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解义(5)

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解义(5)

佛说:“须菩提!如来有肉眼吗?”须菩提回答:“是这样的,世尊!如果有肉眼。有肉眼的能看见的,如来能看见。”

佛说:“须菩提!如来有天眼吗?”须菩提回答:“是这样的,世尊!如来有天眼。有天眼的能看见的,如来能看见。”

佛说:“须菩提!如来有慧眼吗?”须菩提回答:“是这样的,世尊!如来有慧眼。有慧眼的能看见的,如来能看见。”

佛说:“须菩提!如来有法眼吗?”须菩提回答:“是这样的,世尊!如来有法眼。有法眼的能看见的,如来能看见。”

佛说:“须菩提!如来有佛眼吗?”须菩提回答:“是这样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说:“须菩提!像是恒河里的所有的沙子,佛说是沙子不?”须菩提回答:“是这样的,世尊!如来说是沙子。”

佛说:“须菩提!像是一条恒河里的所有的沙子,有像沙子那么多的恒河,有像所有的恒河里的所有的沙子那么多的佛的世界,佛的世界多不?”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说:“像是那么多的国家”中的所有的人,诸众生,所有种类的心,如来全都知道。是为什么呢?如来说:诸众生的心都是虚妄心,是有所求的心。根据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不能有执着于过去的心,不能有执着于现在的心,也不能有执着于未来的心。

解释: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层次依次提高,如来可以洞悉所有的层次的眼能看到的。众生的心无一不是因各种执着生出的虚伪心,所有的虚妄心在如来那儿都无所遁形。

《金刚经》解义(5)


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宝物做布施,这个人因这样的机缘所得到的福德,多不?”

须菩提回答:“是这样的。世尊!这个人因这样的机缘所得到的福德,很多。”

佛说:“须菩提!如果他的福德是实际的,是可数的,如来就说他的福德不多;而,如果他的福德如虚空那样,不可数,如来就说他的福德多。”

解释:如果可计算、可称量、有边际,就不广大,不可计算、不可称量、没有边际,就可称得上广大。佛法无边,在如来看来,佛法都是不可思量的。

《金刚经》解义(5)

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佛说:“须菩提!可以以有色世界的色身见佛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如来不能以有色世界的色身见到。是为什么呢?如来说:有色世界的色身,是虚妄的、不实的、执着的,不能以这样的身体见如来。”

佛说:“须菩提!可以以各种表象见如来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如来不能以各种表象见到。是为什么呢?如来说:各种表象都是虚幻的、执着的,不能以表象见如来。”

解释:有色世界的众生都具有一个有色的身体,叫做色身。之所以有色身,就是因为众生执着于那虚幻的、不实的,充满着虚妄心。

众生不能凭着色身见如来。

《金刚经》解义(5)

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佛说:“须菩提!不要说如来有这样的想法:我要有所说的法。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的法。那就是谤佛,就是不理解我所说的。须菩提!正因为不存在说法的人要说的法,所以说法的人才要说法。”

那时,慧明须菩提恭敬地向佛说:“世尊!有一些众生在未来的世界里,听说这样的法而生出相信的心吗?”

佛说:“须菩提!那些不是众生,也不是不是众生。是为什么呢?须菩提!众生是众生,如来的意思是说他们不是众生,是给他们取了个名字叫做众生。”

解释:如来没有所说的法。如果谁说如来有所说的法,那就是不理解如来所说的,那就是诽谤佛。因为如来说:我没有说过法。如来说众生也不是众生,是取了个名字叫做众生。

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恭敬地向佛说:“世尊!佛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

佛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须菩提!我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至什么都没有得到,只是它的名字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释:如来没有说过法。如来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众生才有所求。众生才有得失之心。

《金刚经》解义(5)

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它的名字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执着于我、天人、众生、长生的表象,修持一切的善法,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善法,如来说它不是善法,只是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善法。

解释:众生执着的佛法,也不是佛法。因为不能执着于佛法。

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像是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须弥山聚到一起那样多而广的七种宝物,如果有人用做布施。如果再有人以《般若波罗蜜经》,或者仅仅是以四句偈语,受持、阅读、朗诵,向别人说。前一个人所得到的福德,不及后一个人的百分之一、成百上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算数比喻都不能表示的数目之一。”

解释:从《般若波罗蜜经》生出相信的心,受持、阅读、朗诵,向别人说,就是无量无计的功德。他的功德是用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须弥山聚到一起那样广和多的七种宝物布施所得到的功德的成百上千万亿倍还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