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地方?怎樣評價他一生的功過?

yy--wei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孫權年輕有為,老年昏聵。

熟悉我的觀眾都知道,每個歷史問題,我大都喜歡用一個我非常贊同的名人的評價。這次引用陳壽的評價,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孫權年僅19歲便接手了其兄孫策開創的江東基業,他用對了兩個人,內用張昭,外用周瑜,迅速平定內部反對的勢力,廣招魯肅、陸遜等人才,安定了地方權貴的心。他的事業爆發期在於赤壁之戰,一舉奠定三足鼎立的地位,實力僅次於曹操。陽謀也好,陰謀也罷,奪取了荊州,實力進一步提升。而後任命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大破蜀軍,從此事業到達頂峰,成為魏蜀爭先拉攏的對象。後面的錯事一件又一件,逼死陸遜等有才能的大臣、放任兩宮之爭。

他的過人之處,簡單來說,就是善於用人,審時度勢和心胸寬廣,可惜沒能持續到最後。在他手下能臣名將輩出,周瑜、張昭、諸葛瑾、陸遜、黃蓋、甘寧等等,並且給予了他們最大的施政和作戰自由。如能持續,以江東的地理位置、經濟優勢,不至於衰退的那麼快,在三家歸晉的過程中,毫無存在感,毫無抵抗之力。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星如雨o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孫武子之後裔。父親孫堅曾為朝廷鎮壓過黃巾起義,被提為烏程侯長沙太守,十八路諸侯征討董卓時任聯軍先鋒,後與劉表、黃祖作戰時被伏擊身死。長子孫策繼其基業,並將江東逐漸收合,孫策輕騎死於許貢門客之手,臨死之前將基業傳於孫權。

孫權生得碧眼紫髯,相貌非凡。孫權繼承父兄基業之後,沒有辜負父兄重託,在他手裡,雖然在開拓疆域方面沒有大的進展,但卻先後挫敗了老資格的政治家曹操和劉備,戰勝了這兩大勁敵,不僅鞏固了東吳的政權,還能與曹操、劉備鼎立而三,成為雄踞江南的一代英主。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八十三萬大軍下江南,形勢對東吳來說十分危急。是戰是和,當時在東吳內部形成了對立的兩派:以張昭為首的文官主張投降曹操;以程普為首的一班武將堅決主戰。

張昭是東吳的主要謀臣,孫策在臨終前曾叮囑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因此,張昭的態度在當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時的孫權年僅27歲,在這極為複雜的情形下,他的內心鬥爭很激烈。從內心來講,他肯定不願意投降曹操,正如魯肅所說:“如像我們這樣的人投降曹操,還可以迴歸故里,也不失州郡的分封;而將軍投降曹操,歸宿在哪裡?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輛,馬不過一匹,隨從也不過數人,怎麼能比南面稱霸呢!”

可是要打不贏呢?那結果更不堪設想。面對兩派的激烈鬥爭,孫權是寢食不安,猶豫不決。

也就是在這關鍵時刻,魯肅、諸葛亮、周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魯肅使他明白了根本的利害關係;諸葛亮使他確信還有劉備這個同盟者;而周瑜對敵我力量的透徹分析,則使他有了必勝的信心。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孫權作出了最後的決策:抗曹;而且,一旦決策,便斬釘截鐵,不再有任何的猶豫和遲疑。他當即決定,將抗敵之事全權託付給周瑜,讓他負責指揮前方作戰,自己則甘當後勤。正是因為孫權決策果斷,用人得當,因此,上下一致,取得了赤壁大戰的徹底勝利。

曹操曾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領兵攻打濡須,孫權與他相持一個多月。曹操夜渡洲上,孫權派水軍圍攻,俘虜曹軍三千人,投江而死的也有數千人。曹操退守營地,孫權屢次派兵挑戰,曹軍堅守不出。孫權親自乘著快船,從濡須口進入曹軍的陣地。曹操手下的將領都想出兵攻擊孫權。曹操說:“這一定是孫權想親自來觀察我軍的部署。”他命令軍中做好戰鬥準備,沒有他的命令,弓箭不能隨便射。

孫權在曹軍的陣前航行了五六里,又調過船來,邊走邊敲鼓奏樂。曹操見孫權的船隊整齊而有章法,不由讚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派人給曹操送信,說:“春水要漲了,您最好趕緊離去。”曹操接信後說:“孫權沒有欺騙我。”於是撤了軍。

因此,曹操和孫權之間,一直沒有什麼大的矛盾,赤壁之戰後,雙方因為利害原因,有時修好,有時戰爭,東吳比蜀國後滅亡。

孫權比他的父兄們要好得多,不僅善於納諫,而且能任用賢能,團結身邊的部屬,為江東的富足和三足鼎立的形成立下了功勞。

孫權當上吳王,大宴群臣。在宴會將要結束時,他起身行酒,到了虞翻跟前,虞翻趴在地上假裝醉了。孫權剛離開,他又坐了起來。孫權覺得被戲弄了,大怒,拔出劍來就要殺虞翻。周圍的人都害怕起來,只有大司農劉基起身抱住孫權說:“大王以三杯酒之後來殺善士,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誰能知道?況且大王以能容賢蓄眾著稱,所以海內望風而歸。如今您就這樣放棄您的美德,這樣做好嗎?”

