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荒引起的國家獨立

愛爾蘭,地處西歐的一個議會共和制國家,它西臨大西洋,東靠愛爾蘭海,與英國隔海相望。


饑荒引起的國家獨立

愛爾蘭


愛爾蘭與英國的關係錯綜複雜。公元前6世紀凱爾特人進入愛爾蘭建立起許多小王國,但一直未能形成統一的國家。1169年,英國入侵了愛爾蘭,愛爾蘭的政治和經濟逐漸受到英國的控制。愛爾蘭人民一直反抗英國的統治,但都遭到了殘酷的鎮壓。1801年併入英國版圖,愛爾蘭從此徹底喪失了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立地位。


饑荒引起的國家獨立

愛爾蘭島


當時愛爾蘭可耕種的土地基本上被英國資本家佔有,大部分的愛爾蘭人都淪落成無地的農業工人。由於英國國內牛肉的需求,使得愛爾蘭島成為了英國人的牧場。

16世紀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並帶回了馬鈴薯,17、18世紀在歐洲普遍種植。17世紀中葉愛爾蘭島已經普及種植,由於它的高產,使得飽受英國壓迫導致飢寒交迫的愛爾蘭人民能夠維持生計,還讓愛爾蘭人口出現了爆炸式增長——1760年150萬人,1841年攀升至810萬人。愛爾蘭人只有少量的土地謀生,高產易種植的的馬鈴薯成為農民的首選。長在地底之下的馬鈴薯顯然比其他農作物更善於儲存,也更難以被掠奪,因此,馬鈴薯成為愛爾蘭人最重要的食物,以至於經過上百年發展之後,就連沿海的愛爾蘭人都以馬鈴薯做主料,他們甚至連魚都不會吃了。


饑荒引起的國家獨立

愛恨交加的馬鈴薯


然而,正是愛爾蘭人對於馬鈴薯的極端依賴,也釀最終釀成了愛爾蘭大饑荒的慘烈結局。


饑荒引起的國家獨立

馬鈴薯晚餐


1845年的愛爾蘭有四百多萬人依靠馬鈴薯維持生計。在9月至10月,一種致命的真菌(致病疫黴(Phytophthora infestans))首次出現在馬鈴薯植物的葉子上使它以驚人的速度枯萎,當挖出馬鈴薯時它們卻已腐爛了,一年的糧食貯備就這樣被真菌奪走了。靠著以往的儲藏的馬鈴薯勉強過日的愛爾蘭人打起精神趕緊補種以彌補損失,但第二年更大規模的真菌感染爆發了,馬鈴薯的產量急劇降低,300-400萬人吃不上飯,因飢餓而死的男女老少比比皆是,震驚世界的愛爾蘭大饑荒開始了。


饑荒引起的國家獨立

大饑荒中的愛爾蘭人


這場大饑荒一直持續到1852年,在這幾年間,100萬的愛爾蘭人因飢餓而死去,還有大約100多萬愛爾蘭人因饑荒流浪海外。使愛爾蘭人口銳減了四分之一。

這場饑荒造成如此可怕的結果除了天災其實還有人禍的加劇。英國當時已經是物產豐盛的“日不落帝國”,只要救濟得當完全可以解決愛爾蘭的饑荒。在1845年真菌爆發的第一年英國政府就收到了消息,但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任災情蔓延和愛爾蘭人民拋屍遍野。甚至後來災情危重,當第一艘運糧船達到愛爾蘭時,運送的救災玉米卻無法食用。據土耳其《今日時報》2012年1月報道,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蘇丹阿卜杜默西德宣佈他將向愛爾蘭饑民捐資1萬英鎊。不過,維多利亞女王要求蘇丹捐資1000英鎊即可,因為女王本人不過捐資2000英鎊。於是蘇丹在捐資1000英鎊之後,又"悄悄"將三船糧食運到愛爾蘭,援助饑民。此外,1847年,美國印第安喬克託部族也籌集了710美元善款捐助給愛爾蘭饑民。但這些對於越來越嚴重的饑荒來說這是杯水車薪。


饑荒引起的國家獨立

捐資2000英鎊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英國在1846年廢除了《穀物法》,糧價大跌,更多的英國人都不種糧食改成畜牧了,導致饑荒期間愛爾蘭的糧食產量進一步下降。還在種植的糧食作物也沒有被用於解決饑荒,而是被英國資本家繼續賣到其他地方賺取利潤。正因如此,愛爾蘭在整個大饑荒期間竟然是糧食淨出口,無助的愛爾蘭人只能看著大饑荒繼續惡化。


饑荒引起的國家獨立

飢寒交迫的愛爾蘭人民


這次大饑荒使絕大多數愛爾蘭人對英國政府失去了一切幻想,促成了愛爾蘭人民族主義的覺醒,爭取自由、爭取獨立的運動此起彼伏。經過三年的獨立戰爭終於在1922年,愛爾蘭終於取得了獨立,成立了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愛爾蘭成為共和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