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周德文:5500亿元定向降准 精准助力中小企业复产复工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在此之外,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以上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经济学家周德文:5500亿元定向降准 精准助力中小企业复产复工

内需不稳外需遇挫 中小企业亟需政策扶持

2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企业中长期贷款,居民贷款下降显示需求端趋弱,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政策的天平逐渐由控制疫情向复工复产倾斜。

国内疫情控制情况不断向好,但海外疫情愈演愈烈,导致中国内需不稳,外需遇挫。内需方面,受到疫情影响,一些企业停工停产,企业盈利链条受阻,许多中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疫情不仅带来短期冲击,企业利润的下滑还会影响到未来的支出能力,对总需求产生更为长期的影响。外贸方面,1-2月我国出口金额按美元计价同比下降17.2%,但国内疫情未平,全球疫情又起,国外工厂停工停产,企业需求减少,全球产业链可能被疫情阻断,国外需求下降可能继续削弱出口,因此当前偏弱的总需求亟需政策外力引导其走上正轨。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期,外部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2019年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一季度的6.4%回落到四季度的6.0%,2019年债券违约数量与金额均创历史新高。疫情突如其来,对经济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复工复产各环节尚未完全协同,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阻滞环节,实体经济需求偏弱,不少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经营困境,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金融纾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是十分急迫和必要的。

普惠金融定向降准 为中小企业精准纾困

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是央行在2017年9月份首次出台的,2018年实施,聚焦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以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助学等贷款。2019年起,央行又进一步降低了定向降准门槛,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

按照央行规定,凡前一年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5%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档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前一年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0%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按累进原则在第一档基础上再下调1个百分点。

经济学家周德文:5500亿元定向降准 精准助力中小企业复产复工

受疫情影响,当前中小企业资金链吃紧,随着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落地,将释放资金专门服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薄弱领域,在流动性上给予定向扶持,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提升金融纾困的精准度。短期内中国的纾困措施更加强调“定向扶持”,把释放的增量资金“精准”地用于民营中小微企业身上,而非“大水漫灌”式的宽松,其目的就是为了应对疫情,缓和对中小企业资金链压力。

政策调整路径 首次对股份制银行实行额外降准

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方面,前几年主要是定向降准,也就是对中小银行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又对中小银行的再贷款政策上实行优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但由于中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庞大,仅靠结构性货币政策来解决目前看来还具有相当大的距离。

就中国目前形势而言,中小企业的融资可能应该由中小金融机构来承担,依靠大型银行看来还不是很现实。大型银行承载着产业政策等政策性功能,大型企业又是其传统客户,导致银行的大多数货币创造能力给了国有企业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而建立中小银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框架,就把此前暂时性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稳固下来,长期化,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转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央行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这是监管层在实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时,首次提出对股份制银行实行额外降准。

股份制银行,有其自身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对股份制银行实行额外降准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股份制银行差异化服务特色比较鲜明,不少银行长期深耕细作民营、中小企业客户,在服务特色产业、地区企业、中小微企业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额外定向降准有助于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

其次,今年疫情的意外冲击,需要帮扶的中小微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涉及的行业范围大幅拓宽,此时需要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股份制银行相对中小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更高,信贷供给能力更强,加大降准力度,能向实体经济释放更多的信贷资源。

央行动作频频 为抗击疫情与复工保驾护航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和“稳就业”的生力军,是当前科学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的重点,关系到全年经济社会目标任务的实现。目前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用工难、开工难、产业链配套难等问题,资金压力巨大。

新型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央行动作频频,为抗疫保驾护航。2月3日和4日,央行罕见地提前预告公开市场操作并且连续两天开展逆回购操作,超预期地向市场投放流动性1.7万亿元。疫情发生后,央行运用定向工具精准支持保供,第一时间设立了3000亿元低成本的专项再贷款,对抗击疫情的重点企业提供精准的优惠资金支持。

近期,央行推出的货币政策措施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向小微、三农特定领域精准滴灌。数量上,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价格上,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5%。


经济学家周德文:5500亿元定向降准 精准助力中小企业复产复工

在资金用途方面,央行强调,再贷款再贴现资金要向重点领域、行业和地区倾斜,在现有支持领域基础上,重点支持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春耕备耕、禽畜养殖、外贸行业等资金需求,并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娱乐、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以及对防疫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

积极金融创新打通金融传导机制 服务于实体经济

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了长期低成本资金,但还需通过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等引导银行加大对制造业、民营企业中长期信贷投放,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不仅有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也有助于银行自身风险防范。

若央行此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的逾5500亿资金无法真正流向实体经济,则可能会助长金融市场资产泡沫升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否畅通,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在传统的金融风控体系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做到“精准涓滴”难度很大。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金融机构需通过金融科技等新手段的应用,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找到“高效、低成本且风险系数小”的路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真正将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毛细血管的“淤堵”打通。

比如在央行支持下,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在长三角地区推广应收账款票据化,通过激发产业链核心企业签发票据的积极性,提升产业链企业票据支付的便捷性,产业链长尾端小微企业一方面能以更低的票据贴现成本获得融资,缓解融资贵问题,另一方面资金周转率获得提升,大幅改善经营压力。通过应收账款票据化,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通过投资票据的形式向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再如,金融机构可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开发系统,通过对企业数据的抓取,为园区企业描绘精确的“企业画像”,并将相关信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金融机构通过系统对接和数据挖掘,实现批量客户筛选、在线授信申请、客户经营管理数据传输、客户申请单派发、数据统计和业务管理等功能,通过企业信息提前评估出可融资金额,并开辟出绿色通道,快速放款,打通资金到达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精准服务园区企业。

(作者周德文系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师董会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中国发展50人、国新智库中国经济30人、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中和正道集团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