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不救汉献帝?

笑口常开9046874


且不说刘备为什么要就汉献帝?即便刘备真的发兵来迎,已经被降为山阳公的废帝他敢追随刘备前往蜀中吗?作为与枭雄曹操缠斗三十余年的老狐狸,他就不怕“逼宫禅让”之事再度上演吗?所谓“君不可辱”,已经被羞辱过一次的汉献帝,岂肯一辱再辱?

一:刘备是想兴复汉室,但却没说是为汉献帝“兴复汉室”

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军首领张角乘着昏君佞臣惑乱朝纲,天灾人祸接踵不断,天下苍生沦于水火倒悬而不能自救的时机。收揽帐下饥民,头扎黄巾,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旗号揭竿而起。面对形势大张,渐有燎原之势的起义军,早已力不从心的东汉王朝不得不鼓励盘踞地方的士族豪强,门阀大户自行组建武装力量以便协同朝廷剿平寇乱。而正是汉王朝这种没有任何限制的鼓励发展地方私人武装的政策,虽然最终平息了黄巾之乱,却也葬送了自己的生机。至此,天下正式跨入军阀割据、诸侯混战的大乱之世。

而素不事生产劳动却又常怀非常之志,介日里只知道浪荡于市井之间,结交一些所谓豪杰壮士的刘备,也是趁着这天下动乱,无人敢管的档口,与结义兄弟关羽、张飞等人变卖产业家当,以为招兵买马之资,进而带着有限的军马和自己皇室宗亲的贵胄身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之中,希望能为自己博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换言之,刘备之所以时刻不忘提醒人们自己皇室宗亲的身份,不过是为了在此天下丧乱之际借此以招徕人心。这种招式其同宗共祖的汉光武帝刘秀也曾用过,并且获得了极大的舆论成功,并最终重塑了大汉朝的巍巍江山。就此而言,刘备的目的自然也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所以说,刘备虽然以复兴汉室来号召天下但他并没有说是要帮汉献帝复兴天下。

不仅如此,他还想通过自己的宣传告诉天下人,现在汉献帝已被曹操掌控,汉室天下已非汉室所有,那么自己作为汉室宗亲,又有再造乾坤的雄图大志,那么天下英雄大可以弃汉献帝而投效自己。而事实证明,他的身份标志确实也使他获得了相当的民意和大量的有识之士的投效,而号称“卧龙”的孔明就是其中之一。

二:魏强而蜀弱,偏居一隅的蜀汉凭什么借走汉献帝?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贬汉献帝为山阳公,自己则篡汉自立。同年,刚刚得到四川的刘备闻讯而痛哭,但限于自己在四川根基未稳,巴蜀之内人心浮动的客观现实。有心杀贼的刘备为保汉祚不断,且继续又正当的名号来招揽天下英才,恢复祖宗旧业。于是就在关、张、赵云、诸葛孔明等一众文臣武将的一再劝进之下,不得不“摄位称帝”,建号昭烈。

话说矢志以恢复汉室江山为毕生追求的刘备为什么要如此迫不及待的登基称帝呢?难道真的是为了保住汉室天下吗?在我看来,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相对于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于每一个天下百姓心中的“忠君爱国”的而言,此时的刘备若能继续以故汉室宗亲的名义高树义旗的话, 其效果必然会比他称帝自立更佳。因为,一旦他帝制自为,他的狼子野心也就不攻自破了。如此一来,能够保住区区川蜀一隅就已经幸甚至哉了。再不用说什么招徕天下英豪了,而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终三国之世,蜀汉政权始终只能偏居一隅且人才凋零的原因所在。而他的最早灭亡也就理所应当了。

换言之,在曹丕篡位之际,且不说天下形势是魏强而蜀弱,刘备根本无力迎走汉献帝;在我看来,即便刘备有足够的实力为此迎立之事,他也未必会这么做。因为这根本就是一笔“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亏本买卖。因为,一旦刘备劫夺了汉献帝,这不仅是给自己找了个太上皇,而且还为曹丕去了一块心头之患。话说,这对以区区布衣之躯崛起草莽之间,辗转四十年而奄有川蜀之地的枭雄刘备而言,这种“蚀老本”的事情是万万不会做的。

而且,如果腹黑点来讲,曹丕的篡汉之举对于刘备而言又何尝不是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呢?而这也就是为什么痛哭之后的刘备马上宣布汉献帝被曹丕所害的原因所在。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对于始终有称帝之心的刘备而言,汉献帝被害之时不也正是他承袭汉祚代天牧民之时吗?

