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療

哮喘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據估計,全球每20個人中就有1個患有哮喘,約計3億人。估計中國哮喘患者近

2000萬

哮喘是近年來十分引人關注的全球公共健康問題,也是兒童期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如不積極治療,兒童哮喘中約1/3-1/2的人可遷延至成人。

現在很多國家哮喘發病率超過10%,我國哮喘近年來持續增長,發病情況也不容樂觀。

因哮喘痛別世人的熟悉面孔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療

鄧麗君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療

柯受良


1995年5月8日,一代佳人鄧麗君因支氣管哮喘發作於泰國清邁逝世。

2003年12月9日上午“亞洲第一飛人”柯受良因酒後哮喘在上海逝世,終年50歲。


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包括炎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等)、氣道結構細胞(氣道平滑肌細胞和上皮細胞等)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發作性的喘息、氣急、胸悶、咳嗽及哮鳴音為主要臨床表現。

這種慢性炎症導致易感個體氣道高反應性,當接觸物理、化學、生物等刺激因素時,發生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從而引起反覆發作的喘息、咳嗽、氣促、胸悶等症狀,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或加劇。


哮喘發作症狀

哮喘發作前常伴有打噴嚏、流清鼻涕、眼睛發癢等症狀,發作時可表現為呼氣性呼吸困難、喘鳴、胸悶、咳嗽,嚴重者會出現呼吸頻率增加、大量出汗、口唇發青變紫,部分患者在夜間、清晨發作或加重,部分患者有季節性發作或加重的表現。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療


哮喘發作的時候,雙肺可聞及散在或瀰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延長。多數患兒可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療


誘發哮喘的因素

很多因素會誘發哮喘,包括

過敏性誘發因素(塵蟎、食物、黴菌、花粉、動物毛皮屑等)

非過敏性誘發因素

(運動、病毒感染、冷空氣、煙霧、空氣汙染、吸“二手”煙、阿司匹林等藥物)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療

有過敏性疾病/哮喘家族史、過敏性鼻炎病史、過敏性皮膚病史人群,更可能得哮喘。

主要因素有食物過敏原和吸入過敏原。

食物過敏原:常見牛奶、魚蝦、雞蛋、花生、堅果類食物等。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療


吸入過敏原分為

室內變應原(包括室塵蟎、動物變應原、蟑螂變應原和真菌)

室外變應原(如花粉和真菌)

職業性致敏因素(指接觸動物皮屑和尿蛋白、植物蛋白、無機和有機化學物質)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療


哮喘發作時如何急救

  • 將藥物及吸入裝置放在患者身邊,方便患者吸入,並記錄其服藥時間;
  • 最好幫助患者坐起來,身體微向前傾,靠在自己的手肘或手臂上,讓患者呼吸大量的新鮮空氣;
  • 如果通過上述步驟病情沒有得到緩解,要儘快將患者送到就近的醫院。

如何預防哮喘發作

患者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預防哮喘發作:

避免過敏因素。減少非特異性理化因子接觸,如吸入煙、塵和植物油、汽油或油漆等氣味以及冷空氣。

注意預防感冒。對氣候變化做到相應措施,寒冷季節容易受涼而導致呼吸道感染,或天氣突然變化或氣壓降低,都可激發支氣管哮喘發作。如果呼吸道感染,尤其病毒感染更易引致小兒哮喘發作。

避免過度勞累。長時間的體力勞動,緊張的競技性運動,均可誘發哮喘。

保持心情愉悅。情緒波動可以成為誘因。諸如憂慮、悲傷、過度興奮甚至大笑也會導致哮喘發作。


從中醫角度認識哮喘


根據哮喘的臨床表現,中醫學將其主要歸屬於哮病、喘證範疇。

哮病是一種發作性痰鳴氣喘疾患,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為特徵,甚則喘息不能平臥;喘證則是以呼吸困難為主,表現為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

明•虞摶在《醫學正傳》中指出: “喘以氣息言,哮以聲響名。”歷代醫家在對哮喘 治療的實踐中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認識,認為其發病是多種病因、病機相互影響、相 互作用的結果。

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勞倦內傷及各種病理產物等都是可導致哮喘病情發展變化的相關因素,然而對其直接病因的論述,歷代各有偏重和特色。

