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災難

中國在歷史上是“多災國家”,大災難很多,僅初步統計,從漢代至清末,僅嚴重的霜、雪災害194次。其中,僅清代災難造成的死亡人數便超過0.5億,以寒冬來說,清代還出現了近500年最寒冷的50年。

中國出現四大災難群發期

——從秦漢至清霜雪災194次,死萬人以上災難至少160次

學術界一般認為,從上古到清末,中國自然災害有四大多發、群發期,夏禹群發期、兩漢群發期、明清群發期、清末群發期。所謂“多發、群發”,是指水災、旱災、蝗災、疫災、地震等各種自然、地質災害相對集中地出現,不包括戰爭、維穩等“人禍”引發的災難。

而伴隨這些災害的,往往便是世界末日式的人類災難。

說到世界末日話題,人們常會引用漢樂府《上邪》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來形容之。冬天打雷,夏天下雪,都屬氣候反常,為極端氣候表現;而“天地合”,則是地質災害地震、地裂所引發的人類災難。

引發人類災難首推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居於首位的是水災和旱災。

據鄧雲特(鄧拓)《中國救荒史》統計:從秦漢至明清,各種災害和歉飢達5079年次。其中,水災1013次,旱災1022次,雹災541次,風災512次,蝗災460次,疫災254次,霜雪災194次,地震686次,飢災397次;陳高傭主編《中國曆代天災人禍年表》涉災範圍更廣泛,得出的數字更大:從秦漢至明清,各種災害和歉飢達9697次,其中,水災3459次,旱災3504次。

事實上,史上發生的自然災害遠不上學術上的統計,當大大超過。據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專家赫治清分析,秦漢至明清,以水、旱為主的氣象災害發生次數不斷增多,時間間隔不斷縮短;在時間分佈上具有3年、8年、11年、22年、40-50年等準週期性波動特點,有多次百年週期性大變化。

自然災害的直接後果,便是人類的大死亡。統計資料顯示,僅從西漢初年至1840年鴉片戰爭前,死萬人以上的重大氣候災害有144次;如果加上死亡萬人以上的地震災害,至少在160次以上。其中,導致十萬、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人死亡的大災害有20次以上;僅清代死亡千人以上災害便有413次,共造成51351547人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