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撰稿人按

2011年,因百家讲坛走红的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纪连海曾来滦参加滦河文化艺术节做了滦河文化的专题讲座,可惜因工作未能抽出时间现场聆听。前些日在头条上看到了讲座整理稿,征得作者同意,节选滦河文化部分配上自己收集、拍摄的照片,发出来分享给大家。


古称滦州的滦县,自有史以来就是中国古代河文化繁荣、昌盛的代表区域之一。滦河滦县段虽然只有42公里,却是全长885公里、总流域面积达4.46万平方公里的滦河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一段。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在研山顶南眺滦河

蕴含远古遗风的先秦礼贤文化

游牧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诞生于夏末商初(约公元前1600年)的孤竹国,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之一,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它的出现标志着今冀东大地已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苏醒,从原始社会跨进了文明的门槛,是今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距今约3600多年。

孤竹(亦作“觚竹”)人原为商先族旁支墨胎氏氏族,商部落迂回南下中原时,逐渐与部落联盟分离,开始独立生存。后辗转于燕山腹地游牧,发展成农牧并举阶段,定居于包括滦县在内的冀辽边界地区。

商汤灭夏后,于三月丙寅日封孤竹,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到了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到了中期,定鼎滦河、青龙河畔。这个时期孤竹国的疆域逐渐南移,西至滦河,北达青龙县北,东抵锦西,南临渤海湾。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图源自『永平府志』

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墨胎初看到战乱将至、殷商将亡,自己年迈体衰,难以应付动荡局面,便对长子伯夷、二子公望(一说伯僚)、三子叔齐明示,立诏传位叔齐。墨胎初驾崩后,众臣民要按先君遗诏立叔齐为君。

可是叔齐却说:“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国为君呢?”伯夷坚辞不受,尊父命应立叔齐为君。二人互让不就,众臣左右为难。于是伯夷偷偷离去,叔齐跟随。众臣无奈,只得拥立二子公望为君主。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宋·李唐《采薇图》,表现的是伯夷叔齐在首阳山的情景,原画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商末到周初的中原文明的最终选择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孤竹国国君墨胎初的选择是立贤。

很明显的是,墨胎初这种选择,很明显是充分考虑了国家的未来;伯夷的选择是遵从父命——这也是“孝”的一种表现吧;而叔齐的选择却不能用“逃避”来作注解,而应该用敬爱兄长——也即所谓的“悌”。

正是因为如此,夷齐兄弟二人相互谦让,宁可远离父母之邦,也要遵守礼义、推让王位,这种以仁义为先、利益居后的品德,受到后人的赞赏,被称为义士。夷齐兄弟二人的这种行为,才会被永久的载入史册。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范曾《伯夷叔齐》 镜心 设色纸本

再说伯夷、叔齐兄弟二人逃离孤竹国后,一路向西而行。听说西伯侯姬昌养贤纳士,堪为明主,于是二人决定投奔。

到达西岐后,西伯侯姬昌(追谥文王)已死,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正率师东行讨伐殷纣。

见此情景,夷齐二人便拦住武王的马头叩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听了伯夷叔齐的这番话,非常生气,欲杀掉这两个愚忠昏庸之徒。

姜子牙急忙劝阻说:“大王息怒,二人话虽迂腐,但他们是孤竹国君的儿子,属互让君位的贤义之人,不可杀害,就随他们去吧。”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夷齐庙历史照片,源自《滦州文化志》

武王灭商之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有一天,碰到一个老丈,老丈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二位以不食周粟标榜自己对前朝的忠心,但是你们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道理吗?你们虽说不食周粟,但是你们吃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吗?”

二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意不吃,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图片源自广西八桂书香网

三千年前,滦县先民饿死在首阳山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其实,这是个如何忠君的问题。对于夷齐兄弟的选择,我们是不应该责备的。

所有的人都知道,以一个政权取代另一个政权的彻底的革命形式来促使社会进步,其实是一种最无可奈何的形式。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夷齐庙望水楼,图源见水印

也就是说,夷齐兄弟二人选择的背后,其实是如何以最少的牺牲来促进社会的最大进步这一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夷齐兄弟二人的选择,虽不容于当时的社会,但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无疑是一种并不坏的抉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夏季滦河风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滦河文化的最初内容,给了直至今日的我们每一个人在任何的情况下,都需要的答案:关于人的伦理——社会的,家庭的;兄友、弟悌,忠君、爱国,饿死不食嗟来之食,等等。而上述这些,才是最初的滦河文化所蕴含的远古遗风——先秦礼贤文化的内涵之所在。

封建时代农牧交融的多元文化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和融合

转眼之间,时间进入到了封建时代。滦县,也进入到了的不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和融合的之中。

而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的产物,我们在滦县可以看到的是,滦河漕运的中转站——偏凉汀。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夏季偏凉汀风光

我们知道,滦县有着灿烂的文化,拥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早起辽代就建有寺庙、古塔。

