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才使秦国变强,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始皇统一对吗?

澜清LIU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有些太绝对了,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确实是奠定之后的大秦帝国,但历史是没有绝对的事情的,不能说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始皇一统天下了,

商鞅变法对秦始皇后来一统天下,的确有很大功劳,但后期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如李悝魏国变法,申不害韩国变法),而秦国是变法最为彻底的,但除了变法,其他方面也很很有功劳。

历代君王的努力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

这段话综合起来说“到了秦始皇的时候,靠着历代君王留下的余威,才得以掌控天下。”

所以说除了变法,历代君王的努力也是秦朝能统治天下的重要原因,如秦穆公时期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秦惠文王用张仪,公孙衍等人实施连横之策,秦昭襄王用范雎实施远交近攻之策。说明历代君王的努力对秦始皇能够顺利一统天下也有贡献。

六国君主的衰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苏洵

秦始皇能够一统天下,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六国君主的衰微,没有一个可以明白局势的人,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一点的小利益,不想着一起对抗秦国,反而拿土地贿赂起秦国来,

这些原因暴露了六国早晚有一天会被秦国所灭,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希望我的回答会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更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可以阅读孙皓晖老师的《大秦帝国》系列。


嘴痕


这句话前半句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后半句不敢苟同,就算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始皇的统一都是必然的。

下面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商鞅变法会让弱小的秦国变强大?

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路诸侯相互攻伐,互相兼并,谁要想从中取得最终的胜利,称雄称霸,必须广招贤才,实行变法,让自己越来越强大,这是根本需要。商鞅三次觐见秦孝公,最后才用帝王之术获得了秦孝公的赏识与任用,可以看出秦孝公当时就有称霸天下的决心,秦国变强大是必然的。

变法的内容都千篇一律,无非就是军队、平民、制度的改革,变法的成功与否和实施的彻底有关,史记记载,商鞅变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还没有实施变法的时候,就受到守旧势力的攻击,不过最后是秦孝公允诺了商鞅可以实施变法。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商鞅不畏惧权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敢于直面太子,惩罚了太子的老师,这是变法成功的关键因素。史记记载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变法实施的彻底使得秦国强大是主因,当时天下各诸侯国都在实施变法,而谁能让变法实施的更彻底谁就能称霸。

为什么说没有商鞅变法也会有秦始皇的统一天下?

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每一代的帝王都是雄才大略、重用人才的,

秦惠王任用张仪、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国,西平巴蜀地,东出函谷关,南下楚地,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昭襄王任用范雎、白起,对秦统一六国的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秦始皇任用李斯、蒙恬、王翦最终取得了统一大业。

所以说商鞅不是决定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关键,但商鞅变法确实为后来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商鞅是非必要因素,没有商鞅也会有其他人来完成使命,最终都会使得秦始皇统一六国。


读史记品人生


首先,秦始皇统一天下非一人之功更非一代之功。第二,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构成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点毋庸置疑。其实战国时代各国变法条例大同小异,唯有商鞅制定了一条政策,使得秦国成为了当时唯一一个法制之国,奠定了 秦皇扫六合的强大基础!

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衰败已成为不可逆的定局。王权衰落,各地诸侯争相称霸,战争连绵不绝。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国与国之间自然的进行了吞并。其中齐、楚、秦、燕、赵、魏、韩,脱颖而出形成了七大战国相对峙的格局。

七国为了打破僵局,纷纷进行了变法求强之路。赵国行胡服骑射,齐国用邹忌,魏国用李悝吴起,韩国用申不害,燕国用乐毅,楚国用吴起变法,使得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变得强大起来。而秦国地处边陲,政体经济军事极为落后,不但被魏国打败还丢失了河西之地!由此秦孝公颁布招贤令,走上了变法改革之路。

