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錯攻滅巴蜀,秦國戰略上可以獲得哪些制勝點?

紅紅火火講歷史


司馬錯關於進攻巴蜀的問題,曾經和張儀在秦王面前有過爭議。張儀主張伐韓國,但司馬錯主張伐蜀,最終秦王同意了司馬錯的主張並讓其伐蜀,終於平定了蜀地。司馬錯攻滅蜀地,戰略上就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制勝點:一是開拓了疆土,秦國原是小國,通過攻滅蜀地,使秦國的面積擴大,人口增多,賦稅和兵源也隨之增加;二是當時蜀地作亂,司馬錯攻滅蜀地,有禁暴正亂之名,屬於正義戰爭,得到百姓的擁護和社會的讚揚;三是攻韓沒有必勝的把握,而當時蜀地為戎狄之地,文明程度不高,容易取勝,戰勝了蜀地,軍隊的士氣也得到提升。


宗政瓊


司馬錯率領秦軍攻破巴蜀後,秦國有了穩固的大糧倉,充實的國力能夠擔負起長期的對外戰爭。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國力和軍力大增,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在對外擴張方面,曾經面臨著先東出攻打韓國還是攻滅巴蜀的戰略選擇。張儀為代表的主張攻打韓國,而司馬錯為代表的主張先攻打巴蜀。

最終秦惠文王嬴駟採取了司馬錯的建議,秦國巧妙的利用了巴國和蜀國的矛盾,先滅了蜀國後來又順道滅了巴國。至此成都平原盡收秦國囊中,而此時秦國的國土面積幾乎擴大了一倍。

本來就擁有富饒關中平原的秦國又多了成都平原這個大糧倉。但是剛開始征服巴蜀後成都平原並沒有成為秦國的大糧倉,但是至少為秦國解決了冬初的後顧之憂。



後來李冰主持創造了都江堰這個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再加上秦國征服巴蜀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經驗,成都平原才成為了富饒的天府之國。

成都平原成為秦國的大糧倉後,為秦國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秦國的新法也逐步的推廣到巴蜀地區,也為秦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

最典型事例的就是後來秦趙的長平之戰中,秦趙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決戰。經過長達三年的巨大消耗,趙國的趙孝成王不得已啟用主戰的趙括率領趙軍主動攻擊秦軍以儘快結束戰爭的泥沼。結果趙國的40多萬軍隊被秦將白起在長平坑殺。



對比之下的秦國,雖然也遭受了巨大的國力消耗,但是相比於趙國還是顯得略有從容。秦軍外場作戰,趙軍主場作戰的情況下,秦國依然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這無不得益於秦國擁有巴蜀這個穩固的大後方和大糧倉。

試想當時的秦國如果僅僅只擁有關中平原一個糧倉?那麼秦國和趙國的這場戰略大決戰的結果又會是另外一番風景。因此,可以說從獲得巴蜀之地開始的那一刻起,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就開始確立了。


亙古懷念說史


秦國最終能統一天下,司馬錯伐蜀之計,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司馬耕出身高貴,遭遇卻很慘,在史書的記載中只留下一個“怨夫”的形象。另一位姓司馬的卻大不相同,他建功立業,大大推動了歷史發展。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秦國大將司馬錯。

司馬錯的祖上便是程伯休父,屬於司馬家族進入秦國的分支,家裡好幾代擔任秦國大臣。到司馬錯時,秦國剛經歷了商鞅變法,國力已大增,在秦惠文王的領導和宰相張儀的輔佐下,準備開始擴張疆土。

公元前316年,秦國南面的巴國(今重慶)和蜀國(今成都),這兩個三流國家開戰,都向秦國求救。秦惠文王打算趁機攻打蜀國,卻怕蜀道艱難,打不下來,又擔心東邊的韓國入侵秦國,就召集大臣們商議。

