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之一,《琵琶行》他极为成功的一部作品。李忱曾写诗悼念逝去的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夸赞他的《琵琶行》和《长恨歌》已经闻名到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

《琵琶行》这部作品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当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正经历着人生中最为艰难的六年贬职生涯。当时白居易在船上送别好友时,偶然遇到了一位琵琶女,有感而发,便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琵琶行》不仅通过叙事展现出白居易内心丰富的情感,对琵琶女的演奏也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一、《琵琶行》的情感解析

《琵琶行》至今仍然为后世称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白居易将自身的经历与琵琶女的身世联系在一起,以细腻的笔触诉说着他们共同的伤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要读懂这首《琵琶行》首先就要掌握其中这些动人心魄的情感,了解其“以情动人”之处。

1、对琵琶女的同情

《琵琶行》中运用大量的笔墨对琵琶女进行描写,未见其人,先闻琵琶声,动人的琵琶曲吸引了作者,于是白居易想了解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弹奏出如此动人的声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出场形式展现出琵琶女的内敛与娇羞。之后,白居易又以一系列的比喻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琵琶女也由最初的盛情难却到后来的请不自己。

琵琶女演奏时所抒发的情感已然深深地打动了诗人,这才有了后面的“交心”之谈。她曾经也是才华与美貌集于一身的女子,只因年老色衰,无奈之下只能嫁作商人妇,可是商人却重利轻情,琵琶女最终只能“梦啼妆泪红阑干”。

在封建社会下,下层女性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琵琶女身世之凄苦与命运之悲惨又极大地激发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怜惜之情。作者体会到琵琶女的心酸、落寞与孤苦无依,于是以歌赠之,体现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关怀与命运的感叹。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2、对自身贬谪的无奈

琵琶女之所以能引起作者的怜惜,是因为他自己也同样经历了命运的转变。白居易自幼便刻苦读书,十六岁便因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一举成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本来以为可以兼济天下、为国效力,无奈刚刚经历过丁忧,就被朝廷中的权贵污蔑,贬谪至江州。在江州的他郁郁不得志,满腔的政治理想却无法实现,心中的悲愤之情已经积压已久。

在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后,诗人感受到了琵琶声中所蕴含的“似诉平生不得志”以及“说尽心中无限事”中的“悲情”,也唤醒了心中的悲愤之情。琵琶女飘零的身世就像是自己被迫贬谪的遭遇,白居易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在长期的悲愤之情的压抑之下,在琵琶女弹奏情感触动之下,诗人想到自己“谪居卧病”、“黄芦苦竹绕宅生”的凄惨情景,不禁泣湿了衣裳。深受命运捉弄的又何止琵琶女一人,自己不也是同样的处境吗?作者最后用“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诗句含蓄地展现了诗人内心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琵琶行》中的音乐美

诗歌和音乐自古以来就有着不解之缘,古代的文人不仅偏好以音乐入诗,对作品的音乐美也是十分在意。在表现音乐美的众多作品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出类拔萃,是他音乐艺术的结晶。

1、音乐中的联想和想象

音乐有其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的宽泛性,因此特别需要作者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语言艺术进行加工再创造,白居易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正如他在《听弹古渌水》中写道的:“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在这首古琴曲中,他由疏朗的泛音中听到了水在缓缓流动的意境。《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中:“四弦不似琵琶声,乱泻真珠细撼铃。”他通过再创造的艺术思维,把乐声想作不是乐声,而是优美的珠声、铃声,这种丰富的想象,对于音乐欣赏尤为需要。

同样在《琵琶行》中琵琶曲的描写之中,白居易欣赏琵琶演奏,也善于凭借想象,以彼声拟此声,从而在欣赏的艺术思维中创造出活生生的音乐形象。他把大弦声想作“急雨”,把小弦声想作“私语”,把圆润错杂的乐声想作“珠落玉盘”,把圆滑流丽的乐声想作“间关莺语",把滞涩断续的乐声想作“幽咽泉流”,把激越刚健的乐声想作“银瓶乍破"、“刀枪齐鸣”......他在音乐美的领域里尽情地神游,由此及彼,以假作真,取得了丰富的创造性的美感享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2、音乐中的交错美

艺术的美贵在多变,如果一味的一个音调,难免会令人觉得乏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处都通过有声与无声、平静和激烈之间的对比来展现音乐的曲折美。开头“主人忘归客不发”,结尾“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有声的效果;“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无声的效果。

全曲中有“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柔和,也有“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猛烈,有有声亦有无声,这些相互排斥的差异面和对立面,错综对比,突出了乐音的丰富多变和琵琶女“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技巧,写尽了琵琶曲的浊与清、粗与细、轻与重、缓与急……

相反,如果不以无声衬有声,就很难突出音乐之间的斗转与休止,无法展现高潮之处的澎湃激荡、亢奋昂扬。这种有声与无声、安静与热烈的大起大落,使得整个琵琶曲充满着别开生面、令人惊艳的大波折,也是艺术上的一种协调与搭配。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3、音乐中的情感内容

音乐的形式美和而不同,但都离不开内容的美,音乐的内容主要就是指其中蕴含的情感,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音乐主要是内心世界的表达者。”《琵琶行》中语言的形式美备受赞誉,同时,白居易也传神的写出了声情并茂的情感。

白居易曾经说过:“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因此他特别注重《琵琶行》中的情感塑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刚开始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时,作者就进入了抒情的领域,情在声先,曲居情后,演奏就一定十分动人。“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在演奏开始之后,琵琶女也是寓情于声,以声传情,有了情感,琵琶曲就不是空洞无物的音符,而是有了灵魂的生命。在“曲终收拨”之后,情感并没有因此结束,而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声有尽而情无穷。

《琵琶行》的高明之处,正是在极写音乐美妙,先声夺人的同时,又更上一层楼,极写感情的主导,使人体会到情美更胜于声美。写一曲琵琶,始、中、终都强调一个“情”字,这正是《琵琶行》高出于文学史上许多精美的咏乐诗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三、总结

《琵琶行》这首长篇的叙事诗具有非常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它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时期,底层妇女的不幸生活,更向我们传达了背后读书人怀才不遇的愤懑。琵琶女琴技高超但难抵岁月的变迁和身世的凄凉,白居易满腔的才华、热情的抱负却无奈成为朝廷勾心斗角的牺牲品,诗人把一个卖唱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同情琵琶女也是在哀叹自己。宦海的浮沉和生命的悲哀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与其他诗歌相比,更有其独到之处。

历史上的每位作家、每部作品都有其新颖独到、可圈可点之处。毋庸置疑,白居易的《琵琶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叙事之平实、语句之精妙、情感之充沛,无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再三推敲。这部作品在中国封建文学由雅转俗、由封建士大夫正统文学普及到市民文学、由抒情到叙事的转变过程中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