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兒孫共25人,引發“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遷都至前線

朱元璋強化專制集權,主要是防止功臣官吏,卻忽略了一個重要方面,即皇族近親對皇權的威脅,對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共25人分封,其中,燕王朱棣、晉王朱崗、寧王朱權,均擁兵數萬,有權領導北方駐防的軍隊。同時,為了防止朝內權臣篡權,朱元璋賦予了封王有權向中央索取奸臣和“清君側”的權力。

朱元璋死後,反對分封的建文帝即位,在齊泰、黃子澄諸大臣的支持下開始“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反抗,南下攻南京“清君側”,自稱靖難軍,於建文帝四年攻下南京,惠文帝逃跑失蹤,朱棣入主稱帝(明成祖),改元永樂。

朱元璋分封兒孫共25人,引發“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遷都至前線

明成祖繼位後,繼續採取了鞏固中央集權的四大措施:繼續削藩,削減了齊王、寧王等諸王的權力,使軍政大權掌握在中央;設立內閣,選文職官員參與機要,後設內閣首輔,行宰相職能(明朝廢除了宰相),設內閣大學士,兼六部尚書;使用錦衣衛,設東廠由宦官掌管;遷都。

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明令遷都北平,次年五月正式開始北平城的修建。

修建北平,從全國徵集能工巧匠,大規模營建北平宮殿,歷時13年,到1420年建成。都城規模宏大,分內城、皇城和紫禁城三部分,宮殿雄偉壯麗,現在的北京故宮基本上是當時興建的。

朱元璋分封兒孫共25人,引發“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遷都至前線

為了轉運糧食和便於調動軍隊,還疏通了大運河。由於長期的戰爭,此前大運河缺乏日常的維護,運河河道事故頻發。修治運河,徵調了數萬民工,據《漕河圖志》記載,“定役夫,自通州至儀真瓜州,凡四萬七千四人”。

一切準備就緒後,於1421年正式遷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南京為留都以穩定南方。從此,北京成為明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明成祖為什麼要遷都呢?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朱元璋分封兒孫共25人,引發“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遷都至前線

一、加強對北方和東北的控制。都城在南京離北方遠,不利於制止漠北蒙古貴族殘餘勢力的南擾,遷都北平就是把都城遷往前線。

二、北平是燕王朱棣的王府舊地,長期據守經營,有堅實的基礎,有利於他的統治。

三、北平是金和元朝的故都所在地,其地理位置有利於控制全國,宋代以後成為戰略制高點,特別是便於對東北和北方的管理。

以北平為都城,最大的問題是水資源和供給問題,當時的工部尚書主管修竣了運河,保證了遷都後的保障問題。

朱元璋分封兒孫共25人,引發“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遷都至前線

歷史上對都城的選擇主要經歷了三個重要時期,隋唐以前在關中平原尋找都城,長期以長安為都,因為關中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起了決定作用,成為戰略制高點;第二個時期,由於中央王朝對江南財富的依賴及民族關係的複雜性,兩宋時期的都城在大運河沿線選址,如北宋的汴梁(今開封),南宋的臨安(今天杭州),在運河邊;第三個時期是元明清三朝定都北平,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後改為北京,從此,北京成為新的戰略制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