丞相張儀主張先打韓國。他說:“韓國地處中原,是咽喉要地。咱們只要和魏國、楚國結盟,三面夾擊,很容易就能滅了韓國。然後直接進攻洛陽,把周天子抓起來當人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才是王道。要是不搶佔韓國這種咽喉要地,反而去取巴蜀這種邊角蠻夷之地,那才叫傻呢。”張儀本來就伶牙俐齒,又是秦惠文王面前的頭號紅人,這番話說出來,沒人敢反對。只有司馬錯挺身而出,駁斥張儀:“錯了,錯了。要想富國強兵,必須擴張領土,增加財富。現在咱秦國國土還不夠大,老百姓比較窮,想一口吃個胖子是不行的,必須一步一步來,先易後難。蜀國地處偏僻,國家落後,又正好發生了內亂。咱大秦國滅它,就如同豺狼追羊群,一口一口都是肉。而且蜀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滅了它好處大大的,卻不會引起天下的震驚,這是悶聲發大財啊!相反,你要攻打韓國,還要抓周天子,在天下嚥喉之地動手,必然引起諸侯的關注。這事兒本身未必能撈到多少好處,反而落下一個惡名,弄不好關東的諸侯都要來群毆咱。這吃力不討好的事兒,你做它幹啥?”司馬錯這一番話,把好處、壞處說得一清二楚,秦惠文王當即拍板:“老張,這次你失策了。咱還是攻打蜀國。”於是派司馬錯和張儀率軍伐蜀。

司馬錯與張儀帶領秦軍翻越秦嶺,殺奔成都而去。蜀國雖然物產豐富,國力卻很弱,加上正在和巴國打仗,哪裡抵擋得住秦軍?秦軍一陣砍瓜切菜般地拼殺,蜀國就被滅了。司馬錯順手一刀又把巴國也給吞併了。秦國輕而易舉,就將今天四川、重慶一帶的大片領土收歸版圖之中。秦國在戰國中後期開疆拓土,這算是效率最高的一次吞併,僅僅幾個月就把領土擴充了幾乎一倍,而且代價輕微。此後,巴蜀之地曾經數次發生叛亂,又是司馬錯奉命南征,將其一一平息。巴蜀之地成為秦國的大糧倉和重要的兵源地。靠著巴蜀的糧食和壯丁,秦國在此後近百年的戰爭中擁有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和人力基礎。秦國最終能統一天下,司馬錯伐蜀之計,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

滅蜀之後,司馬錯繼續統率秦兵,征戰東方。公元前295年,他率兵攻打魏國襄城;前291年,率軍奪取魏國的軹地(今河南濟原南)和韓國的鄧地(今河南鄧州);前289年,與名將白起一起攻佔魏國六十餘座城池;前286年,率兵攻打魏國,大敗魏軍,迫使魏國獻出安邑向秦國求和;前280年,司馬錯率兵從蜀地進攻楚國的黔中地區(今湖南西部、貴州東北部),不但奪取了這塊地方,而且迫使楚國割讓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給秦國,從而把邊境線推進到了楚國的首都郢城(今江陵)邊上,為兩年後白起攻克郢城、迫使楚國遷都奠定了基礎。

司馬錯為將一生,武功赫赫,堪稱是大秦統一進程中屈指可數的功臣。而他“先取實利,再圖虛名”的戰略,則彰顯了司馬家族不同凡響的眼光。從某種意義上講,數百年後河內司馬家族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也用到了司馬錯的這種思維。








孤獨的修路郎


司馬錯,戰國中後期秦國名將,歷經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世。司馬錯伐蜀是秦統一中國之前的一個重大舉措,為秦統一中國打下戰略基礎。

秦國攻伐巴蜀,是因為當時的苴國向秦國請求救援,以平定巴、蜀兩國的動亂。而秦國的相國張儀和大將司馬錯也因為伐不伐蜀的問題而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

張儀認為,蜀國只是偏僻小國,路途遙遠,不值得耗費軍力財力去爭奪,應該去攻伐韓國,進而爭奪三川之地和周王室,奪九鼎而挾周天子以號令天下!

張儀劇照

司馬錯認為,秦國地方小,百姓窮,應該先開疆擴土,廣施德政,使人民富足,國家強大,有了這些,再爭奪天下就容易得多了。而蜀國現在正是混亂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幫助他們平定動亂的機會侵吞他們,這樣一來,我們不僅取得蜀國的地盤錢財,天下人也不會認為秦國不義,是一舉兩得,名利雙收。而進攻韓國,會促使楚、魏、韓結盟,使秦國陷入險地,相比之下,進攻蜀國才是上策!

