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疾控中心檢驗組王濤:核酸檢測從“初體驗”變日常


石景山疾控中心檢驗組王濤:核酸檢測從“初體驗”變日常

檢驗員要近距離接觸可能存在新冠病毒的樣本,一旦操作不當就有感染的風險。

石景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理化檢驗科科長王濤沒有想到,該中心去年底剛剛建成的P2+實驗室這麼快就接到了任務:疫情期間,負責全區多個醫療機構的樣本核酸檢測,為疑似病例的確診提供依據。

1月20日起,王濤帶領19人的檢驗組日夜奮戰,截至3月10日,已完成近1200件樣本的檢測。在這間實驗室經歷的核酸提取“初體驗”,在隨後的四十多天裡,逐漸變成了他的日常。

“最開始對這種新病毒有很多未知,只知道傳染性很強,我心裡也沒底。只能硬著頭皮上,努力把防護做得更好,流程做得更細緻。”

王濤希望,帶領團隊平安打贏這場“遭遇戰”。

石景山疾控中心檢驗組王濤:核酸檢測從“初體驗”變日常

正在實驗室裡工作的王濤向接應的同事示意需要手中的試劑

“臨危受命”的新實驗室

讓石景山區擁有自主進行樣本檢測能力的“硬件”,是石景山區疾控中心2019年剛剛完成改造的P2+實驗室。“P2”指生物實驗室安全等級,適用於對人和環境有中等潛在危害的微生物,“P2+”則表明安全等級更高。

石景山區疾控中心自2008年遷入現址後,隨著國家對生物實驗室的安全標準不斷提高,中心實驗室的裝修和設施已無法滿足需要,於2018年向區政府申請改造。作為中心實驗室改造領導小組一員,王濤參與了實驗室設計、施工的各個環節。2019年12月初,實驗室改造順利完成,成為石景山區的第一間P2+實驗室。

緊接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了。

“都說這次疫情是一場‘阻擊戰’,對我們個人來說更像是‘遭遇戰’。”

王濤說,由於有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的抗疫經驗,中心已有一些成熟的應急預案,但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新疫情,仍需要迅速調配人員組合。

從1月20日接到檢測任務起,石景山區疾控中心立即調整人員配置,將理化檢驗科與微生物檢驗科合併,身為理化檢驗科科長的王濤主動擔起這個臨時科室的重擔,全權負責起疑似病例檢驗確診、陽性樣品轉運的工作。

在他的帶領下,共有19名成員納入檢驗組,王濤制定了詳細的分工、排班計劃,同時設計了6個標準操作規程,對小組進行培訓、模擬、考核,並不斷優化。最終,全組僅用4天時間,理順了整個操作流程。

石景山疾控中心檢驗組王濤:核酸檢測從“初體驗”變日常

P2+實驗室內,王濤(右一)正和同事一起操作輔助核酸提取的設備

近距離與病毒“打交道”

隨著疫情發展,每天的樣本量迅速增加,為了彌補檢驗人員的不足,王濤提出站到檢測的第一線。

王濤介紹,整個檢測過程共涉及三個實驗室。從醫院接收的樣本首先送到P2+實驗室,由提取組對咽拭子或痰液標本進行核酸提取。另有一間清潔實驗室,用於配製檢測試劑。最後,將提取物和試劑彙集到PCR檢測室進行檢測,使用實時熒光PCR儀,兩個小時左右便可以出結果。如結果顯示陽性,還需對提前分裝儲存的樣本進行二次複核檢測。

他參與的核酸提取,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危險的一環。實驗人員需穿好防護裝備進入核心區,打開生物安全櫃,在櫃內打開存放樣品的“黃桶”,取出檢測樣本並核對後,進行30分鐘滅活處理。處理完成後,首先對痰樣本加入胰酶消化液進行處理,再按照取樣—裂解—富集—淋洗—洗脫的過程進行檢測。

在此過程中,檢驗員要近距離接觸可能存在新冠病毒的樣本,一旦操作不當就有感染的風險。

“所以生物安全必須要做好”

為此,王濤主動與負責檢驗的人員學習,反覆探討實驗中的技術難點與關鍵步驟。

對安全的高標準也貫穿在其他環節中。

“比如在配試劑時,二級防護下三四個小時人會缺氧、發木,很容易出現配錯的情況,而一旦配錯,前面的工作就全部白費了。”

王濤介紹,為了保證不汙染、不配錯試劑,每組都會設專職的試劑配製人員。

2月1日,王濤第一次進入P2+實驗室。他回憶,除了有點緊張外,這次“初體驗”更多的是因為缺氧導致的不適。

“當時我的所有精神都集中到檢測這件事情上,不斷地在腦子裡重複實驗步驟。大概在進入半小時到一小時後,不知是身體適應了低氧,還是因為精力都集中在工作上,感覺沒有開始的不適了。”

最終,他圓滿地完成了第一次核酸提取工作。

守住“心理關”

“流程規範後,操作已經不成問題,最大的困難是心理障礙。”

王濤回憶,正式檢測開始後,從同事們的表情、動作中都能感覺到焦慮和恐懼。

“明顯感覺到人話少了。”

王濤則承擔著整個團隊的壓力。他曾想,如果某個醫院出現感染了,還有其他醫院可以頂上,但如果區疾控中心出問題了,誰來做檢測呢?

“最開始對這種新病毒有很多未知,只知道傳染性很強,我心裡也沒底。只能硬著頭皮上,努力幫大家把防護做得更好,流程更細緻。”

為防止大家出現疏忽,在每個組工作的時候,王濤都要在現場盯著。在跟信息組交流時,有時候字看不清,他就隔著玻璃像打啞語一樣指給實驗人員看,反覆確認。

他還根據自身經驗,用一些細小舉動,為大家提供心理支撐。

“當你真正坐在P2+實驗室裡,穿著防護服,從玻璃看出去是空蕩蕩的走廊,你心裡的壓抑是說不出來的。”

因此,即使出了實驗室,他也常常守在門外。

“這樣在裡面工作的檢驗員一眼望過去,能看到外面坐著其他人,會很安心。”

石景山疾控中心檢驗組王濤:核酸檢測從“初體驗”變日常

3月12日凌晨,王濤在辦公室裡查看當晚的檢測結果

“等疫情結束後先睡幾天”

從1月21日,疾控中心進入“戰時狀態”以來,王濤就幾乎沒有回過家。家人打來的電話,也會被各種緊急的任務打斷。

“就算能回也不敢回。我畢竟在實驗室,怕把家人感染了。”

王濤說,可能要到疫情結束才能和家人見面,家人對此也比較理解,只是叮囑他做好防護。

這些天,王濤和團隊每天早上6點起來收樣本做檢測,一直工作到夜裡2點,最晚的一次到凌晨5點才下班。

“生物鐘都是混亂的”。

19個人日夜奮戰,截至3月10日,已完成近1200件樣本的檢測。

“感覺整個組都在扛。微信群裡剛開始很熱鬧,大家還開開玩笑,現在幾乎已經不說話了。”

王濤說,等疫情過後,他最大的願望是“先睡幾天”。當晚,他又進入實驗室,繼續值下一個夜班。


石景山疾控中心檢驗組王濤:核酸檢測從“初體驗”變日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