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临死前向大臣说了些什么?为什么有的人觉得很无耻?

谭敏


慈禧临死前向大臣交代了几件事,有人听完是潸然泪下,有人听完是大骂无耻,慈禧是晚清最为著名的人物,她作为一个女人统治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确是她的本事。光绪三十四年,慈禧病危,在她感觉到自己不行的时候,她叫来大臣开始交代自己的后事,其中有三句遗言,引起了人们的讨论。

首先第一个就是禁止女人干政,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很多老臣直接落泪,这个规矩大清朝其实一直有,只不过慈禧可是打破了这个规矩,这个时候她又要后人继续遵守这个规矩,或多或少也是挺讽刺的,当然慈禧能说出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慈禧对于干政说不定也有些后悔的意思。慈禧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干政的女性。

第二个,禁止宦官参与朝政,这个是慈禧给后人的警告,实际上当时慈禧宠信的太监有很多,每一个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大名,这些太监都有过参与朝政的事情,太监安德海甚至一度打压朝中的大臣,慈禧看样子深知太监参与朝政的害处,才会这样教育后人,可是她自己却没有做到,因此很多人觉得慈禧很无耻。

最后一个就是立溥仪为帝,很多人说慈禧无耻,他选了一个三岁的孩子,还是想万一自己挺过这一次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其实这个可是误会慈禧了,当时溥仪真的是最合适的人选,假如说这次慈禧没死,溥仪做了皇帝她也不能垂帘听政,光绪做皇帝她能够听政,这是在清朝规矩允许之下的,溥仪登基,慈禧继续听政则不符合规矩。

关于这几条遗言,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是慈禧发自内心的想法,真的是后悔自己的做法,还是临死前装个样子,给自己留下个好名声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慈禧在临死前,包括他的各个心腹以及顾命大臣等能人都来到了她的床前聆听她的遗言,但是有人听了以后觉得慈禧这个老妖婆实在太过于无耻,而有的人觉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竟然觉得稍有感动,那么她究竟说了什么呢而她之前又是怎么做的呢?

不许女子当政

慈禧说,我是迫不得已才垂帘听政的,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皇帝又太小,怕臣子篡位夺权,才拖着年迈的身体出来主政。我死后,任何女子不能专政。而事实是什么样子的呢?慈禧当时为了自己能独揽朝中大权,召集军队发动政变,掀翻咸丰皇帝的八位顾命大臣,同时又斩了亲王肃顺,最后顺利实现夺权。

不得令太监擅权

明朝灭亡的确是跟太监有很大关系,所以慈禧在太监干政方面防着也是对的。但是对于他自己的亲信太监却及其宠溺,太监安德海是慈禧早期手下第一号内监,在慈禧的支持下,安德海结交权贵,培植党羽,打压对慈禧不利的各方势力;李莲英,后期由于服侍慈禧过于体贴顺心,最后竟然官职两品,这是在是太打脸了。

毒死光绪

慈禧之前对光绪实在是过于严苛,身为一国之君,前期无法亲政,必须听命于慈禧,后期慈禧迫于压力,“还权”给光绪,但是任命二品以上官员要去慈禧同意,每天上朝下朝以后,竟然还要去给慈禧汇报,还是没有一点皇帝的权利,而且极度干涉光绪的婚姻生活。

慈禧深知自己命不久矣,而光绪正值壮年,自己死后,光绪定会翻案,于是下令毒死光绪,与自己一起进入棺材才是最保险的!

而证据就是在今年来,考古的专家学者探查光绪遗体时,在其辫子上提取大大量的砷,很明显,光绪死于砒霜中毒,而光绪生前虽然体弱,但是远没有到死的地步,有记载,在慈禧临死前的一天,命人给光绪送去了酸奶,而第二天,光绪就虽慈禧一起西去了。

这就是慈禧临死钱说的遗言,个人觉得岂止是无耻,简直就是狠毒至极!


丫丫说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慈禧太后死前说了这些话:垂帘听政,实属无奈之举。我死后,要遵守老祖宗的规矩,不许后宫干政;慎防明末之事,不许宦官当权;立溥仪为皇帝。

现在看来,慈禧说的话相当搞笑。

首先,垂帘听政,完全是慈禧搞政变掀翻八大顾命大臣,又斩了肃顺,根本就是他自己夺权。

本来顾命大臣把国家管理的好好的,结果才几个月就被慈禧干掉。

从开始到最后,没看到顾命大臣试图对慈禧不利,他们也不敢。

而慈禧手段凶残,对于政敌毫不留情。

说白了,垂帘听政根本是慈禧主动夺权的手段,什么狗屁逼出来的。

本来满清的惯例是要求后宫不得干政,慈禧干政如果是迫不得已,那么他为什么不把权力交给同治和光绪?