秦惠文王最終接受了司馬錯的建議。秦定巴蜀

其一可以穩定南部,為東出攻伐六國打下了戰略基礎。

其二,秦國在巴蜀設置郡守,修建都江堰,整修棧道。並遷徙秦國百姓進入蜀國,擴大生產,發展農業,廣開貿易,使成都成為天府之國,這為秦國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供應,可以說是秦國東出統一中國的軍事後勤基地,這一點尤為重要。

其三,秦國佔據了巴蜀,就有了進攻楚國的有利地位,進攻楚國可以順長江而下將軍隊和給養輸送到前線,極大的減少了秦軍南下攻楚的困難和阻力,也縮短了時間與距離。


管中窺古今


導語:

秦惠文王時期,四川盆地附近存在蜀國、巴國、苴國。蜀國企圖吞併苴國,苴國無奈之下求助於秦國。秦惠文王採用司馬錯將軍的意見,先滅巴蜀以充府庫。司馬錯將軍不久便攻下巴、蜀、苴三國,並在此地設立郡縣。攻滅巴蜀對於秦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方面巴蜀之地為秦國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另一方面,巴蜀之地可以作為滅楚的跳板,同時也為秦國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


秦惠文王時,盤踞在四川盆地一帶的蜀國進攻苴國,企圖一舉吞併苴國。苴國無奈之下,往北向秦國求助,往南向巴國求助。兵荒馬亂之中,苴王曾經想逃亡秦國向秦求救。苴國大臣勸諫苴王說,秦乃虎狼之國,您去了秦國還能活著回來嗎?而且苴國與秦國山高路遠,不如先去巴國再做定奪,於是苴王逃往了巴國並派出使者向秦王求助。而正當巴蜀之地發生戰亂的時候,韓國卻在攻打秦國城池。一時之間,先攻韓還是先滅巴蜀讓秦惠文王犯了難。


朝堂之上,秦惠文王詢問秦相張儀,韓國攻秦,巴蜀動亂,相國大人可有對策?張儀回答秦王,盟楚魏以伐韓,攻韓而至周,挾天子以令諸侯。巴蜀之地,戎狄之所,勞師而遠征,攻之而不克,克之而無所得。張儀主張和魏國和楚國結盟,進而攻打韓國,奪得韓國土地來要挾周天子。他認為,巴蜀之地是戎狄的地方,攻打巴蜀這樣的窮山惡水,沒有價值。況且千里迢迢攻打巴蜀很難打勝,就算勝了也不能得到什麼利益。


但是司馬錯將軍和他的看法完全不同,司馬錯將軍認為戰機稍縱即逝,這次好不容易有了攻滅巴蜀的機會,如果放棄再想取得巴蜀就很難了。他向秦惠文王表明了攻打巴蜀的重要意義,取得巴蜀一方面可以使秦國糧食充足,軍用物資充足才能攻無不克。另一方面,他認為攻打巴蜀,可以打開楚國的北大門,以巴蜀之地作為滅楚的跳板。巴蜀群山環繞,進可攻退可守,而且糧食充足,這是攻打楚國的最好根據地。一旦楚國被滅,那麼秦國在天下就沒有對手了。

“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

對於張儀和司馬錯兩人意見,秦惠文王會採納誰的意見呢?


秦惠文王認為,司馬錯將軍的意見更為穩妥。如果此時攻打韓國,勢必會引發東方六國的警惕,東方六國會再一次合縱抗秦。而且此時周天子之名還是王命,一旦秦通過攻打韓國要挾周天子,周天子完全可以以勤王之名,要求列國攻打秦國。而巴蜀之地歷來被東方六國視為戎狄,如果攻打巴蜀之地,對於東方六國來說無關痛癢,秦完全不必在意東方六國的看法。因此,秦惠文王命令司馬錯將軍領兵和張儀一起出兵攻滅巴蜀。果然,司馬錯將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巴蜀之地。秦國在巴蜀設立巴郡,從此,巴蜀之地納入秦國的領土,楚國的門戶大開。

那麼,司馬錯攻滅巴蜀,秦國在戰略上可以獲得那些制勝點呢?

