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言“莫言說盡”

 

笑言“莫言說盡”


有一則真實故事,總浮現腦海,抹之不去。

2017年下半年,看到《南方週末》刊登小說家莫言與突尼斯漢學家哈立德一番對話。

起因是莫言為酬答哈立德之問:"·····我想您還有什麼沒有說出來的?"莫言為此想起一個故事來。他說:

我想起來2014年去臺灣,臺灣有一個大和尚叫星雲。星雲法師送給我一個用毛筆字寫的書法作品,四個大字叫"莫言說盡"。後來我想這個老和尚這四個字寫的真是含義豐富,一方面說莫言你什麼都不要說了,你把該說的都說盡了;另外,也可以理解成,你不要以為把什麼都說盡了,你還要繼續說。

這當然是莫言的個人理解了。他所說的這兩個方面,雖說四字也可含韻,其實老和尚四字的上上妙味並非盡在於此,其中禪機甚濃,只此理解則會少了許多神韻,也讓所送四字寡淡無奇了。

既是禪言機味,還是以不說破為好。實際上,禪機也說破不得。

大凡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經中有如是言:"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而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為何《金剛經》會有如此"未說一法"的矛盾之語呢?

禪宗還有兩則公案,也能夠啟人無限慧思。

一則是:有位頗愛研究《金剛經》的禪僧帶數人來禮謁慧海禪師,問:"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僧無有一法。"曰:"禪師家渾(作都解)如此?"師反問:"大德說何法度人?"曰:"《金剛經》。"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曰:"禪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師曰:"《金剛經》中明明說,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僧遂無言以對。

二則是:《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所載,大梵天王至靈山,以金色優缽羅華獻佛,捨身為床座,而請佛說最上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皆不知佛旨所在,唯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

上列公案皆可說為"莫言說盡"四字之註解。

禪宗自迦葉一祖二十八傳至達摩祖師,又西法東來六傳至六祖慧能,皆以心印心,佛佛相證,祖祖相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因為真心本寂,實相無相,非意識識,非言說說。

唐時寒山有詩句雲:"吾心如秋月,碧潭光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言說只有因指見月之功能,但實難描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之真如妙境。

在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中雲:"是心從本以來,離心緣相,離言說相。是故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滯句者迷,承言者喪。"

因為一落言詮,便是凡夫見二所迷之境。而莫言先生之名本身就有"不言"之意,雖般若無知無言,但又無所不知,無所不言。正如僧肇大師所說:"終日言,未嘗言。"此意境豈不妙哉!

般若無知無名,但般若大慧可一念頓照十方三世,無不窮盡。是故不用言說。即使言說,也言說不盡。

莫言所解,及《易中天中華史》談的禪宗興起,和餘秋雨的在《霜冷長河》中,只要涉及真如般若境界,無不是凡夫"見二"之談。這也難免,真實之境不是說說而已,須如二祖慧可"斷臂求法"之精神才能親切。

"莫言說盡",或許星雲法師給莫言說過此意,若此,則四字也亦失味,因為味在忽悟之時才靈韻奧妙;若僅支解為"不要說"或"繼續說",其妙味也泰失過半,因為禪神早入九霄雲外去了。說與不說,知與不知,雖是言語妙處,當然也是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