商鞅在公元前356年由卫入秦,主持变法,是七国中变法最晚的,因而参考了各国变法的利弊,将李悝《法经》改为《法律》,增加了“连坐法”,来维护社会稳定。

发展农业,奖励军功,实施吏治考核制度,取消了世卿世禄,打通了国人的上升通道,使得农户种地纳粮,军士杀敌立功,官吏成绩优良,都可以因功得爵层层而进。

合乡镇改为县治,加强中央集权,保证了国策的顺利实施,从而使秦国全面发展,日益强大。仅仅用了十余年,便逼迫魏国割让了河西之地!周天子封“方伯”,一跃成为了诸侯的首领!!初显强秦的威力。商鞅功不可没!

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基础,而后历代国君维护并加强秦法是秦国强大的必要条件。但秦法能历经几代没有僵化而越来越完善,其中的精髓是商鞅制定《法律》时的一条铁律!治世不一道 国不必法古!

《法律》隔几年就要增益添补,在咸阳设“禁室”存放,擅动者擅改者死罪!同时设法官在朝堂里在郡县中进行对法律的保管、核对、咨询解释!

这样一条政策就是放到当代依然不落后!它保证了秦法的时效性,使其深入人心,才有了秦始皇横扫六合 统一天下的壮举。


小院杂谈


商鞅变法,确实使秦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不能说没有商鞅变法,秦国就走不上富强的道路,也不能说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于,战国时期,变法图强已经成为天下大势。在秦国变法之前,魏国已经通过李悝变法率先强大了起来。魏国的的变法,已经给其它国家起到了表率作用,变法的萌芽已经在各国中暗暗萌发。
  • 战国时期,大争之世,每个国家都有深深的危机感。落后就要挨打,甚至被灭亡。当时的秦国,孝公当政,一心思变图强。商鞅的到来,与孝公一拍即合,假使没有商鞅,那么也极有可能会有商东或商西变法,在这个过程中,变法是必然,商鞅是偶然。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离不开商鞅的才干,更离不开孝公的支持

  • 商鞅赴秦前,本就是魏国一小吏,如果当时的魏王能够识人,那么商鞅首选目标是在魏国大展拳脚,可魏王重出身而不重才华,迫使商鞅赴秦。
  • 商鞅在魏国期间,经历了魏国的李悝变法,对变法的内容了如指掌,在魏国的经历和学习,对商鞅有巨大的帮助。李悝变法对商鞅变法的内容、步骤、措施、方法一定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最离不开的就是秦孝公的支持,没有这个一国之君的支持,商鞅不可能完整的实施变法的全部内容。

历史成就英雄,英雄创造历史

  • 在商鞅变法过程中,商鞅就是历史的英雄,商鞅创造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
  • 但同样是历史成就了商鞅,如果没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商鞅不来到秦国、商鞅没有遇到孝公,商鞅变法同样无法成功。
  • 是商鞅在正确的时间、来到了正确的秦国、遇到了正确的孝公,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总之,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变法是潮流,人心思一是大势,商鞅是顺势而为,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秦国。即使没有商鞅变法,天下统一的大势是无法阻挡的。


君临格史


这个说的太绝对,但是商鞅变法为秦以后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商鞅变法前秦国可以说是战国七雄里面垫底的存在,连魏国都可以欺负他;但在其变法后,秦国战力猛然翻了好几倍,那时的秦国完全解开封印,将其与几国按在地上磨檫。

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在商鞅打下基础后,秦国后面的几位君主和丞相对秦国后面的统一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张仪。历史上著名的“连横”就是他提出来的,可以说帮助秦国缓解了其他国家联合起来的威胁,并且,他一直都在游走于各国之间,游说诸侯,就凭借着一张嘴,给秦国化解了多少的外敌,又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其他诸侯国俯首称臣。

2、魏冉。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

3、范雎。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就是他提出来的。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

4、吕不韦。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5、李斯。李斯早年为郡小吏 ,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 ,丞相吕不韦以为郎官 ,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 。秦王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以为客卿 ,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 ,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秦统一天下后,联合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礼仪制度,拜为丞相 。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 ;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思想统治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锅盔饼子


我认为可以这么说。

正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虽然这个基础是制度上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上的根本变革使得秦国能够通过几代人的积累,而拥有能够平定天下的资本。

为何这样说呢?