三:“皇叔不可靠”,同样老奸巨猾的汉献帝岂能不知刘备的心意?

所谓“天子不可辱”,对于已经“受辱”过一次的汉献帝而言,他又怎会再随刘备前往川蜀,进而被“再辱”一次呢?毕竟,这位做了一辈子傀儡的汉献帝可是由素有奸雄之称的曹操一手调教出来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试问,在曹操去世后。天下间还有谁能有汉献帝一样的经验和眼光呢?可即便“名师”如曹操者,却还是被恭谨谦厚、宽仁大度的皇叔刘备所诓骗,并最终纵虎归山,遗害川蜀。所以说,机辩如汉献帝者绝对不可能对刘备的心机和野心一无所觉。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而言,与其和刘备前往凶险莫测的川蜀之地再做傀儡,还不如留在曹魏做个安稳逍遥的山阳公来的快活自在。毕竟,当初曹操毫无保留的将所有女儿一股脑儿的都嫁给自己的时候,就已经清楚的表明了即便最后曹家取汉室而代之,也不会对汉献帝赶尽杀绝的心意。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如此浅易通俗的问题,同样老奸巨猾的汉献帝又岂能不知该怎么抉择?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汉献帝就像一个玩偶,被董卓、郭汜、曹操夺来夺取,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目的。

起初,黄巢起义,天下大乱,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或坐拥天下。织席贩履的刘备同样有这个野心,刘备落难到许昌,虽与国舅董承盟誓“为国除贼”,但刘备心心念念的是:“如何摆脱曹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

求贤,刘备三顾茅庐求教诸葛亮,开口便问:“如何在吴、曹两强中求生存?”,而非营救汉献帝。

封王,刘备登坛自称“汉王”,提出的口号是:“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说的是自己不能久居西川,要得天下。汉献帝被迫禅位,他非但不采取行动,反而急冲冲称帝,并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以报兄弟私仇,全不把曹丕篡汉的国仇放在心上。

称帝,刘备称帝年号章武,是取自《尚书》:“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其用意显而易见,就是要取汉而代之。因为东汉自称“火德”,刘备自视汉室正统,仍然崇火德。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刘备想要做的不是开国功臣,而是继往开来的帝王。如此 他还会救汉献帝吗?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刘备不是不救,是救不了。

刘备在称帝之前,其实一直就是以救汉献帝为目的或者为旗号。

因为他乃是以刘氏宗亲自居,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救到汉献帝,自然对自己的事业大有脾益。以他刘氏宗亲的身份,如果学董卓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显然阻力要小上很多,毕竟是一家人。届时诸如曹操、孙权这些外姓人,如果不听话,那就是乱臣贼子,道义上失了先机。

此外,对于刘备个人来说,因为姓刘,完美的的避开了“非刘姓不可称王”的铁律,那么他不管是称公还是封王,都算得上名正言顺,而后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取而代之,那也是合情合理。

总而言之,救到汉献帝,好处多多。

但显然刘备当时没那个实力。

早期的刘备,大多数时候都还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比如初平年间,汉献帝在董卓控制之下,整日担惊受怕的时候。刘备只是在公孙瓒、田楷手下打工的马仔。

兴平年间,好不容易走了大运,入主徐州,可毕竟远离长安洛阳,再加上实力弱小,汉献帝还是被曹操给抢了去。

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运气好得不行,打谁谁嬴。刘备则是命运多舛,不仅被赶出了徐州,还不得不到曹操手下打工。

期间还参与衣带诏事件,结果大家也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举事失败。刘备也因此成为了曹操的死对头。

当然,此时的刘备还没资格当曹操对手,一路上被曹操给狂揍,最终逃到荆州,靠着和东吴结盟,在赤壁之战中翻了盘。

所以,救汉献帝这事儿,不是刘备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他行不行的问题。刘备如果想要达成这一目的,那就是必须得击败曹操。

所以我们看到刘备借荆州、图西川,争汉中。

至于后面,他就不需要救汉献帝了,因为他自己称帝了,或者说汉朝皇帝没了。

因为对于刘备来说,他一直想要救的不是刘协,而是汉朝的皇帝。汉献帝禅让曹丕之后,那就已经失去了他存在的价值。他如果此时去把汉献帝救回来,自己该如何自处?