孫權說:“曹操可以殺孔文舉,我為什麼不能殺虞翻?

劉基說:“曹操輕易殺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義,想和古代的堯、舜相比,怎麼能和曹操相提並論呢?”

虞翻終於由此得以倖免。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後,凡是我在酒後說該殺的人,都不能殺。

黃初二年四月,孫權從公安遷都鄂城,改名武昌,八月開始修築武昌城。由於魏國的曹操已去世,曹丕稱帝,蜀國的劉備也在黃初二年四月稱帝,三國之戰暫時得以平息。

孫權手下的將領們有些鬆懈,對此,孫權深為憂慮,他下令說:“生存不忘滅亡,安逸要考慮危險,這是古代留下的有益教訓。過去,雋不疑是漢代的名臣,他在太平盛世卻刀劍不離身,所以君子對武器,隨時都不能放鬆。何況現在我們處在魏、蜀交界地區,跟豺狼一般的惡人打交道,卻怎麼可以放鬆警惕而不考慮突然的事變呢?最近我聽說諸將在出入時,各自崇尚謙和儉約,不帶侍從和武器,這遠非全面考慮和愛護自身的行為。保全自己,留名後世,讓君主和父母安心,這比崇尚節儉更能使自己擺脫陷入危險的境地。大家應該提高警惕和戒備,崇尚大節,這才符合我的心意。

的確,開創事業,需要的是一股子闖勁,要有橫掃一切的氣勢;守成,則需要睿智和穩重,孫策死的時候,孫權才不滿二十歲,但孫策已經認定他有這方面的才能。

孫權能任賢用能,使江東在他手裡變得更加牢不可破,促使三足鼎立,因而得以南面稱王。

太元元年夏五月,孫權立潘氏為皇后,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太元。臨海郡的羅陽縣有個神人,自稱王表,在民間活動,他的語言、吃喝,跟一般人一樣,但看不見他的形體。

孫權派中書郎李崇捧著輔國將軍羅陽王的印綬,去迎接王表。

王表與李崇一起走,與經過郡縣守令交談,誰也不能駁倒他的意見。秋七月,李崇和王表來到國都。孫權為王表在蒼龍門外設置官舍,經常派親近的大臣送去酒和食物。王表預言水旱之類的事,往往應驗。有人評論說:“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孫權年老志衰,奸臣在側,廢婿親立庶子,以妾為妻,可以說失德太多了。他又設符命,求福於妖邪,將亡之兆,不是很明顯了嗎?”這年的秋八月初一日,颳起大風,江海倒流,平地水深八尺,吳郡高陵的松柏全被連根拔出,城南大門被刮到天上又掉了下來。這年的冬十一月,孫權從南郊祭祀回來後,感染風寒,一病不起。十二月,孫權急調大將軍諸葛恪回來,任命他為太子的老師。他還下詔減少德役,減收賦稅,廢除人民認為痛苦的事情。

太元二年春正月,孫權立原來的太子孫和為南陽王,讓他居長沙;兒子孫奮為齊王,居武昌;兒子孫休為琅邪王,居虎林。夏四月,孫權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可惜的是,孫權到了晚年昏聵荒淫,剛愎猜忌,寵信呂壺,殘殺忠良,丞相顧雍無辜被殺,連屢建大功的大將軍陸遜也痛哭流涕,最後悲憤而死。


土豆崽


1,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2,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3,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

4,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

5,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正式建立吳國。

6,孫權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

7,孫權也注重興修水利。

評價孫權的一生的功過就是:年輕的時候英武果斷,膽略過人,審視度勢,下聽臣辯,極具君王之才。

但晚年的孫權性情大變,極度敏感,猜疑成性,並十分容易產生焦慮和妄想,獨斷專行,誤信公孫淵,又好神仙術,先後廢了第二任太子孫和,又賜死了四子魯王孫霸。


小易談歷史


過人之處

單從領導、管理能力上看,孫權比他的父兄們要好得多,不僅善於納諫,而且能任用賢能,團結身邊的部屬,為江東的富足和三足鼎立的形成立下了功勞。

     例如,在赤壁之戰時,孫權對抵抗還是投降猶豫不決。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說客,認為戰必可打破曹操不可戰勝的神話;而孫權的文臣如張昭等就贊成投降。孫權很矛盾,兩邊的意見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不足以讓孫權下最後的決心。這個時候魯肅登場了,他站在孫權的立場上認為,孫權不能降只能戰,即使失敗也必須一戰,因為張昭和魯肅等投降後也還是能做新主人的一屆地方官的,可是孫權如果投降,那麼天下之大也不再會有他立足之地。何況現在的情勢是戰未必就敗了,這樣才堅定了孫權的決心,也有了後來著名的赤壁之戰。

功績

1、建立歷史上首個江東政權,六朝之首。江東在孫策時期類似於一個鬆散的家族聯盟,而把這個聯盟變成政權的人正是孫權。

2、開發該地區,促進民族融合,推動社會發展

 3、開發臺灣,促進航海.