首先看看变法之利。

魏文候,魏武侯任用吴起在魏国组织变法,从而使得魏国实力大震,居于三晋之首,到了梁惠王的时候,魏国的实力更是到了空前的强大,在战国开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轻言灭国,可魏国却敢缕缕侵犯他国,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把秦国打的落花流水,可以说是最后一个霸主。就连齐国也不敢轻易招惹。

再看看韩国的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在韩侯的支持下开展变法,虽然说最后失败了,可失败是由于魏国的攻打,更何况韩国的军队在魏国武卒的攻打下坚持了很长时间,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更何况秦国的商鞅变法更是一场十分彻底的变法,魏国的吴起变法保留了大量的世族老臣,韩国的申不害注重在权术上下功夫虽然起到了一时之效,但难以长久。

相比之下商鞅变法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何呢?

首先便是打压老世族,没有军工虽富无所芬华,定制二十等爵位,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够晋升。改革风俗,大治秦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精炼新军。

为了展示新发的权威,徙木立信,流放太子,如此大的决心也成了新发延续的保证。营建咸阳宫,天下富商络绎不绝,经济十分发达。而随着商鞅的死,秦国的老世族也再也抬不起头来。

而亲人只知道耕战,名将迭出,这样的制度虽然当时也有很大的成效,但对后世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为了寻求安稳的生活会前来归附 军队在激烈的竞争者战斗力会越来越强,这样的国家真正可怕的地方是他那无穷的潜力。

而也正是商鞅给了秦国这种潜力,所以我认为没有商鞅变法,秦国很难统一。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商鞅的体制或许会带来巨大的战斗力。

但是一旦,战争停止,无处获得军功,百姓生活得不到提高等一些机制将无法运行,这或许也是秦朝难以长久的原因吧。

但这都是后话了,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石 我想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是很难统一的,甚至是面对魏国,自保都成问题。


王建国xxy


怎么可能呢?没有商鞅还有张秧,没有张屠户,也不可能让你吃带毛猪吧!

商鞅变法的内容、条款,基本上各国都差不多,公开的东西,并不是他一个人懂。他也是在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基础上改编的, 这点可以看看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秦国需要的并不是多么高明的变法者,也不需要什么开创性的东西,而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执行人,敢于向贵族开刀,像主父偃这样不怕死,要么五鼎食、要么五鼎烹,

秦孝公不自己主持变法,只是因为君主的基本盘就是贵族,现在需要拿贵族开刀,自己挖自己墙角,如果贵族们联合起来,自己就很被动了,他需要一个人来执行他的计划,作为他的打手,替他得罪人。

王莽自己主持变法,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雍正自己主持变法,结果雍正成了篡位的人,名声一直不好,

当商鞅完成了变法,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下一代秦王集团把他丢给贵族,来平息贵族的怒火,给人一种皇帝永远是对的,最坏的是臣子感觉。

所以,即使没有商鞅,也有另外一个人来完成这个使命,替孝公变法的。


南朝居士


感谢由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又称卫鞅、公孙鞅。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对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法的思想家,他的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变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这次变法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变法也得到强有力的统治阶级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全面彻底。

正因为有了商鞅的变法才使秦朝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的。





缘史言今


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现状

先举个小事例,吴起虽在鲁国“杀妻求将”,但鲁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吴起受到排挤后流亡到魏国,受到当时魏国宰相李悝重用。二人在魏国建立“魏武卒选拔制度”,即军队的选拔、培训制度,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军事机器。吴起率兵进攻秦国,当时的秦国根本不是对手,吴起一路打掉函谷关,潼关,进军到关中平原,割出秦国整个西河之地归魏国所有,成为魏国的西河郡,直到商鞅变法,秦国强大以后,商鞅率兵打败魏军,方才收回。