滦河沿岸由北向南就曾建有夷齐庙、雪峰寺、偏凉汀、文峰塔等名胜古迹,成为京东一带有名的名胜风景区。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雪峰寺早已不在,只留下一座雪峰岛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横山南眺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晚霞中的文峰塔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从大觉寺山门眺望研山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大觉寺绘画,摄于政府礼堂

清代曾有康熙、乾隆皇帝巡游到滦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滦县境内两奇胜,夷齐庙与偏凉汀”、“览景目难给,千古此滦州”。而一说到位于滦州城北三公里横山东麓的偏凉汀,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过去的“滦州八景”之一的“偏凉虚阁”,说的就是偏凉汀。

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处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但很多朋友可能并不知道偏凉汀因何闻名——这就叫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偏凉汀是滦河漕运的中转站。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源自《清·滦州志》

历史上,皇廷以水路运输粮秣以供应京师或接济军需,称为“漕运”,可供运输的河道叫漕河。向南运输漕粮。

自板城(今承德)散河(今迁西境内)一带,泛舟滦河,输归金京(金国到1153年迁都北京,此时金京尚在辽阳),而以锛城(今滦南锛城)为栖粮之所。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老站,图片源自日本公开的日军侵华前拍摄的《华北交通》档案资料

但因滦河一直是由偏凉汀向东南逶迤入海,不与锛城相通,所以,金国特由滦州城南10公里太平庄村北开挖一条运河,名叫闾芬沟,引滦入青河入溯河,再入北河(古运粮河)直达锛城屯积粮草。

直到蒙古政权占领这里以后的1239年11月,还有文献记载:“令整修滦河故道,以供漕运。”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民国时偏凉汀老照片,图源见水印

据民国二十六年《滦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卢龙、石城两县,置马城县,以通水运。”乐亭县阚庄村民在村东南滦河故道上挖河时发现一艘古代沉船,经专家鉴定系元朝遗物。自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有记载以来,滦河水运活跃了1700多年,其中元朝尤为发达。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民国时偏凉汀老照片,图源见水印

元朝建都北京,来自蒙古草原的元朝统治集团艳羡北京的皇家格局和历史地位,但受不了北京的酷热溽暑,早年他们在滦河上游北岸原开平府(今内蒙多伦县)建都,叫做“上都”,每年四至九月便到此处理朝政。上都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天下各地的精华,主要借助了滦河水运的畅通。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滦河铁桥上向南拍摄的偏凉汀和研山,当时滦河水面还相当宽阔,图片源自日本公开的日军侵华前拍摄的《华

南方供品进入皇廷,原有三条水道:一由大沽口经白河到通州;二由娘娘宫经粮河到蓟州;三由芦台经蚕沙口到滦河,直到上都。因此滦河水运非常重要。

忽必烈至元十九年(1282年)5月敕令“造船于滦州。”“造大小船两千艘,以备漕运。”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大臣姚演奉敕疏浚滦河,漕运上都,备用船只五百艘,水手一万名,纤夫两万四千名,可见规模之大。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民国时偏凉汀老照片,图源见水印

明朝为了沟通长城内外及供应军需,继续发展滦河漕运。洪武八年(1375年)和成化十七年(1481年),颖川侯傅友德和管粮郎中郑廉曾经分奏滦河漕运引西,沟通还乡河—陡河—沙河—陷河—青河—滦河,以便“接运军储”,“分贮海运”,均得到皇帝支持,大兴修建。

但因水小,而沙河又“易淤”,“随行随止”,“不一二年,就壅塞而废”。以后滦河漕运始终为朝政大事,多有关注。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东巡时建有一阁。因其左倚峭壁,右俯滦河,远远望去云雾缭绕,若有若无,故称“虚阁”。此阁为宫廷式建筑,内分正殿、配殿、更衣殿。室内雕龙凿凤,金碧辉煌,有“小金銮”之称。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偏凉汀行宫,图片源自《滦县文化志》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 图源见水印

外有宫墙环绕。周围是清去亭、益香池、浮霞小楼和御碑亭,成众星捧月势。御碑亭藏有乾隆皇帝亲书御碑一块。清未民初历经兵焚,偏凉虚阁遭到严惩破坏,“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拆毁。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旧时偏凉汀风光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北宁铁路修到滦州,在偏凉汀修建滦州火车站,使这里成为水陆两用码头,上至八沟、热河、建昌、迁安,下至乐亭海口,常年往来木帆千艘,每艘4吨,另有水筏数十只。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也关注滦河水运。在《建国方略》中谋划在滦河口建造“北方大港”,因军阀混战,未能实施。

滦河文化|夷齐让国的先贤与文化融合的偏凉汀码头

▲滦州古城东城门外夜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封建时代的滦河文化的主体内容,就是农牧交融的多元文化,具体而言,就是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与东北落后的游牧文明的冲突和融合。

作为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与东北落后的游牧文明冲突的产物,我们可以看到滦州的设置和蔓延不断的万里长城的存在;而作为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与东北落后的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我们在滦县可以看到的是,滦河漕运的中转站——偏凉汀。

最终的结果则是,冲突不再,融合成为主流。也就是说,滦县文化也好,滦州文化也罢,其实质都是“滦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