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我們正在變得“涼涼”?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

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

一直以來的常識告訴我們,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我們正在變得“涼涼”?

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 Julie Parsonnet團隊在 eLife 雜誌發表了一項題為: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的研究論文。

研究團隊統計了美國的相關數據,發現自工業革命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我們正在變得“涼涼”?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我們正在變得“涼涼”?

7℃標準體溫怎麼來的?

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卡爾·萊茵霍爾德·奧古斯特·溫德利希在萊比錫市收集了2.5萬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這些體溫數據從36.2℃到37.5℃不等。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

溫德利希幾乎找到了所有他能找到的人,無論他們身體健康還是正在生病。然後,他寫了一本關於疾病引發人體溫度變化的書。37℃的標準體溫就這樣被課本收錄,也成為了人們的常識


體溫計不同,當年測量數據不準?

在1992年之前,學界對37℃的標準體溫幾乎沒有過嚴厲的質疑。1992年,美國馬里蘭大學做了一項疫苗測試。研究人員測量了148名研究對象的體溫,發現平均體溫為36.8℃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傳染病專家菲利普·馬科維亞克。他認為,溫德利希所使用的體溫計與現代體溫計不同,是導致差異的主要原因。

馬科維亞克後來得到許可,使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穆特博物館的一件藏品。這件藏品正是當年溫德利希使用過的溫度計之一。馬科維亞克測試後認為,這種溫度計測出的體溫,

要比現代溫度計高1℃左右。於是他得出結論,37℃標準體溫與現代體溫不符,暗藏著體溫計製造工藝進步、當年測量數據不準的原因。

2017年,一項英國的研究採取了3.5萬名研究對象25萬次體溫記錄,發現平均體溫在36.6℃左右。再次驗證了這一觀點。


每十年下降0.03℃?

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分析的數據顯示,除去體溫計差異,人體體溫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確實在慢慢下降

她和同事分析了三個涵蓋不同歷史時期的美國人群體溫數據集。最早的一組數據收集了美國南北戰爭中聯邦軍隊退伍軍人在1862年到1930年之間的相關記錄;第二份數據來自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研究,包含了從1971年到1975年的人群體溫數據;最後一組數據,來自斯坦福轉化研究集成數據庫環境,包括2007年至2017年斯坦福醫療保健的成年患者數據。

通過對比不同歷史時期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21世紀出生的男性平均體溫比19世紀初期出生的男性低0.59℃。21世紀出生的女性平均體溫比19世紀90年代出生的女性低0.32℃(女性的歷史數據沒有那麼久遠)


體溫與免疫力有關?

有研究表示,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鉤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可能意味著代謝不好。

人體有大約60萬億個細胞,血液的任務就是向這60萬億個細胞輸送營養和氧氣,並帶走二氧化碳等廢物。血液中的白細胞具有免疫功能,白細胞可以識別體內的異物,並做出相應的免疫應答。

體溫高時,血流速度快,白細胞就能更加迅速地發現體內異常,把病原體扼殺在搖籃裡。反之,基礎代謝率低,體溫下降,血液流速放緩,白細胞的工作效率也隨之變低。慢慢悠悠的白細胞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異物,即使發現異物了,也很難迅速召集其他白細胞來消滅異物,導致機體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引發疾病。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我們正在變得“涼涼”?

人體為什麼變涼了?

研究人員認為,美國人平均體溫的下降可以用代謝率的降低或能量消耗的減少來解釋。這種能量消耗減少,可能是由於人體內炎症減少。炎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和細胞激素,它們會加速你的新陳代謝,提高你的體溫。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醫療條件的進步,生活標準的提高,更加充足的食物供應,都讓公眾健康得到極大改善。研究團隊還認為,現代人長期處於適宜溫度,也是能量消耗減少的原因之一。19世紀時,夏天沒有空調,冬天供暖也不普遍。如今,一臺中央空調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人體體溫是基礎代謝率的一種表現,而基礎代謝率又與壽命(較高的代謝率,較短的壽命)和體型(較低的新陳代謝,較大的體重數值)有關。隨著時間推移,人體溫度所產生的變化,為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健康和壽命的變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從生理學角度來說,我們已經是隨著時間進化的人類了現代人類已經變得和19世紀的普通人不同,甚至有別於上世紀60年代的人,我們變成了如今更加'涼涼'的人類


“我們在變高、變胖,體溫只是變化的又一個標誌”

美國斯克利普斯轉化研究所流行病學家吉爾·瓦倫評價,Julie Parsonnet團隊的這項研究“有趣,看似有理”。

瓦倫參與了該論文的同行評議。但她認為,這項研究缺失了一個重要節點,上世紀40年代初開始,抗生素開始推廣。但論文中的數據幾乎沒有涉及這一時間段。如果在抗生素開始使用後,人體溫度出現顯著下降,那麼論文中的有關說法就更有說服力了。

1992年對37℃標準體溫提出過質疑的傳染病專家馬科維亞克,也沒有被Julie Parsonnet團隊的這項研究說服。在馬科維亞克看來,太多的變量未被考慮。例如,南北戰爭退役軍人的體溫記錄,沒有說明究竟是口腔測量還是腋窩測量。兩種測量方式在同一個人身上也會得出不同的數據。測體溫的時間也很會影響數值。人體在一天中較晚時間測量的體溫會更高一些。馬科維亞克認為:“這些解釋我覺得都沒有說服力,我們討論的是兩個世紀,在生命進化過程中只是過眼雲煙。”

針對這些反對意見,

Julie Parsonnet團隊也做出了回應。她認為,人體生理特徵已經在其他方面發生變化。“我們在變高,變胖,而體溫只是變化的又一個標誌。”

當然,人類的健康與眾多因素相關,但至少,調節日常飲食、加強體育鍛煉、不濫用空調、放鬆心態,可以讓我們身體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