商鞅最初来到秦国时,秦国一片荒蛮,司马迁在《吏记》中记载:

1.当时秦国还未开化,俗称“西蛮子”;

2.“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连对偶婚制都没建立,属于群婚制;

3.没有建像样的房子,住的是地窝子和窑洞。

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

商鞅变法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而且执行的相当彻底,拣其中几个重要的说明如下:

1.奖励农耕,把土地私分,累进税倒置,产量越高,交的税越少;

2.徕民政策,外国人来秦国,赐土地百亩,九年免税,秦国本国青壮年全部参军,兵源充足;

3.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4.统一度量衡,使得买卖公平、税收统一;

5.制定法律及法律体系;

6.奖励兵战,废除原有“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另立二十级爵位,论军功行赏。

变法后十年,秦国突然强盛,成为中原各国劲敌,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商鞅收回西河郡。

商鞅死后,他制定的政策仍然在秦国继续执行,历经秦国六代国君,到秦王嬴政时,秦统一六国。

我的个人观点

1.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这点我是赞同的,前面提到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

2.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始皇统一这个说法我不赞同。

当时法家已经非常出名,出现了很多重要人物,如李悝、吴起、商鞅、李斯、韩非子等等。且各国都先后变法强大。

所以说商鞅变法不是秦始皇统一的主因和决定因素,毕竟没有商鞅来秦国变法,也会有其他法家人物来秦国变法。

主因是秦国国君有变法图强的决心,所以才会引进法家人才。以及变法后秦国历代国君持续执行政策的累积,量变产生质变,最终导致秦统一六国的结局。


红尘小栈


商鞅,战国初期著名的变法家,只要谈到秦国的崛起历史,就不得不谈到商鞅。商鞅对于秦国之后的一统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未必能够一统天下。

关于秦国的崛起历史,人们常用六个字来形容“奋六世之余烈”。从这六个字中,可以知道秦国能够一统天下,似乎只是君主明辨是非,雄才大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秦国的六世君主固然雄才大略,要不然秦国也不会一统六国。但君主的雄才大略,也需要国力的支持。要不然怎么扩大疆土,加强对附近弱小国家的控制。而国力则建立在制度上。没有足够稳固的制度,秦国未必能够一统天下。

商鞅变法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富国强兵”,用爵位来鼓励人民生产,鼓励人民上战场,是商鞅变法的一大特色。商鞅所建立的制度,对于秦国往后的一统天下不可或缺。但如果只有商鞅所建立的制度,没有秦国六世君主的雄才大略,秦国也不可能一统天下。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由魏国掀开变法的热潮,各国都知道了变法能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是咸鱼翻身的唯一途径。之后列国先后变法(燕国除外),都尝到了变法的甜头,那为什么变法能够富国强兵,到了战国后期,单单秦国一家独大了呢?关键点在于君主。

秦孝公重用商鞅,秦惠文王重用张仪,秦武王重用甘茂,秦昭襄王重用范雎,秦庄襄王重用吕不韦,秦王嬴政重用李斯,王翦,蒙恬等能臣。六世秦王,除了在位三天的秦孝文王外,其余的五世秦王都重用能臣,有能臣相伴,这一点也是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重点。

总结

秦国能够一统天下,大致分为三点:制度、明君、能臣。其中制度排第一,因为没有稳固的制度富国强民,任由君主多么的能干,没兵没粮怎么打仗?秦国的六代明君,除了短命的秦孝文王外,代代都有能臣相伴,就算没有商鞅变法,看似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但如果秦始皇嬴政的后代,昏庸无能,先王的努力将会前功尽弃。胡亥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很大的可能发生。所以商鞅变法,在秦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商鞅变法,秦国未必能够一统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