六淫之邪是能導致機體平衡發生相應改變的致病因素,對於哮喘的發生,強調了寒邪、熱邪、風邪對於肺臟的作用。

內傷七情、飲食不節等因素以及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均以痰邪、飲邪及瘀血作為直接病因,是導致哮喘反覆難愈的重要因素。這些病因亦可相互影響,在哮喘疾病過程中形成內外合邪,內有宿根,外邪引發。


寒邪

《靈樞•百病始生》中提到“重寒傷肺”,是指肺外受寒邪,脾胃內受寒邪,內外合邪,而導致肺病。

《難經•四十九難》 亦有“形寒飲冷則傷肺”的記載。《素問•舉痛論》言: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氣應手矣。”

《傷寒論》第 235 條: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是說寒邪致喘,或寒邪傷表,或寒邪襲裡,而導致肺的宣肺肅降失司,外感風寒表實證,直接病因為寒邪。

現代醫家葉德銘認為,哮喘為本虛標實之證,宿痰內伏、 肺氣壅盛為實,脾虛不運、腎虛不納為虛,其發作時當有寒熱之分,且病因寒邪為多,寒性哮喘比熱哮喘多見。任輝認為,哮喘是因患者受寒而形成陳寒痼疾,又新感外寒而引發,寒邪為導致哮喘的直接病因。

熱邪

熱邪也是導致哮喘的直接病因之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抑。”此即為熱邪致喘。

《素問•瘧論》: “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為實熱致喘。

《傷寒論》第 34 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傷寒論》第 63 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均為表邪不解化熱入裡,裡熱迫肺而導致喘。

痰飲之邪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痰之與飲,其由自別,其狀亦殊,痰質稠粘,飲為清水”;“陽盛陰虛則水液被熬煎而成痰,陰盛陽虛則水津停聚而為飲邪”。

明•趙獻可《醫貫》記載: “或七情內傷,鬱而生痰,或脾胃俱虛,不能攝養, 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突出了痰邪致病的重要性。


明•秦景明《症因脈 治·哮病論》: “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證作矣。”“哮病內傷痰飲,外感風寒,合而成病者”。認為痰飲留伏為宿根,受六淫、七情、飲食等因素引發而發為哮喘。

瘀血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記載: “惡露不快散,血停凝,上燻於肺致喘。”認為瘀血可成為導致喘息的直接病因。

清•唐宗海《血證論》記載: “蓋人身氣道,不可阻滯,內有瘀血,氣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認為瘀血是哮喘發生發展的重要病因。

國醫大師洪廣祥同樣認為,哮喘反覆發作的宿根關鍵在痰與瘀,痰可釀瘀,瘀亦能變生痰水,互為因果,終致痰夾瘀血,潛伏於肺,形成哮喘反覆難愈的宿根。

----------------------------------------------------------------

哮喘雖是以宿邪內伏,外因誘發,而致肺氣上逆、肺失宣降為主要病機,但導致此病機出現的關鍵病機卻有很多種。

這些病機中有以外邪犯肺之表,肺失宣發為主;

有以內邪阻肺之裡,肺失肅降為主;

有以伏邪壅塞氣道為主;

有以肝、脾、 腎虛致腎不納氣為主;

有以內外合邪、表裡不和

為主。


導致哮喘的直接病因較為複雜,寒、熱、痰、飲、瘀血往往相互糾纏,相兼致病;癥結病位以肺、腎、胃、脾為主;關鍵病機有表裡、內外的失調和虛實差異。

  • 堅持長期、持續、規範、個體化的治療原則。
  • 發作期需要快速緩解症狀、抗炎、平喘。
  • 緩解期需要長期控制症狀、抗炎、降低氣道高反應性、避免觸發因素、自我管理。
  • 注重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相結合。
  • 非藥物治療包括哮喘防治教育、變應原迴避、患者心理問題的處理、生命質量的提高、藥物經濟學等諸多方面。


哮喘的中醫綠色治療——“內病外治,內外兼治”


“內治”是指選用多年來臨床經驗總結的特效方劑,疏風散寒、宣肺止咳、滋陰清肺、潤肺益腎,使肺腑清氣充足調理脾腎功能,增強自身免疫力。使患者擺脫了長期服用西藥產生的耐藥性、肝腎損害及各種各樣的副作用的弊端,從而保證了療效,也縮短了療程。


哮喘可防、可控、可治療

“外治”採用“針,罐,燻,敷”為主的治療方法,其中包含:“三穴五針”、“經絡藥罐”、“中藥燻蒸”、“穴位貼敷”、“中藥熱敷”等中醫系列古法。


該文章出自“今肺昔比”專家團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