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你可能並沒有看明白。 第一段

我從高中開始真正喜歡上讀書,在高二的時候,我爸給我一本書,就是今天要整理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當時年少輕狂的我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有人來指導我的閱讀技巧,這本書也從此被我束之高閣。上了大學之後繼續保持閱讀的習慣,但效率卻一直不高。大二暑假放假回家,在書櫥裡無意翻出此書來看,竟有相見恨晚之感。所以現在把這本書的知識結構與方法分析於此,也附上了很多我在知乎中運用這些方法的例子,算是一個對書中方法得練習。

《如何閱讀一本書》——你可能並沒有看明白。  第一段


《如何閱讀一本書》成書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但其中大部分的方法對現在的閱讀依然適用,這就是經典的力量。我深知在知乎上藏龍臥虎,所以目的不在於指導廣大知友如何讀書,畢竟我也只是一個閱讀的初習者。但我希望廣大知友能與我交流閱讀上的經驗,因為我崇尚知識,而閱讀正是獲取知識最有效的渠道。如果覺得有道理,建議沒看過這本書的知友去閱讀原著。下面就開始正題:

一、概述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那就是:越主動、技巧越熟練的閱讀,效率就越高。我把這本書為四部分:1、閱讀的目的與層次;2、基礎閱讀與檢視閱讀;3、分析閱讀;4、主題閱讀。書中還寫道了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這次的筆記主要是總結閱讀的通法,所以這一部分暫且略去不表。

二、閱讀的目的與層次

1、閱讀的目的

閱讀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為了獲得資訊進行的閱讀為了提高理解能力的閱讀

1.1 為了獲得資訊進行的閱讀

現在有一個詞特別火——“碎片化閱讀”,刷微博朋友圈、刷新聞、刷知乎都屬於這一類。有時候我們會陷入一種幻想,即我們在碎片化閱讀中獲得了很多知識。由此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但其實這就像拿著單詞本記英語單詞,頂多只能記住一個拼寫和大致的意思,至於這個詞到底應該怎麼用,不知道,並且還很容易忘記。這就是“為了獲得資訊進行的閱讀”,我們所謂的“知識”,往往只是一種“資訊”,並不能內化成我們的能力。這樣的閱讀會很輕鬆,但所得甚少。

1.2 為了提高理解能力的閱讀

這裡就要提到概述中的第一個概念:越主動的閱讀效率就越高。這裡的“主動”,不是指表面上的主動拿起一本書來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好像沒有什麼閱讀是“被動”的)而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努力理解作者的思路(作者是通過什麼樣的事實得出結論的,某段話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麼等等)。話句話說,就是努力在通過閱讀與作者進行溝通。

所以,我們只能從比我們“更高杆”的人身上學習。閱讀的過程就是把我們與作者的差距控制到一個可以交流的範圍內,從而更方便地接受作者的思想。而想要獲得這樣的能力,必須要在閱讀中不僅僅滿足於知道作者說了什麼話,更應該去探求作者的真正意思是什麼以及他為什麼要這麼說。書(作者)可以說是一位不在身邊的朋友或者老師,如果你想問他問題,就必須自己從通過閱讀來回答這個問題。

2、閱讀的層次

2.1、基礎閱讀:認字與基本的閱讀技巧。

2.2、檢視閱讀:在較短時間內瞭解一本書的大致輪廓。

2.3、分析閱讀:更復雜更優質的閱讀,反覆咀嚼反覆理解一本書,直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的為止。

2.4、主題閱讀:最高層次的閱讀,在一個主題下分析閱讀好幾本書,比較它們的異同。

這四種層次不只是遞進的關係,還有包含的關係。比如在檢視閱讀的時候也可以用到分析閱讀的技巧,而分析閱讀也分為兩個階段。面對一本難解的書,不需要板的第一遍非要做檢視閱讀,第二遍再做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第三遍完成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各種方法互相滲透互相支撐,所以說:技巧越熟練的閱讀效率就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