与其给自己找个麻烦回来,还不如称汉献帝已死,自己作为汉室血脉传承,担起大旗,号召天下,如此更好证明曹魏的得位置不正。


白话历史君


刘备不救汉献帝,要放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思考,具体原因,静听怀信同学慢慢道来!

第一:当时消息传播方式单一,曹魏封锁消息,说是禅让的,万一翻供怎么办,刘备确实没有得到汉献帝死活的正确消息。

第二:请汉献帝入蜀,请个大爷到家里,刘备当时以什么身份相处,所有指挥权交于汉献帝,刘备的的位置在哪里?手下的将领百姓不会太买账。

第三:确认汉献帝已死的消息,自立为帝重振汉室,刘备当时的口号是还都洛阳,在外人眼里可谓当时大汉的绝对忠诚者,而且还是汉室后裔,师出有名匡扶正义,所以才有众多人追随与他。

第四:蜀地内部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大小势力交织,都有各自利益的盘算。

第五:汉献帝自己呢?他其实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他知道所有人都不会再去收留他、辅佐他。他就像丧家之犬一般,于是他最后也只是安心的做自己的山阳公。他不指望刘备,也不指望任何人。同时刘协自己也已经没有了人身自由,虽然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即使参见曹丕,都不用俯首称臣。但是那不过是曹丕用来收买人心的手段,曹丕实际上是为了软禁刘协。可怜刘协一代帝王一生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作为帝王他自然不甘心,只是他的反抗却都是徒劳。最后的他也心灰意冷安享自己的晚年。

综上所述,刘备不救汉献帝,也有他自己的考虑,身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是怀信同学,欢迎大家围观赐评,喜欢的话就点点关注。


怀信同学


谁说没救?衣带诏事件不就是刘备救大汉的努力吗?刘备早期家境不好,书读的也不多。虽然他起兵很早,但由于底子太薄,在曹操、袁术、袁绍这些大咖面前始终跟不上节奏,别人都已经几个州了,他却只能在县里混混,虽然一度拥有徐州,但就凭他那点兵力根本守不住。自身都难保,救汉献帝那更是奢望

后期他虽然有了地盘,然而天下大势已定,再想问鼎中原,那是痴人说梦,毕竟曹操太强了,刘备想救汉献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另一方面想,如果刘备真的打败曹操,入主中原,就一定还政于献帝吗?自己辛苦打下的地盘,到时候拱手让人,谁会愿意?就算你愿意,皇帝怎么想 ,会不会觉得你功高震主,想法子除掉你也未可知。


正乃多事之秋


刘备被曹操称为,英雄。汉献帝是块金字招牌`,被曹操接到许昌,汉室朝庭已到了许昌。在曹操挟夭子以令诸候,这招屡试屡灵,让老曹亢奋不异。汉室朝庭吃穿供应,地盘都是老曹的。连小刘皇帝的媳妇也是老曹的三个丫头。他们之间的关系血浓于水,不可能再分离了。刘备什么人,他还想创业当老板呢?弄个顶头上司在上压着,多没劲呢。老刘才不干啥本的买卖呢。自已自称汉室宗亲,连他自已都心里清楚,是个冒牌货。如尽皇上认自已为皇叔。心里高兴极了。要不是在朝堂上,老刘会打自已几个耳光,试试痛不痛,是不是真的。有了皇叔这金字招牌,自已赶紧离开老曹。自已去打拼和创业,创办一家自已说了算的公司。至于小刘皇帝,已经用过了,再也没用了。救他?还不如自已已救自已。先开溜,自已去打拼。


用户7250116464786高


刘备早期是有救汉献帝的想法,但却没有能力。

刘备曾劝刘表派兵奇袭许都,迎回汉献帝回荆州,但刘表不肯。因为汉献帝来荆州后,刘表这个荆州之主就变成臣属,而刘表年迈,一但归西,荆州很可能就被汉献帝封给刘备,刘表才不会上刘备的当。

后来刘备借来荆州,取西川,夺汉中,就再也不提救汉献帝的事了,因为同刘表一样,汉献帝来成都,刘备就变成汉献帝的臣属了,刘备可不傻。

后来,曹丕篡位,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刘备喜出望外,立刻昭告天下,汉献帝为曹丕所杀。然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于次年登基,为汉昭烈帝。

在汉献帝眼中,刘备与曹操没有什么区别。汉献帝虽认刘备为皇叔,是因为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是想拉拢刘备抗衡曹操。

