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禁食野味和膳食防治已經進入立法程序


此次疫情讓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禁食野味和膳食防治已經被進入立法程序。為了防止杜絕“病從口入”,國家除了呼籲禁食野味已成為非法行為,最近不少膳食專家也在疾呼,推行“全民膳食”和“全民防病”。

2020年,禁食野味和膳食防治已經進入立法程序


膳食又叫藥膳,最早見於《後漢書·列女傳》。其中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這樣的字句。

後《宋史·張觀傳》還有“蚤起奉藥膳”的記載。意思是侍奉生病的人吃藥及膳食。 這些記載證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藥膳已經得其名。


“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藥膳作為治療疾病之首,它既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一種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新生學科,它既能將藥物作為食物,又能將食物賦以藥用,從而到達藥借食力,食助藥威的功效。人們把它融入到一日三餐中,不但對人體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還可以防病治病、保健強身,提高免疫力,從而讓身體每天健康一點點。

2020年,禁食野味和膳食防治已經進入立法程序

然而根據世衛組織統計數據表明,藥膳對由食物源性引起的各類疾病,有根本性的作用。目前,我國食源性的發病率居世界各類疾病總髮病率第一位。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當大傢伙坐在一起吃飯夾菜的時候,可能在無意間就對病毒有一定的傳播性。只不過,病毒的危害可能沒那麼明顯,所以大多數人得了各種病症都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也不知道是如何被傳染上的?

2010年的一篇關於“中國自然人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中就涉及了19個省市自治區的3萬多人,幽門螺旋桿菌的總檢測率為54.76%。也就是說一半中國人胃裡有幽門螺旋桿菌,能對胃粘膜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從而引發胃炎、胃癌等可怕疾病。

食醫學認為,人體由於不合理的飲食,會使人體臟腑營養元素流失或者偏重,造成臟腑機體循環功能系統平衡被打破,體內氣機紊亂,新陳代謝功能混亂,不能充分合成代謝,從而形成各種疾病。

2020年,禁食野味和膳食防治已經進入立法程序

而藥膳,就是根據人體健康狀況,按照食物的健康功能,用蔬菜、五穀、肉類等各種食物補充和調節機體營養平衡。這樣不但對身體正氣的恢復有幫助,而且對身體抗病能力的增強也有積極的作用,這正如《食醫》說“三分治、七分養”如出一轍。

藥膳專家陳農夫歷經長達17年的研究和探索,為了滿足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最終把“良藥苦口”變為精緻和美味的“良藥可口”,不斷地從食物原料的選擇,到烹調技術的改進和進化,再到食用器物的精美挑選等無一不體現出其精緻之處;最終將色、香、味俱全的膳食和人達到和諧的統一,讓人在調整脾胃功能的同時,也使氣血生化有源,泉源不竭,精血充盈,使人的機體功能自然健康、長久不衰。

如今300家加盟商,都開始普及我們的這項技術了,聽說都已經在此次疫情下獲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