1.提高了秦國糧食供應,增強了國力


巴蜀歷來被稱為天府之國、魚米之鄉。這裡是非常重要的糧食產地,一旦佔據了巴蜀,就等於佔據了天下糧倉,那麼也就具有了吞併天下的實力。秦國自從佔領巴蜀之後,軍事實力增加,國力大幅度上升。在秦昭襄王時代的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在長平一線對壘了三年。趙國國內糧食被耗空,無力與秦軍對壘,於是只有傾巢而出。而在這個時候,來自巴蜀地區的糧食正好為秦國解決了戰場燃眉之急。從糧食的角度來看,秦國和趙國這場關乎命運的大決戰,似乎早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經決定。秦惠文王攻滅巴蜀的計劃,為百餘年後秦始皇一統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2.巴蜀為秦國提供攻楚的跳板


巴蜀之地與楚國近在咫尺,攻陷了巴蜀,就等於打開了楚國的大門,楚國便猶如刀下魚肉一般。巴蜀群山環繞,易守難攻,佔據巴蜀進可以長驅直入楚國境地,退可以利用秦巴天險據守要塞,既可以攻楚,又可以防止楚國攻秦,可謂一舉兩得。

3.巴蜀為秦國擴充人力資源


在古代,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草和士兵,沒有這兩樣想要贏得戰爭是不可能的。而巴蜀之,不僅為秦國提供了糧食,而且還為秦國擴充了人力資源。糧草充足,人多勢眾,打仗才能有底氣。秦惠文王攻佔巴蜀之後,立即建立巴郡,管轄四川盆地一帶。而巴郡成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登記人口,為秦國戰爭動員做準備。長平之戰時期,秦國幾乎動用舉國力量攻打趙國。秦昭襄王親自徵兵,徵兵年下調到14歲,而巴蜀在此時不僅為秦國提供了糧食,還有大量的人力資源。從這一點來看,秦惠文王攻滅巴蜀是十分明智的舉動。

總結:

以上就是我對於“司馬錯攻滅巴蜀,對秦國有哪些戰略制勝點?”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和啟發。巴蜀之地不僅為秦國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儲備,還為秦國提供了人力資源和攻楚的跳板,為日後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是一觀瀾,一個用心寫作的歷史愛好者,我會用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位讀者,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支持我!

一觀瀾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秦惠王在面對巴與蜀兩國交戰,同時向秦求救的時候,猶豫不決。正巧這個關口,韓國也在向秦宣戰。

於是乎,朝堂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議論。在利弊,得失,及長遠全盤的考量。最終釆取了司馬錯的建議,“得蜀即得楚”。而這場武將與文臣的謀劃,也讓相國張儀是心悅誠服,不由的感嘆到,司馬錯將軍真乃秦國將帥也!

那麼伐蜀究竟好在哪?對秦國的未來又意味著什麼?現在逐一分析:

面對山東六國,伐蜀能解決後顧之憂:

秦北與戎狄,義渠接壤;西與巴蜀接攘,而東於韓魏,南又與楚臨界。實際上,秦國是處在各國的包圍圈中。

秦要實現東出大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後院失火這件事。雖然巴蜀國弱,人口少。畢竟也是潛在威脅。自從秦穆公統一北方大部分遊牧部落,但也還有義渠,西蜀等騷攏。

而這些地方不統一,不消滅就像個定時炸彈,永遠讓人不安心。特別是義渠,反反覆覆與秦抗鬥。這些前車之鑑,不能發生在巴蜀身上。

所以,要想安心進軍中原,首先就要解決尾巴上的隱患,徹底撲滅潛在的火星。

伐蜀能為秦國建立起大糧倉:

一直以來,民以食為天,糧食為國之根本。兵士吃不飽飯,怎麼去打仗。

而巴蜀地域遼闊,沃野千里,氣候溫和,自然物產又極是豐富。就是一個天大的後備糧倉。攻下巴蜀,等於為東出的夢想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事實證明,當時的眼光是長遠的。後來的秦趙長平之戰,敗就敗在趙國無糧。不主動出擊也是餓死。試想,趙國有糧,就是堅守不出,雙方互耗,結局還難定。

趙國敗就敗在,沒有巴蜀這個大糧倉。

伐蜀使得進軍六國又多一條戰略線路:

以往秦東出,只能兵出函谷關。列國合縱伐秦,無非也是突破函谷,此關一破,秦國就失去大好地勢。

而伐巴蜀的意義就在於:以往只有陸路出擊,此後可以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直搗楚國後方,繼而由南向北或向東進行包抄。

巴蜀的取得,讓秦國在進攻線路,又多了一條重要分支。

“得蜀而得楚”,就是這道理!一旦得楚,就可由下往上,暢通無憂。一旦得楚,秦楚就能連成一片。攻守遊刃自如,何其樂哉!

