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買房的八個禁忌,一次性說給你聽!

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求一夜暴富,但求慢慢變富。

最近看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在我的諸多房產投資群裡,有一些群友開始討論「買房子比較忌諱的一些事」。

我覺得這個話題蠻好的,不管是對於小白,還是對於投資人,其實在買房子的時候,都容易犯這些那些的錯誤。

我簡單的把這些總結為四種行為和四個誤區。

今天我就談談對於這四組行為和四個誤區的看法:

第一組行為我們叫「夠再買」和「掏空買」,所謂「夠再買」,就是我錢夠了再買,而「掏空買」就是我沒什麼錢,把所有的錢都付了首付,然後後面再想辦法。

這兩種行為我覺得都是有問題的,「夠再買」的意思就是要把錢攢夠了,我才去買房,那麼大家想一想,這種行為是不是非常常見?

今天的這個時代,尤其是一二線的房產,總價非常高,一線少則三四百萬多則七八百萬,如果等攢夠了再買,一線的房產哪怕每一波漲幅是10%,那基本的漲幅也是在30-80萬之間。

而這種漲幅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是一年甚至幾年的收入,如果在「夠再買」的前提下,可能攢的錢永遠也追不上房價的上漲。

即使是在三四線,對於大多數普通購房者而言,房價從來也都是比較高的或者比較巨大的數額,所以我們不要攢夠錢再去買。

與此相對應的行為是什麼呢?就是「掏空買」,而這也是錯誤的。

「掏空買」的意思就是我沒什麼錢,但把所有的錢都用來掏空買房。比如說掏空父母親,或借遍親戚,甚至於刷一些卡出來,湊夠了個首付,但就沒有想過後面的月供怎麼辦。

如果你的收入發生變化怎麼辦?甚至有些人連首付都不夠,就是靠貸款,這種也都是不對的。

看完了這裡,也許有人會質問:為什麼既不能「夠再買」,又不能「掏空買」,那你讓我怎麼辦?

對於此問題,我們既不一定要攢夠錢才去全款買,也不要連首付都不夠就想方設法的去上車,而應該在這兩者之間去找一個平衡點。

而這個平衡點就是,至少你要攢夠首付多一點的錢,但是也不需要全款這麼多的錢。

第二組行為叫「全都要」和「僅低價」,「全都要」就是什麼都想要,既要追求這個房子位置好,又要追求戶型大朝向好等等。

還有一種人是什麼情況呢?就是我什麼都不要,就是要便宜,只要能上車就行。

這兩種行為,我們知道都是比較極端錯誤的行為。

實際上應該怎麼做呢?我曾經說過「買得起」不能光追求低價,要在買的起的範圍內,去考慮儘可能的好。

如果你說我就是錢少就是買不起,那麼在你買不起的時候,也不能僅僅去追求低價。

這個時候要想方設法的去放大一點自己的槓桿,去買那些主流的產品。

而不應該說「僅低價」,去買那些有硬傷的產品:比如戶型不周正,採光不好,甚至有暗屋的這種房子,除非價格遠遠低於這個市場價,否則是萬萬不可買的。

作為「全都要」是很多普通購房者容易犯的錯誤,很多人看房會越看越貴,本來準備買個一百萬的房,最後買的時候可能是個兩三百萬的房。

就是因為他也知道房產裡面有兩者是不可兼得的:一者是什麼都好,另一者就是低價。

這兩者之間,我們要去找好一個符合自己的平衡點。

第三組行為叫「求到位」和「換不停」,什麼意思呢?

就是挺多人想追求一步到位,比如說考慮家庭居住情況,比如說考慮孩子的學區要足夠好,甚至於還要在市中心區位求一步到位的想法。

其實這些想法往往讓很多投資人尤其小白上不了車,因為他看這個房子也不夠好,那個房子也不夠好。

還有一種人是什麼呢,就是「換不停」,我想先買一個,買完以後我下一步再去換,挺多人覺得這個好像是一個不錯的思維。

其實這裡想跟各位分享,為什麼我會有住投分離的投資理念?就是因為要避免不停的換房,因為個人的需求,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變化的。

房子每換一次就會傷筋動骨一次,因為這裡面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與其這樣子不如你去買一個投資房,然後把自住的需求,用租住去解決。

把這些除了學區以外的需求都用租住解決(因為學區在很多城市是不可以通過租住來解決的),但是距離可以,地段可以、市中心可以,三房等產品形態也可以。

所以我們既不要一步到位,也不要去追求不停的去換,而是在這兩者間平衡下。

第四組行為叫做「等跌價」和「追漲價」。

這個情況也是作為普通購房者最常見的,因為蠻多買房小白就特別願意等。

他們會經常性的問一些問題:老師,這個房子太貴了,你說是不是應該是便宜點再買,最近會不會再跌呀。

一般這種情況我會跟他說:即使跌了,你也不會買。

為什麼?各位想一想,均價1萬的地方跌到8千了,是不是這些自住客或者買房小白就會買呢?