说不通吗。

自己当了这么多年老大,把满清都搞成什么德性了。八国联军杀到北京城,就差一把火把紫禁城烧了。

自己死了,又说不让后宫干政,那你自己为什么早不放权?

再次,太监不干政。

之前太监确实没干政,聪明的不如李莲英之流也没干政。

但安德海是怎么回事?

还不是慈禧纵容扶持的干政太监。

自己开了先例,死的时候又这么说。

还有,传位给溥仪是在光绪死后半天说的。

而现在大家都知道,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

看看,就算我死了,也不让政敌得意,一定要先暗算你。

大家都知道,慈禧死后,溥仪年龄太小,由摄政王载沣执政。

载沣不但毫无执政能力,性格也软弱无能,也毫无军政经验。这种人管理满清,想不亡国都困难。

那问题来了,光绪就算再不堪,总比载沣要强,也更受到列强重视。

但慈禧宁可让狗屁不通的载沣执政,也要干掉光绪。

可见,慈禧的3句遗言都说明一个道理。此人口是心非,一切从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出发,明明知道一些事情有损国家,依然照做不误。

后来满清灭亡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总结:一个那么大岁数的老太太,对很多事情搞不清楚,弄不明白,却非要死死抓住权力不放。害人害己,把旗人都坑死了。


萨沙


这又是个关于清史的离奇段子。

按照段子的说法,慈禧的遗诏里有不准女人干政、不准太监干政等训令,而这些似乎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因为慈禧本人就是女人干政,因而觉得其很无耻云云。

实际上,这套说辞全是瞎编的段子。

慈禧临终的遗诏记录非常清晰,具体内容如下:

予以薄德,祇承文宗显皇帝册命,备位宫闱。迨穆宗毅皇帝冲年嗣统,适当寇乱未平,讨伐方殷之际,时则发捻交讧、回苗俶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予与孝贞显皇后同心抚训,夙夜忧劳,秉承文宗显皇帝遗谟,策励内外臣工暨各路统兵大臣,指授机宜,勤求治理,任贤纳谏,救灾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难,转危为安。

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统,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前年宣布豫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豫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殚,幸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服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

回念五十年来。忧患叠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嗣皇帝方在冲龄,正资启迪,摄政王及内外诸臣尚其协心翊赞,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

由这份遗诏可知,慈禧遗命的主要内容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对自己历史的回顾,第二部分则是对未来的期望。根本不存在什么不准女人干政之类的段子。

愿谣言止于智者。


海研会


慈禧太后临死前,说了三句话,帝王心术可见一斑,但她的局限也是昭然若揭。

那么她说了哪三句话呢?一是以后不许女子当政,二是不许太监干政,三是立溥仪为帝,以隆裕为太后。

由此可见,在慈禧心目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许女子和太监干政,是明太祖以后的朝廷法度,在慈禧这里虽然破例了,但是也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慈禧一直不敢任用外戚;比如李莲英虽然权势熏天,但当慈禧宠幸的太监被山东巡抚杀掉之后,慈禧也只能听之任之。可见慈禧虽然僭越,但还是有自己的底限,不然也不会得到满清皇室的容忍。

第三句话是慈禧对身后事的安排,对维护满清的统治而言,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但对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来说,慈禧比李鸿章不是差了一点半点,完全没有现代化的格局。诚然,作为一个统治者,从权术上看,在封建社会的范畴内,慈禧做到了顶峰。但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屈辱,慈禧难辞其咎。


青年史学家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清朝那些事儿。(约400字,阅读需2分)


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慈禧临终时,说了什么呢?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她的遗言很无耻呢?

1908年11月15日,这是老佛爷生命历程的最后一天。

就在前一天,光绪皇帝驾崩,这件事对慈禧打击不小,慈禧知道命不久矣,就对身边的人说:“我毕生垂帘听政数次,不了解的人认为我是贪婪权力,实际上是迫于时势不得不做出此决定。说这话的时候,慈禧头脑还是清醒的,而后不就便陷入昏迷,之后又回光返照,清醒过来,留下对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我们都知道,慈禧是通过血雨腥风的政变上台的,说自己迫于形势,不得不发动政变,还说自己不贪婪权力,谁信呢?