伐蜀不會引起列國的合縱,無憂無險:

在擴張版圖上,誰都會眼紅。而作為除楚以外的列國,誰也夠不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他國還落個喝茶看鬧熱的場面。也就說,在伐蜀的問題上,秦不用擔心列國的覬覦,更不用擔心合縱。

只有牽扯到共同的利益,一旦處理不當,就會招致麻煩。好比齊湣王滅宋。宋國是與齊,韓,魏,楚都交界。結果齊國一人獨吞。招來列國連橫共同討伐,從而被滅。

既無風險,還有諸般好處,秦國又怎能失去大好的機會?

小結:

秦國自從得到巴蜀,國家越發的強大;大後方的修養生息,不光是為秦提供糧倉,也大大增加了秦的財力,勞動力,生產力及兵力。

巴蜀地區為秦的東出,是提供了強勁的保障的。巴蜀的歸入,也更加的增添了大秦利劍出鞘,入主中原的信心。沒有巴蜀的付出,哪有後來贏稷與趙國的一戰定乾坤的傑作,也就不會有贏政的一統江山。而一統的夢想也就遙遙無期,不知何年歲月了!


銘豪談史


我認為有三點。第一,加大了秦國的縱深;第二,獲得一個“璞玉”糧倉;第三,獲得對楚國征伐的主動權。

一 加大縱深

唐·杜佑評秦國:“關中寓內西偏。”

秦國先祖開國後,秦人的生活範圍在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和當時的戎狄雜居相處,遠離中原,直到秦穆公時期,才好不容易征服了關中。到秦惠文王時期,司馬錯收蜀土之前,秦國領土受威脅依然很重,東邊有強魏,強楚,北方有居心叵測的義渠。

因此,秦惠文王高瞻遠矚,在司馬錯平蜀和張儀伐韓之間,堅定的支持司馬錯先行平蜀。蜀地平定以後,秦國的領土擴到了西邊更深的位置,無論軍事還是民生都獲得了很大的彈性。通過後世的一些列鮮明的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巴蜀的重要性。例如,唐朝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就拼了老命的往成都這一淨土跑;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也是立足於重慶,建立了抵禦外辱的根基!

二 “璞玉”糧倉

為什麼說是璞玉糧倉?因為儘管巴蜀之地在先秦時代受戰亂影響相對中原較小,但是依然時有乾旱發生,或者在雨季受到岷江洪澇的嚴重影響。說到底就是,農業生產不夠穩定。

郭沫若:“李冰掘離堆,鑿鹽井,不僅嘉惠蜀人,實為中國二千數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術專家。”

司馬錯平定巴蜀之後,李冰經理巴蜀,修建了以都江堰為首的諸多水利工程,使蜀地旱有水引,澇有旱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天府之國”的美譽就是從李冰治理蜀地後真正開始的。

另外,秦國的東出之策自始至終都沒變過,要東出就得不斷征戰,征戰就需要大量的軍糧,秦國當時主要的兩大平原就是成都平原和關中平原。秦趙長平之戰時,僅靠關中之地的糧食完全無法解決數十萬秦軍的軍糧,多虧蜀中之糧在關鍵時刻送到,給秦軍加上了重重的勝利砝碼。

三 伐楚戰略主動性

秦楚征戰在秦得巴蜀之前主要以商於之地(主要在今陝西商洛境內)為窗口,要打,大家都重兵陳列,你來我往,戰況慘烈不說,也都沒取的什麼進展,無論商於之地為誰所佔,都無法再進一步。

那麼秦佔巴蜀之後就不一樣了,楚國臥榻之側,秦國老在那兒躺著,還把它沒辦法。秦地和楚國有了綿長的邊境線,另有長江水路也可以利用。當然,那時的巴蜀之地用兵比起中原自是更麻煩,但絕對是一個保留的選擇。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是楚國率先搶佔了巴蜀,想必局勢又會大不一樣了,因此,秦佔蜀,本身也可視作對楚國的削弱。

結語

秦佔蜀,領土更廣,人口更多,糧食更多,對比於東方各國,也有居高臨下之姿,蜀地為秦國一統天下除了不少的力!