不會的,他依然會覺得已經跌到8千了,那是不是還有希望會跌到7千跌到6千。

其實房價是越跌越不會買,原因很簡單,我曾經說過如果房價在一個長期的下跌時間內,反而租房市場會很好。

為什麼呢?大家想想看,租房的人一年可能花2萬租金,而房價一年要跌5萬,他肯定會覺得:多等了一年我賺了3萬,那他就會一直租房。

而「等跌價」的人往往容易追漲價,普通購房者容易追漲價,投資人也容易追漲價。

所以我曾經說過,市場漲價要在什麼時候買呢?剛啟動的時候。

比如說11月11號之後二手房普漲的深圳,大概有兩週到兩個月之間的窗口期可以上車。

但一旦持續上漲,漲的很多以後,不要再追漲,但是我們的很多投資人在上一波行情中幾乎都是在城市的高位買入的,現在就會很難受。

所以這四組行為,我們要避免犯這些極端的買房禁忌,再重複一下:

「夠再買」和「掏空買」、「全都要」和「僅低價」、「求到位」和「換不停」、「等跌價」和「追漲價」,這都要求我們要找一個合適的均衡點。

除此之外還有四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叫猶豫,尤其是很多購房者買房時候會非常猶豫,他會這裡看一看那塊想一想。

我有一個粉絲,他是一個投資人,他最近就由於猶豫,導致把很大一部分錢放到了股市裡面。

為什麼?因為他想追求好的,他覺得這個也不夠便宜,那個區域不夠好,他把很大的一筆錢放到股市裡,但在很短的時間內損失了大概有幾十萬,這就是猶豫造成的。

第二個誤區叫模糊,為什麼叫模糊呢?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個房子是要住還是投資的,到底我想買個兩房還是買個三房?

要知道,一個成熟的投資人,一定是有一個投資框架的,像成熟的投資人買房前,對於買什麼房子是非常清晰的。

凡是符合這個框架的,就去看就去買,不符合的我們就排除。

但是作為初級的投資人或者小白,在這一點可能做不到,但至少要做到你知道你要什麼?

你是要解決住還是要解決投資,你是三房還是要兩房,你是要解決上學的問題,還是要解決上班的問題。

這些問題一定要非常清晰,不要說又要上學又要上班,又要住又要投資,這是做不到的。

第三個誤區叫做盲信。這個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在小白裡面,就是盲目性。就是你看這個廣告說的都這麼好是吧,銷售說了這裡未來有什麼樣的規劃,未來會怎麼樣。

僅僅看廣告不去驗證這些人說的對不對,這是買房小白們容易犯的。

作為投資人容易犯什麼呢?投資人容易盲目信大V,這個大V都說了,這個肯定很好了,但你不去驗證。盲信是很容易犯錯誤的。

第四個誤區叫做恐慌。什麼叫恐慌呢?就是倉位不足在上漲的過程中,特別容易恐慌性買入。

最近有很多城市都陸續放鬆限購了,就有很多人問我,這個地方是不是要漲了,有人問我成都是不是要漲了?佛山是不要漲了?還有人說廣州也要漲。

這種恐慌性的心理已經開始出現,那怎麼才能不恐慌呢?

第一個最重要的點在於,大家肯定會說是不是在於要懂,不是的。

懂也是會恐慌的,而是在於有倉位,只要你有倉位,房子上漲的過程中,你就不會恐慌。

各位想想看,上一波行情中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去追高?就是因為他沒倉位。

我曾經說過,上漲是賣房的時候,但問題是沒房子的怎麼賣呢?

所以各位要建倉,在淡市的時候把倉位建好,你就不容易恐慌了。

第二點是什麼,你要懂。專業放在第二位,一個人再專業沒倉位他也會恐慌,但是有了倉位你不懂,還是會恐慌。

所以第二位你要懂,要去研究,有了這兩步的支撐,大概率你就不會恐慌。

所以說大家記住這四個誤區是猶豫、模糊、盲信和恐慌。

給大家幾點建議:

第一,不要猶豫,要養成看好就出手的習慣,不要老想完美。

不要想我會不會買貴了一點點,貴一點點怕什麼。一個三百萬的房子,你多付了三萬塊錢,百分之一就一百塊錢,你多付了一塊錢,你在乎嗎?

當然3萬塊錢的購買力和一塊錢的購買力是不一樣的。但是在這個決策中,三萬塊錢對於三百萬的影響和一塊錢對於一百塊的影響是一樣的,所以不要猶豫。

第二,你要清晰的知道要什麼。去看房的時候不要輕易改變,不要被大V或者銷售一說你就去改變。

第三個不要盲目相信。事先一定要做好研究,在事後一定要去驗證。

最後一個,你要懂並且要有倉位,不要恐慌性追入。

如果在上漲的過程中恐慌,我想問你在下跌的過程中你幹嘛去了,是不是又在等跌價呢?

所以作為投資人,作為一個房產購買者,或者作為一個自住客,我們一定要知道買房時的這四組行為和這四個誤區,並且牢記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