真的,切豆腐、菊花魚和許多莫名反覆的擺盤配飾,的確顯得捨本求末。這裡再次表現了史蒂芬·周不缺專業度和先進理念的特點。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乾坤燒鵝其實挺冤枉的,因為精彩之處確實精彩,其特色不在於主體的那隻鵝,而在於內有乾坤的禾花雀。這道菜其實有個升級版,就是傳說中的“四套寶”——鵝中有鴨、鴨中有雞、雞中有乳鴿,號稱刀工和熱滷菜的極致。這裡史蒂芬·周挑不出菜品的問題,直指廚師長相寒磣,也是在說明他確實識貨,但心思詭譎。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四道菜作為食神的開場小怪,一是引人入勝,二是表現性格,各有映射、可圈可點。

佛跳牆

最後大賽中的佛跳牆,其實是作為黯然銷魂飯的對立面存在的。這裡簡單提下。

在電影開場時的四道菜品評過程中,已經展現了史蒂芬·周的專業度和偏好,對堆砌珍貴食材、一味追逐傳統,他是不屑和批判的。那麼,集堆砌食材、製作講究的大成者,就是佛跳牆了。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而唐牛和他都選了這道菜,一來說明佛跳牆能最好地展示各自的技法,堪稱極限技巧大成之菜品;二來說明史蒂芬·周即便早生華髮(致敬《中華英雄》),但還未徹底超越唐牛,依然跟他在做同一水平線上的技法之爭,沒有像後來的黯然銷魂飯那樣境界碾壓。

所以,他的佛跳牆一定會被打碎。只有這樣,才能破除過往所有的經驗,破而後立,找到食神真正的含義。

食神若為喜神,忌梟神奪食

周星馳能夠徹底掌控自己的電影,是從《食神》開始的。1995年的《國產凌凌漆》還有些許不成熟,但之後再次自導自演的《食神》卻取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真正開啟了巔峰之旅。

可以說,八字四柱十神中能夠帶來才華、好運與慾望的食神,切切實實地與周星馳的事業曲線,同步了一回。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初戀更詩情畫意

然而峰迴路轉、急流勇退,周星馳自《食神》後,三年未出好作品,直到1999年,才以半自傳性質的《喜劇之王》結束了自己的巔峰之旅,開始全面轉向幕後。而他自己的感情糾葛,也經歷了朱茵、莫文蔚、張柏芝……正應了梟神奪食之說。

冥冥中有無真意不好說,但周星馳電影一路走來、聚散離合幾多,對宿命論的理解可以說遠勝常人。因此不知有意無意,他的作品,往往第一層內涵,永遠往“人各有命,富貴由天”上靠,比如《美人魚》、《西遊》盡皆如此,成為我們理解他、理解他電影的第一道金鑰匙。

可惜的是,我們讀懂周星馳後,才發現生活中,其實並沒有人遞給他一碗黯然銷魂飯。

參考文獻

[1]蔣佳.周星馳電影的後現代主義風格[J].電影文學,2016.

[2]肖震山.周星馳:小人物的悲情的喜劇方式及其文化意義[J].藝苑,2009,(2).

[3]陳婉瑩.我是一個演員[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

[4]包兆會.無厘頭文化中喜劇的笑與中國式後現代[J].文藝爭鳴,200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