尋歷史魅力,樂當下之人,我是“史海浮沉假行僧”,感謝閱讀,感興趣別忘了關注交流喲~


史海浮沉假行僧


司馬錯伐蜀併成功佔據巴蜀,對秦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以後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首先,佔據巴蜀為秦國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戰略支撐和後備糧倉。川蜀之地,號稱“天府之國”,氣候溫暖溼潤,成都平原更是土地平坦、沃野千里,盛產稻米,可以為秦軍東出提供充足的糧食。

其次,巴蜀四周皆為高峻的山脈,為天然之險,易守難攻,攻下巴蜀,使得八百里秦川和四川盆地連成一片,大大拓展了秦國的戰略縱深,增加了迴旋餘地。

第三,“得蜀即得楚”。秦軍攻下巴蜀後,可沿長江順流直下,進攻土地廣袤的楚國,且糧草、兵員運輸都比較快捷,軍費支出少。這為以後秦軍滅楚打下了基礎。

覺得我的回答還可以的話,點個關注 [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趣談歷史五千年


長江黃河中上游盡歸秦國,秦國有關中、漢中、巴蜀三處糧倉,這是經濟。

軍事上,秦攻佔巴蜀後,可由長安經武關,漢中經漢水,巴蜀經宜昌三路齊下,攻佔楚國郢都(江漢平原),之後以長安荊州一線或經大別山或經南陽盆地攻韓國腹地。


卯三國


這個問題,司馬錯徵巴蜀時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秦國的張儀和司馬錯曾針對究竟是南征巴蜀還是東出滅韓爭(中原)發生了爭論,詳細請看《戰國策》或百度……最終,秦惠文采納了司馬錯的建議,南下征服巴蜀。正是靠著這一正確抉擇,秦國不僅打下了大片疆域,更是擁有了一個天然的糧倉。巴蜀併入秦土,是秦國最終能夠東出統一天下的關鍵所在。秦國得蜀中後,郡守李冰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得巴蜀成為了秦國天然的糧倉,而得益於先秦時期巴蜀和關中的水路暢通無阻,巴蜀的兵員糧食可以以最低成本運輸至秦國作戰的前線。比如司馬錯伐楚時,就是藉助了巴蜀地處楚國上游的便利,糧草可以直接通過水路運輸至秦軍大營。



我曾經說過,楚國最大的敗筆就是沒有佔領了巴蜀。秦國佔領巴蜀,戰略上可以獲得哪些制勝點?我來說說,從地理上看:巴蜀的西部是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南部是雲貴高原,北部是秦嶺山脈,東部以及東北部是大巴山脈和米倉山等嶺谷地帶。長江與嘉陵江、涪水,巴水、沱江和岷江等河流縱橫交錯。那麼進出巴蜀的通道,事實只有兩條,即北邊的劍門關,米倉道等險關和棧道以及東面的長江水道。從軍事角度看:易守難攻的巴蜀戰略意義非凡,向東長江可把成都平原,江漢平原甚至江東地區這些重要的地理單元都連接起來,並輻射至整個南方地區。如果沿長江水道上下行,江漢平原也就是楚國的核心,均在巴蜀勢力的攻擊範圍內,與北面的關中漢中相連,從巴蜀則可順長江而下,直取荊楚、中原地區。這也是為什麼,三國蜀漢劉備不顧群臣反對,要伐吳奪回荊州的主要原因。



秦國奪取巴蜀有哪些好處或是有哪些制勝點:1.地理:關於巴西蜀的地理可參考我上面的文章,巴蜀可以說崇山峻嶺,有天然的防線,得巴蜀可安天下,“進可攻,退可守”,有了這塊兒風水寶地,秦國能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2.戰略:佔據了長江上游的地緣優勢,對楚國能形成側翼包圍,中國的地緣是由西到東,水路順勢而下,勢不可擋。3.經濟:如果能經營好巴蜀,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渭河平原。巴蜀是一個巨大的糧倉,有了耕地,有了人口就不怕沒有兵源。



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諸葛亮出巴蜀那麼費勁?其實,在西漢時嘉陵江的上游西漢水還是漢江的上游,水路可以直達渭水上游 ,可是在西漢時武都發生特別大的地震,最後把通往渭水的河流斷了,所以到了諸葛亮時期,由於沒有鑿通出兵當然費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