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失”的1600萬人:在中國,精神病患者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被“消失”的1600萬人:在中國,精神病患者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在中國,提及“精神病”三個字,多數人腦海裡都是一句“精神病殺人不犯法”

自2013年5月實施《精神衛生法》,規定:精神障礙患者的人格、尊嚴、人身和財產完全不受侵犯後,社會出現:“精神病”成為強勢者脫罪的工具的現象層出不窮。

其背後真實情況,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被“消失”的1600萬人:在中國,精神病患者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可與此同時,又有多少人知道,根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09 年公佈的數據,中國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約 1600 萬人。

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但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不足5成,就診率更低。

精神病醫生35年的見聞

馬弘是北醫六院精神科的住院醫生,從事了35年精神病救治生涯,歷經無數次精神病患者及家屬的排斥、無奈和恥辱。

親眼目睹產後抑鬱女性治癒後被家庭拋棄,親身經歷精神女孩自殺,父母悲痛欲絕,又不知多少次,患者被確診“精神病”的那一刻,家屬牴觸到要醫鬧,更不說多年來遭受精神患者的打罵.......

35年的職業生涯,也讓馬醫生看盡了恥感籠罩下的中國精神病患。

被“消失”的1600萬人:在中國,精神病患者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中國人對精神病的認知不夠

中國大多數排斥“精神病”,其主要原因是對精神病認知不夠。

所謂的精神病指的就是患者精神狀態出現了問題,屬於嚴重的心理障礙。

患者的認知、情感、意志和動作等都可出現持久性明顯的異常,且這種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態心理的影響下,患者還可能出現自殺、攻擊傷害他人的行為。

他們中,輕症患者對自己病情有一定的正確認識,配合治療;嚴重者對自己病情認識不全,難以達到所謂的配合治療;還有被家庭嫌棄,“囚”禁的,甚至一些不傷害他人卻苦苦掙扎在社會邊緣的患者。

被“消失”的1600萬人:在中國,精神病患者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中國精神病患者有多少得到重視?有多少進行正規性治療?

中國人對精神病的認知真的是一個天大的洞。

精神疾病屬於心理疾病,因為和純生物學區別甚大,它拿不出類似於生物疾病確診時實物診斷報告,也不能像我們身體出現疾病會有不適的症狀,精神科疾病全憑醫生的精神診斷

而在你我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認知時,醫生說是精神病,家屬又拿什麼認同呢?

幾乎是不可能認同的,因為很多人對這方面的認知是極度欠缺的。

這也是導致了精神患者剛出現固執、偏激的苗頭完全得不到糾正,病情發展,走入極端,開始持刀傷害他人時,結局卻是被家人關禁“囚籠”的根源。

被“消失”的1600萬人:在中國,精神病患者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當然還有部分患者在局面失控後被送到醫院治療,但能送到醫院救治的病人中,85%已經屬於重症精神病疾病。

曾經,北京區域一項數據顯示,對300名精神病患者進行調查,其中150人符合出院條件,但卻被所有家屬投了反對票。

很多病人在精神病醫院 居住了10年、20年、甚至時間更長。

之所以出現患者“離不開醫院又回不去家”的主要原因是:

現有的社會康復體系無法保證患者在院外得到有效管理。

其中,精神病復發是把患者打回非正常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消失”的1600萬人:在中國,精神病患者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今日精神病學》曾提及:80%多的精神病患者會在5年人復發,40%~50%的首發精神病患者會在2年內復發。

復發的原因多和無故停藥有關

也就是說,原本符合出院的標準,但是存在極多患者大概率會出現復發現象,所以患者不能出院,家屬也不同意出院導致精神康復領域壓力甚大。

不過話又說回來,真正因為康復回家的患者,又有幾個沒有遭受到鄰居的排斥,親人避之千里的態度,病人在這種情況下,承受著巨大的無力和痛苦,病情又怎麼不會復發呢?

被“消失”的1600萬人:在中國,精神病患者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精神病?

早在十年、二十年前,中國的精神病患者經常被妖魔化,老百姓對精神病的錯誤認知導致很多患者被成為另類、奇葩。

如今,經濟提高,人們健康信息不該滯後。

其實你能不知道,芬蘭國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高收入,高福利,醫療、教育全免費,但自殺率是首居世界第一

芬蘭幾乎人人都要看心理醫生

越是發達的國家對身心健康意識越重視,所以他們對看心理醫生毫無忌諱,因為他們知道“身心健康”不應該是被他們嘲諷的利器

被“消失”的1600萬人:在中國,精神病患者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我們國家要改變這個局面的確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這其中包括國家對心理健康、精神衛生知識的科普,國人對心理健康認知的提高,周邊人對精神患者以及家人的包容和理解。

當人人都在為健康事業奉獻時,希望也就會越來越近。

參考文獻:

【1】Bateson, M., Brilot, B., & Nettle, D. (2011). Anxiet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6(12), 707-715.

【2】Miller, A. H., & Raison, C. L. (2016).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depression: from evolutionary imperative to modern treatment target.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6(1), 22.

被“消失”的1600萬人:在中國,精神病患者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