顾命八大臣谁敢动身为太后的慈禧丝毫,而慈禧却先下手为强,干掉八大臣,垂帘听政。也许之后几次主动下野和复位是无奈,但是这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绝对不是迫于无奈。

慈禧这个在大清后期掌权半个世纪的女人,竟然说出清朝不允许女子当政的家法,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想想她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我真想掘墓鞭尸!

慈禧临死前向大臣说:我是迫于无奈才垂帘听政,我死后,遵守清朝规矩,后宫不许干政;不允许宦官当权;立溥仪为皇帝。

其实,是跳梁小丑临死前妄图给世人蒙上三块遮羞布,为自己大逆不道、颠倒黑白、祸国殃民的行为辩白!真是恬不知耻、死有余辜!


1.垂帘听政是迫不得已吗?她不遵守清宫政治纪律,处心积虑地联系小叔子发动“辛酉政变”,覆灭了顾命八大臣的势力、刀斩了权臣肃顺,才实现临朝训政的,这样说话,要脸啵?

自己早知道清朝有“后宫不得干政”的制度,但自己干政长达半个世纪,死到临头才拿出来训示别人,这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强盗逻辑,彰显了自己流氓无赖的丑恶嘴脸!



2.不允许太监不政。他基本把没“命根子”的梳头师父李莲英先生当中央办公室主任了,几乎任何军机大事都有这位辩风识向,察言观色的贴身卫士参与!李师傅不仅议政干政、甚至当了全国人民的领导,地位基本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被沈保祯杀掉的大太监安德海出京比军机大臣还声势浩大,是谁怂恿的?哪个给的权力?


3.现在真相大白于天下了,光绪是被阴险狡诈的慈禧毒死的。她再安排不到三岁的溥仪当皇帝,由载沣当摄政王,隆裕是名副其实的皇太后;地球人都知道居心叵测,如果一年富力强、有治国能力的哥们来执政,肯定对她倒行逆施的行为会反攻倒算,结果自己会身败名裂;而只要权力掌握在软弱无能的载沣与毫无执政经验的隆裕之手,自己入土为安就有了保证,最低死可瞑目。

这个厚颜无耻、自私自利的女人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慈禧太后,这个备受世人争议的人物,临死前说了三句话,让人觉得相当震惊,甚至觉得很无耻。那么,她临死前究竟说了什么呢?

事情要从1908年,11月15日说起。这一天的凌晨时分,慈禧像往常一样“请驾”,就是起床。就在昨日,也就是14日,大清光绪帝驾崩。今日的慈禧太后的气色并没有因为操劳和悲伤而变坏,反而特别的精神。洗漱完毕,然后让专门的太监给梳头。再然后,让一太监喊道:“打帘子。”随后,在场的所有太监倒伏跪拜,齐呼“老祖宗吉祥”。其后,用丰盛的早餐。早六时,召见军机大臣,以新国君的名义下诏书,尊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又尊皇后为太后。正午吃午饭时,吃着吃着,慈禧便开始头晕目眩。可能自觉去日无多,慈禧忍着病痛召开紧急会议,敲定太后管重要之事,监国摄政王裁定。 发完上谕后,慈禧病情越发加剧,便命令军机大臣起草遗诏。

最后的时间里,慈禧说了三句话:一是,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二是,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三是,立溥仪为新帝。

可笑的是,慈禧太后自己做的呢,完全不顾老祖宗定下的规矩,等到咸丰皇帝一驾崩就开始了夺权之路。所以你说她临死前说这句话不是打自己脸吗?关于太监参政,清朝对宦官制度管理的是相当严厉的,在慈禧太后之前也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什么有名的太监,反而是慈禧太后掌权后才出现有名的太监李莲英,还让李莲英官至两品。所以说慈禧太后这句话也是搞笑的。还有,当时的溥仪才三岁,让一个三岁小孩来当帝,不就是想继续让女人当政了吗?

