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博“微课堂”第十三讲——青铜面具


它又有何特殊寓意呢?


今日渭博“微课堂”

为您揭开青铜面具的神秘面纱!


商代青铜面具

主讲人:赵鑫


渭博“微课堂”第十三讲——青铜面具


大家好,我是渭南市博物馆讲解员赵鑫。欢迎来到渭博“微课堂”,今天我为大家介绍渭南市博物馆《与华相宜 渭南故事》第二展厅展出的商代青铜面具。


渭博“微课堂”第十三讲——青铜面具


古代先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瑰宝,青铜面具便是其中之一。提起青铜面具,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四川三星堆遗址。其实我国很多早期墓葬和遗址都出土过青铜面具,可以说青铜面具的出土地点是星罗棋布。

我馆收藏的这件商代青铜面具,1984年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大明乡大明村。它高17.5厘米,宽14.3厘米,厚4.5厘米,造型奇异,制作精巧,体现着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

这件面具最奇特、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眼睛,眼球明显突出眼眶,瞳孔镂空。同时嘴部巨大,上颌八颗牙齿露出嘴外,下颌部分残缺。整体形象夸张,表情冷峻。

这个面具不仅五官俱全,而且尺寸与真人脸部大小相仿,应具备一定的实用功能。根据学者研究,青铜面具的出现和商代巫术盛行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将面具戴在面部,具有与神沟通的功能。


关于青铜面具的用途,从各地出土的青铜礼器分析认为,商朝巫术盛行,因此青铜面具很有可能是巫术活动时的道具,或者是某位大巫师生前的心爱之物,死后被随葬。另外商周时期,不排除青铜面具在战争中有被用以威吓敌人的可能,但主要应是在宗教、巫术活动中使用。因为商代距原始社会时间并不久远,从有关文献和甲骨卜辞看,当时人们把侍鬼敬神看作头等大事,祭祀、占卜等巫术活动占据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会经常使用面具作为巫术法器。在祭祀、巫术等活动时,一方面向上天祈求神明和祖先的保佑;一方面向被统治阶级展示他们和神明的关系,显示君权神授,昭示统治的合法性。还有一些商代墓主人活着时就是巫师,因此将生前的生活用品随葬,青铜面具就是随葬品之一。

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高度发达,社会各阶级祭祀盛行,傩祭活动兴盛于世,面具发展迎来第一个高潮。这时期出现了我国传承时间最长、辐射地域最广的方相氏面具。秦汉时期使用面具最多的是傩祭和百戏,其次是丧葬和狩猎。

隋唐时期是面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木、竹、布、绸等代替了青铜和兽皮等材料,乐舞中普遍使用面具,此时还出现了兰陵王面具,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占据首位。

宋元时代是我国面具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流行。明清时代,边远地区的面具蓬勃发展,面具向以西藏为源头的藏面具和以四川为起点的傩面具发展,到近代没落。


面具作为一种古老文化,曾普遍地存在于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当中,涉及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是我们探索历史的一扇特别之窗。

纵观各地出土的商代青铜面具,它们虽然大小不同,神情各异,但大多眼球突出,目视前方。这种目视,正彰显着古人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对人类生存繁衍奥秘的无穷探究。他们用深邃的目光,审视着脚下的土地,审视着浩瀚的宇宙,同时不断拓宽生活边界,脚踏实地的努力,在劳动中不断创造。他们还制作了无数这样的青铜面具,摆在最神圣的祭坛上,进行人与天地,与神灵的沟通,期待心中愿望的实现。

真诚地欢迎您到渭南市博物馆参观赏析我们这件青铜面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