综上,刘备救不救汉献帝,首先要看他有没有这个能力,其次要看对他有没有利益。



当代曹植


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可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是所谓的忠厚君子,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可不会为汉献帝冒险。而汉献帝对于刘备也并非十分的信任,对于他来说,本质上刘备和曹操都是一路货色,甚至于说,同为宗室的刘备还没有曹操可靠。

在汉献帝被李榷郭汜劫持,昭告天下,命令天下诸侯勤王的时候,刘备还不成气候,原本汉献帝对他就不报什么期望,刘备就算有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奈何实力不济,也只能作罢。

在汉献帝下诏勤王的时候,最有实力,最方便做这件事的是袁绍,只是袁绍正忙着和公孙瓒打仗。还有就是在袁绍看来刘协的皇位是董卓立的,含金量不是这么高,关键是袁家和董卓关系不好,迎回汉献帝就相当于手里拿着一块烫手的山芋,而且作为诸侯联军的盟主,袁绍认为自己的身份已经足够号令天下了,如果需要皇帝这面大旗,他希望可以像董卓一样扶植一个新皇帝。

实际上袁绍确实实施过立一位新皇帝的计划,在袁绍到东州组织“反董运动”期间,担任盟主的袁绍就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不仅如此,袁绍这人还鬼得很,拉上当时的冀州牧韩馥一起去劝说刘虞,结果刘虞还比较明智直接拒绝了袁绍。只是这件事不可能做的滴水不漏,汉献帝对于袁绍意见肯定是大大的,就算把汉献帝捏在手里,两人也很难相处得好,因此尽管袁绍手下的谋士给他分析利弊,多次劝他将汉献帝迎回,可袁绍就是不听。

而刘备当时则像丧家之犬一样,好不容易从徐州牧陶谦手里骗来的徐州,又被吕布占了,自己只能跑到小沛容身。自己吃饭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去管汉献帝,汉献帝可不是一个人,身边大臣,后宫嫔妃,各种勋贵,没有一定实力,可不敢去接这个活。

很有意思的是,汉献帝实际上对“三姓家奴”吕布实际上是充满期待的,吕布曾经在为董卓效力,与汉献帝相识已久,他是诸侯中与汉献帝关系最好的一个。汉献帝逃出来后,曾经让人告诉吕布接驾。但是吕布军队缺粮,连自己都快养不活了,又哪有多余能力去管汉献帝呢?只能派人向汉献帝请罪,汉献帝见吕布境况如此窘迫,只好不再寄希望于他,还给吕布重新封了官职。

刘备心向汉室,一心匡扶大汉,但是他心里的大汉是太祖高皇帝创立的刘氏江山,他自己也姓刘,他要匡扶的大汉是自己做皇帝的大汉,都是刘姓子孙,汉献帝那一支子孙做不好自然是轮到自己来做,所以刘备对汉献帝实际上没有所谓的愚忠。

在拿下益州后,刘备就迫不及待的封自己为汉中王,完全不顾及当时朝不保夕的汉献帝的处境。后来,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对汉献帝还算尊重,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说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实际上,曹丕对汉献帝还是不错的,在封地山阳郡,汉献帝遂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后来还死在了曹丕的后面。

反观刘备,在听说汉献帝禅让后,就假传消息说汉献帝已经被曹丕杀死了,迫不及待的称帝,完全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此时不要说营救汉献帝,要是汉献帝敢跑到刘备的地盘,刘备立即就会杀了他。


醉美木渎


引言:

刘备不救汉献帝有两个原因,第一刘备没有能力在曹操手中抢夺汉献帝;第二刘备想救汉献帝的目的性太强。

刘备没有能力抢夺汉献帝

汉献帝虽然是东汉末年的末代皇帝,但是身份特殊并非寻常的诸侯可以守护的。东汉末年的想要争夺汉献帝的也只有曹操、袁绍、孙策三位诸侯,这三位真心保皇的也只有曹操一人了。刘备在赤壁之战之后才算是有了立足之地,之前一直处于被曹操追着打的状态,自己尚且朝不保夕,又哪有能力攻打曹操抢夺汉献帝。

按照历史的走线,刘备确实有一次抢夺汉献帝的机会,可以因为没有实力也就作罢了。曹操和袁绍再官渡向对峙时,刘备曾向刘表出策袭击许都夺取汉献帝,可惜刘表因为因为刘备拉拢荆州官员而堤防刘备没有同意袭击许都的计划。刘备自己驻军新野兵力不足万人,没有能力攻破许都,因此作罢。

