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研究烹飪方式就是一種物質文化分析。中國飲食方式之複雜,絕對說明中國是人類文明重要發源地。猶如語言分化越厲害,方言越多的那個地方絕對是語言產生的比較早地區一樣。各種飲食方式和餐具文物都可以在中國找到,而且中國還有一樣獨特的烹飪方式:蒸。

太平洋土著會利用石頭蒸汽,但是南島語族,全部是從浙江、臺灣一帶遷徙出去的,歸根結底,蒸就是中國文化圈獨有的。

中國人拿什麼蒸食物呢?甑和甗。

咱們先說甑zēng。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這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6000年前)的甑,裡面有眼兒,用來透水蒸汽。水蒸汽從哪兒來啊?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從上圖中的鬲lì來。象一個早年間老太太穿的勉襠褲。好裝水啊。這不就是一套陶質的蒸鍋嘛?對,就是,合起來就叫甗yǎn。甗=2.0版的甑。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山西,二里頭時期灰陶繩紋甗。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這是商代登峰造極的婦好三聯甗。一個蒸主食,一個蒸菜,一個蒸肉;低碳節能,高效,環保。多好。

當然甑也可以直接坐在鼎或釜fǔ上蒸。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這是河姆渡文化夾碳黑陶劃紋釜。

中國人蒸什麼吃呢?蒸饅頭?開始時真不是。

蒸的方式顯然來自於一個水多的地方,四大文明古國,哪兒水多呢?埃及,巴比倫,巴基斯坦?當然是中國南方了。印度水也多啊,但是它沒有創造稻作農業。

中國由於氣候條件分成旱作農業區和稻作農業區。其中,黃河-淮河流域是南北農作物混種區,所以這裡的糧食產量穩定多樣,是中國最早發展起來的地區。可以說,是農業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稻作農業塑造了中國。夏的文字會不會在彝(四)夏文字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古代中國農業分區

從考古發現看,新石器時代的陶甑出土地點,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這些地區都發現了水稻遺存。所以陶甑的使用可能與大米的食用密切相關。蒸食首先應當蒸的是大米。甑的起源地很可能是種植水稻較早的長江中下游地區。

咱們來做文字分析。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這是甲骨文中的蒸字。小點兒甲骨金文常見代表米飯,中間是容器,很像甑和釜的結合。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這是南方黎族製陶。請與上圖甲骨,和下圖金文比較一下,炊具好像啊。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這是大盂yú鼎中的蒸字。容器也是上下分層,類似於甑坐在釜上的樣子。

看到中間的一橫了嗎?猜猜看是什麼?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柞樹葉蒸菜飯。山東萊陽現在還是這麼吃法。

也就是蒸字金文中的一橫就是樹葉!子曰:禮失求諸野。中國文化繼承性極強,被稱為沒有中斷的文明!行文至此,作為一箇中國人你不感覺自豪嗎?樹葉蒸米飯絕對是稻作飲食文化的祖宗。從中也可以看到飯糰子和粽子的身影啊!

周代的時候出現了精細的飲食文化,有八珍之說。周代《周禮·天官》:“珍用八物”、“八珍之齊”。《禮記》記錄了八珍的具體內涵:淳熬(肉醬油澆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羔羊)、搗珍(燒牛、羊、鹿裡脊)、漬珍(酒糖牛羊肉)、熬珍(類似五香牛肉乾)和肝膋(網油烤狗肝)八種食品。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其中,炮豚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一頭小豬,掏去內臟,用棗填滿,用蘆葦把豬纏裹起來,再塗一層帶草的泥,放在猛火中燒,稱作“炮”。之後,剝去泥巴,搓掉燒成的皺皮,然後用稻米粉做糊,塗遍小豬的全身(類似於今天的掛糊),再投入盛有動物油的小鼎(油必須沒過豬身),將小鼎放入盛水的大鼎中,大鼎的水面不能高出小鼎的邊沿,以免小鼎濺水。用火燒熬三天三夜後,將小豬取出,用肉醬、醋等調和而食。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這種烤乳豬,類似叫花雞做法,加油浸,加隔水蒸的方法令人眼花繚亂。最後肉質酥透,為了去膩還要用醋蘸食,為了調味還要用肉醬。複雜程度和《紅樓夢》中 茄鯗有一拼啊。