所以,慈溪太后的遗言,有点矛盾和可笑。

但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纵然慈禧太后有太多不是,她也不可能拿大清江山开玩笑。

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正是因为她的一生经历过这些事情,才知道了女人干政、太监干政的危害性,现身说法,以免重蹈覆辙。

也许,作为一个女人,对镜贴花、相夫教子,才是她一生回望最幸福的事情吧。


青梅煮英雄


但一早起来的慈禧已然精神不错,精心梳妆之后,就是美味而丰盛的早餐了。

用完早膳,已到了早上6时,慈禧召集了一些核心大臣和光绪帝的皇后(后来的隆裕太后)商量光绪帝去世之后的安排,当然昨天已经宣布溥仪为帝,摄政王载沣监国了,现在只是讨论一些后续的安排。

大家商量下来,尊慈禧为太皇太后,尊隆裕为太后。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慈禧本来人还好好的,可就这么吃早饭的光景,慈禧开始感觉头晕目眩,顿时身体疲惫,并且精神状态开始不济。

人在即将去世的时候,是比较明了的,慈禧明白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可能没几天光景了,当然她当天下午5点就去世了,此时距离她离开人间只有几个小时了。

慈禧吃晚饭,赶紧召开紧急会议,并以新帝的名义发布上谕:隆裕太后负责重要之事,摄政王载沣负责大政方针的裁定。

随后,慈禧开始安排军机大臣起草遗诏,军机大臣写完之后给慈禧阅览,慈禧看后改了几个地方,都是给自己庇护的言辞,比如“不得不再行训政”,“回念五十年来”等。

随后,慈禧对身边人说:我这辈子,垂帘听政几次,很多人以为我贪恋权力,其实我也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

慈禧此时的神态更像是一个邻家老奶奶的样子,和蔼可亲,言词之间,头脑清晰,吐词清楚。

但很快,她又昏沉了过去,一会儿,又清醒了过来,也许是回光返照吧。

她接着说:我去之后,女子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一定要引以为鉴)!

随后,慈禧溘然长逝。

当然,从慈禧之口说出这些被她一一破坏的老规矩,也算是令人不齿。

首先立3岁溥仪为帝,这明摆着就是想继续操控国政的举动,毕竟虽然有个隆裕太后在,但相对太皇太后的权威和权势,几乎是不值一提。

从同治到光绪,2个年轻的傀儡皇帝都被慈禧给坑了,尤其是光绪,虽然干了34年皇帝,但没有真正掌权的一天,搞了个变法还被慈禧给镇压了,最终落得个被终生囚禁、直至被毒死的凄惨结局。

2个皇帝的悲剧,眼瞅着在溥仪身上也要延续,当然,幸亏慈禧死了。

后宫不得干政,女人不得干政,这老祖宗的规矩,慈禧自己破坏了近50年,就差点要称女皇了,她自己告诫后人不要干政,自己却如此这般,岂不是贻笑大方,令人不齿。

至于太监干政,但大清这200多年,数得上名名字的基本上都出自慈禧时代,不管是李莲英、还是安德海、小德张,都是慈禧时期的,其他皇帝时期反而没出过什么有权力的太监,更不可能出现飞扬跋扈的太监。

慈禧的太监很嚣张啊,比如安德海,就是嚣张过了头,结果路过山东地方,被被巡抚丁宝桢“太监不得擅出宫禁”擒获处决,一时轰动全国。

清朝太监从来没成过气候,反倒是慈禧掌权后,太监才开始嚣张,慈禧却要求后世要注意太监不得干政,实在是好笑的事情。

慈禧一生把权力玩弄于鼓掌之间,临死前还要弄死可怜的光绪皇帝,实在令人不齿。


云中史记


慈禧临终前说来什么?除了指定溥仪即位,还有两点,这两点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王朝兴亡,所以慈禧才强调这两点。

太后和宦官

每观国之将亡,不仅是皇帝昏庸,很多皇帝的权力还转移到了太后、外戚、宦官、大臣等等手中。光绪死后,慈禧指派的溥仪才几岁就当了皇帝。幼年当皇帝,照前面这么多历史所鉴,很多都被太后把持着朝政。

被太后把持朝政,一来就可能使得外戚掌权,从而夺其位,隋文帝杨坚就是这么做的。二来皇帝想掌权可能就会联合宦官,结果权力就到了宦官手里面。


所以慈禧也是预料了这种情况,一来不想再有女子(外戚)来干政从而可能易主或者更乱,一来也不想像明末那样,宦官掌权,毕竟清承明制。

为什么有人骂无耻?

有多少人骂慈禧这遗言无耻在下不知,不过骂慈禧无耻还和她说不允许女子干政有关。毕竟慈禧身为女子就干政了这么久,没有脸说这样的话。叫别人不允许这么做,慈禧自己却沉迷其中到死,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慈禧对其清朝抱有的态度还是太过于乐观了,认为只防着下任太后和宦官干政就可以挽回清朝将亡的局面,这历史显然也是告诉慈禧:“你的理想还是太美好了,我来给你加上骨感。” 所以慈禧亡后,不过几载,清朝也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