刘备想救汉献帝的目的性太强

刘备并不是不想救汉献帝,刘备作为主君自然知道汉献帝在手的好处与坏处。分析历史来说,刘备想救汉献帝是有私心的。就拿最有可能救出汉献帝的一次机会来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时,刘备请刘表出兵袭击许都,接汉献帝入荆州。

刘备的此计看似大忠大义,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率兵攻打许都接回汉室皇帝,但是汉献帝入荆州以后呢?刘表年事已高,一旦汉献帝被救回荆州,那么荆州名义上的领袖就是汉献帝了,那么刘表和刘备可以变成为两大辅臣,一旦刘表去世汉献帝会把荆州之地分封给谁?必然是刘备,汉献帝下诏刘备光明正大的接收荆州之地,还不会背负骂名,一石二鸟。这点刘备想的明白,刘表也知道,所以刘表不出兵袭击许都。

总结:刘备并不是真心的想要就汉献帝,同样的也没有能力救出汉献帝。刘备在入川得了益州以后,可以说是实力最强的时候,可是刘备确只字不提救汉献帝的事。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读《三国演义》的网友都知道,书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处处可见,有人甚至把这称为是罗贯中的“封建正统思想”。

不过这可能不是罗老先生的初衷。《三国演义》是在明代成书的,而早在宋代“尊刘贬曹”的思想就已是三国类文艺作品的主基调了。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

同时,罗贯中的“尊刘”也并非刘备姓刘(刘表、刘璋、汉桓帝、汉灵帝都姓刘,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关键是刘备所率领的军事集团从一开始就打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最早在桃园结义中见)”的口号,而这一民族思想一直受人们的追慕;另一方面刘备的军事集团中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智”、赵云张飞的“勇”,致使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进行讴歌赞颂。不过刘备作为集团的领军人物,集所有的权利和荣誉于一身,在权势和金钱的诱惑下,势必当初的那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忠义之心有所动摇。最明显的就是他想自己当皇帝了。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备的身世。关于刘备的身世,最能让人感兴趣的应该就是皇叔这个身份了。现在好多人对此有疑问,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刘备故乡在涿县,史实证明,他确是汉景帝玄孙,汉室宗亲。所以皇叔并不是刘备忽悠人的。

那刘备对他的汉室宗亲身份是怎么看待的呢?易中天曾从他的两个儿子刘封、刘禅的名字上说刘备有称帝之心。其实从名字上还不足以断定刘备有称帝之心,刘备认刘封这个螟蛉之子时绝不会是看上他的名字里有个封字。

不过刘备有称帝之心在后来就慢慢表现了出来。先是刘备落难到许昌时,国舅董承曾私下向刘备表示汉献帝想除去曹操,刘备虽然咬牙切齿,并与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不过排在刘备心中第一位的还是怎样摆脱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

还有他在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如何与东吴、曹操抗衡,成为第三股势力,而非如何营救汉献帝。如果刘备真凭自己的割据势力,打败了曹操,他会甘心只做一个开国功臣吗?答案是否定的,世上还没几人能真正摆脱权力的诱惑。

刘备听到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丕,徒居山阳城时,虽然哭得呼天抢地,但他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反而托病不理朝事,政务全交给孔明。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刘备就在诸葛亮的“妙计(实是借用耿纯劝刘秀称帝故事)”下,“被迫”称帝。而刘备称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布“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以报关羽之仇,全不把曹丕篡汉的国仇放在心上。在众在臣谏阻无效下,起兵七十五万(这个是蜀汉对外兵势最大的一次讨伐战)讨伐东吴。

蜀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杀得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孙权没法可施,不得不送还张飞人头和范疆、张达二人,并许诺归还荆州、孙夫人来求和。但刘备并不领情,反想乘机并吞东吴。最后用兵失策,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也病逝白帝城。

刘备称帝时,年号章武,是取自《尚书》:“天命有德,五服五章。”而当时的曹丕年号黄初,孙权称王时年号黄武,称帝后改黄龙,连黄巾起义的张角也自以为“黄天”。他们的用意都是要取汉而代之。因为东汉自称“运应火德”,在五行中土能克火,土属中央,崇黄。刘备不用黄是自视为汉室正统,仍然崇火德。

在刘备心目中,他要做的并不是张良、韩信那样的开国功臣,而是汉光武帝刘秀那种继往开来的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