細細品味中國飲食文化,會發現它特有的魅力。在中國文化圈中,文化的融合除了戰爭就是血流成河的漢化或胡華改革。春秋時候,商鞅在秦國推行中原式改制,把一個西戎民族改造成華夏族。太子老師因為反對改革被商鞅割掉鼻子;商鞅自己被車裂。吳起在楚國實行類似改革,結果被眾人用箭射殺,殺他的貴族也被清洗。北魏時期皇帝命令漢化,鮮卑人不許起鮮卑名字,不許說鮮卑話,他死了之後貴族反攻倒算。清朝剃髮令直接血流成河。唯獨外族的飲食在文化融合中從來沒遇到過阻力。

你看這個炮豚。它不是周人飲食習慣。周人本來是白狄的一支。作為遊牧民族燒烤總是會吃的。但應該是這樣嬸兒的。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這是寧夏出土的烤串。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這是漢代的烤爐模型。

“有朋友要求做一期炙子烤肉。別急啊,我的興趣在於物質文化分析,不在味道或營養。所以咱們慢慢來。”

周代八珍集中在肉食上這絕對是白狄習俗。但,炮絕對是商人習俗啊!所謂炮烙之刑。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炙子烤肉確實能看出炮烙的意思來。北京的炙子烤肉,壓根就是東北習俗,隨著滿洲入關帶過來的。而且,女真,滿人的祖先,就是東夷,就是在夏之前就把稻作農業帶到東北的那批人。也和商的關係密切。

再看炮豚,叫花雞式的糊泥烤,是南方做法;用米粉裹漿,更離不開稻作區;最後隔水蒸,就和蒸米飯差不多了啊。

也就是,西周的炮豚,根本就是夏的飲食+商的飲食+周的飲食,妥妥的文化上天衣無縫的融合。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炮豚當之無愧。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文行至此,我不爭氣的嚥了下口水。

《左傳》曹劌論戰中,曹劌就曾經說過:“肉食者鄙”。現在看來,有一點酸溜溜的感覺。還是有錢好。

蒸當然不限於肉。大量蒸菜都傳承到了現在。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裹米粉蒸食的習俗,由來已久,它必然是稻作農業的產物。

蒸食的文化就是稻作文化,中國人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啟了自己的“蒸汽時代”。與西方蒸汽時代不同,西方蒸汽時代是痛快腿的,中國的蒸汽時代是痛快嘴的。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這是江西萬年仙人洞發現地中國最早的陶罐。距今1-2萬年,時間越測越早,不細說了,1-2萬年也夠早了。陶器的使用意味著定居,稻作農業也意味著定居。大概1萬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農業,我們的祖先至少一萬年前就已經定居於此,並開始蒸米飯了。考古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在湖南澧縣城頭山,距今8000年,進而在距今6000年時城頭山出現了中國第一座城市。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彩陶之路

之前印度阿薩姆邦說也發現了野生稻,你去查查看,阿薩姆邦是哪兒?藏南。是彩陶之路的一站。夏文字的突破會不會在彝(二)後裔與夏之本意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2)蒸汽時代


愛吃,會吃,講究吃,是中國文化一大特點。什麼法式,俄式,德式大餐,根本不在比較之列。有出土文物佐證嗎?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國文化必然是在人類追求溫飽需求時代留下的烙印。這就是農業革命時期。也就是稻作農業發生之際,就是中國文明形成之時。講求飲食的文化,源自南方。

稻作農業是中國文明對世界文明最基礎最重要的貢獻。如果沒有稻作農業,西班牙沒有海鮮飯,中亞沒有抓飯,印度東南亞沒有咖喱飯,日本沒有壽司。都沒有,這些民族文化肯定會面目全非了。

中國不僅是東亞的文明之源,也一定是世界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多奇怪啊,中國文明起源的證據就在嘴裡,天天還在吃呢!這就是物質文化分析。其實中國大多數烹飪方式也都與水相關。汆,燉,焯,勾芡,水爆,水煎。。。這些烹飪方式也都指向水多之處。好了下次咱們換個話題,敬請期待,歡迎預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