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就有“混合动力”战机了:前边一个螺旋桨,后面一个尾喷口

利刃/李金钖

按照飞机的动力系统来划分,目前战斗机可以分成两大类,分别是活塞式和喷气式。活塞式飞机的动力虽然不如后者,但优点在于转弯性能和起降要求都比较灵活。

喷气式飞机主导时代后最难受的莫过于二战盟国的海军。因为那个时候日本的航母部队已经不复存在,德国的航母压根就没造好,硕果仅存的两大巨头英国和美国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二战时期建造的航母上使用喷气式飞机。

有人会说:有什么难的?把飞机搬上去就行了。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二战就有“混合动力”战机了:前边一个螺旋桨,后面一个尾喷口

喷气式飞机需要更长的跑道用来起降,地面机场只需延长一下跑道就足够了,可海军不行。延长跑道意味着建造新的航母,这是大家开始不愿意接受的现实。

如此看来,设计新的喷气式飞机貌似是更合算的办法,于是美国人灵机一动,设计了一款足以名载"世界奇葩"名录的FR1"火球"战机。

这款战机为什么奇葩,是因为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家无法想象世界上会有一款飞机将活塞式螺旋桨和喷气式发动机结合在一起。这就好比军舰的烟囱旁边竖了几排风帆一样。

这也是美国海军的无奈之举,因为初代喷气式飞机存在着推力小、油门操作反应慢与油耗率高等问题,对于需要特别讲究低速操作性能与起降性能的舰载机来说,在应用上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几乎在同一时间各自开展喷气式舰载机试验的英美两国,都感觉十分为难。

二战就有“混合动力”战机了:前边一个螺旋桨,后面一个尾喷口

时任美国海军航空局局长的麦肯中将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如果将活塞式发动机较佳的低速性能与燃油消耗率,结合喷气式发动机的高空高速性能优势,开发出一种同时装备活塞与喷气式发动机的复合动力飞机呢?起码这个方案在当时喷气式发动机性能尚不成熟的时期,是一个颇有说服力的想法。

麦肯中将的想法获得了10家厂商的竞标,最后莱恩公司脱颖而出。

FR1是一种活塞动力为主,喷气动力为辅的复合推进飞机。安装在机头的R1820活塞发动机提供飞行主要动力,当面临起飞、爬升或进行空战等需要更多动力的场合时,才开启机尾通用公司的I—16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提供额外的推力。

虽然FR1的极速性能平平,不过爬升率相当不错,甚至超过了当时以爬升性能优异著称的F8F"十字军战士"和F4U"海盗"。被认为是拦截"神风敢死队"的最好选择。

二战就有“混合动力”战机了:前边一个螺旋桨,后面一个尾喷口

"火球"的原型机于1944年6月开始进行试飞测验,1945年在"游骑兵"号航母上进行测试。由于不适应FR1前三点式起落架操作,测试过程中事故连连。参与试飞的7名飞行员中有两名因为着舰失败而受伤。

不过,这并没有成为阻止FR1服役的道路。1945年11月,装备了"火球"的"威克岛"号航母外出执行任务。当时飞行员韦斯特驾驶1架FR1升空后,座机的活塞发动机突然失灵,迫使韦斯特仅仅依靠备用的喷气式发动机紧急返航,并在即将撞上阻拦网之前,勉强钩住了最后一个阻拦索成功着舰。

二战就有“混合动力”战机了:前边一个螺旋桨,后面一个尾喷口

这次意外事故却促成了史上第一次"纯"喷气式飞机在航母降落,比英国进行喷气式飞机起降试验足足早了近1个月。

不过这款奇葩战机虽然创造了历史但寿命很短。在喷气式发动机越来越成熟的40年代末,FR1最终于1947年淘汰,此时距离它服役不过短短的两年多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