新世紀農村困局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前提是充分了解和掌握該人物所處的歷史階段,時代背景和生存環境。一個具體的、有資格被後人評價的歷史人物,幾乎註定是複雜的。對其越不瞭解,做出的評價就會越抽象,越簡單。最後歸結到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但這種評價已經說不上和本主有太多關係了。

說回孫權。在三國三位君主中,孫權的壽命最長,但存在感最低。曹操和劉備的專業著述都很多。但像樣的《孫權傳》至今還沒有一本。即使是東吳方面的擁躉,關注點也往往在江東文武卿相身上。孫權反倒成了功能性的角色。真正設身處地地具體的關注,並不多。舉例子說,“孫權年輕時候頗英明,可惜晚年昏庸”這是很常見的一個評價,但這個評價就忽略了孫權年輕至晚年時決策的具體環境。所以, 不能說不對,但也沒什麼用。

以我的觀感,評價孫權,至少需先關注以下幾點。

一、孫權的第一身份,不是東吳的帝王,而是孫家的家主。

二、江東孫氏以武得國,素無恩義,與部分江東土居士族甚至有著深刻的難以彌合的矛盾。

三、東吳政權是在漢末群雄割據背景下相繼淘汰後的殘存。

四、相對曹魏和劉蜀,東吳政權天然不具有合法性。

這四條相互作用,決定了孫權必須是生存主義和投機主義者,其他任何選擇都不足以讓他撐住孫氏的家業,並且維持東吳政權的相對穩定。從這一點出發,孫權的從少至老的行事邏輯,其實相當明確,而且極少改變。

孫氏取江東,根源於武力的強力鎮壓,此所謂以武得國,前賢多有論述。孫權的繼位,緣於孫策的暴斃,實際上是意外。孫策死時26,而已有子。哪怕他能活到46,孫家的家主也不可能輪到孫權。所以孫權之前實際上並沒有作為江東儲君培養的過程。設若孫策不死,孫權將來的處境,只能是又一個孫靜。所以孫權繼位之初,既少核心班底,又缺乏當然的合法性。最後雖在張昭、周瑜的擁護下站穩腳跟,但仍經歷了孫翊、孫暠、孫輔等諸重競爭。正位實屬不易。而其時江東地只數郡,內外不靖,強敵環伺。居然還有陰謀論認為孫權謀害孫策只為爭位子,得是多2才想得出來?

孫權既正位,以下就要考量他本身的素質。孫權的文治,未必過於孫策(孫策似暴虐,而孫權仁善,究其根本,均是具體實勢下不得不為之的表現。孫策以客軍侵境,攻殺大姓,不暴虐何足存身。但既已立足,欲求長遠發展,自會轉為仁善。孫策死前,已有相當程度的緩和舉措。這是政治人物自然的抉擇,非只個人性格),但軍事則遠遜孫策。本來孫氏諸子中,孫權也不是突出的將才。但孫氏以武得國,武力是孫氏權力的憑籍,要害中的要害,太阿權柄,絕不可假手於人。孫權對這一點當有深刻認識,而實際上才能又不足,這是孫權一生杯具中不可忽視的一個要素。

此後數年,江東相對平穩。孫權一邊苦練內功,一邊內平山越,外打黃祖。打了N年輪了N次,其時被後世吹得神乎其神的周公瑾諸人均在。可見江東“外戰外行”這帽子不能扣在孫權一人身上。是時孫權與劉表的表現,並不比兩川張魯劉璋的爭鬥更加精彩,也還看不出天命之所歸。

而轉折在赤壁之戰。此戰的成功,有許多因素。劉備方的聯盟與輔助,曹方的輕敵,天氣、疾病乃至江東文武併力,將士用命。而戰後對孫權最顯著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極大程度夯實了孫權的統治基礎。儘管孫權沒親自上陣,赤壁是他一生最大的武功,足以壓服其他任何異見者。之前,魯肅見孫權,便以帝王大業勸之,而張昭視為狂誕。張昭還算是孫權陣營比較核心的人物,則江東本土態度不問可知。但在赤壁之後,就很少人懷疑這一點了。

然而層次的躍升,是對能力的更大考驗。此後孫權一躍直接與曹操、劉備這等級數相較。後兩者都是久見山陵變化,人老成精的人物。經歷和閱歷都遠過孫權。孫權不是對手,也不全由才智不逮。實在是時勢所迫,不得不提前進入不對等狀態。結果在赤壁戰勝餘威之下,被劉備一連串開掛式的組合拳打得懵頭轉向。孫權和劉備,在同盟關係之外尚有互相競爭。而外交的後盾,歸根結底還是武力。

然而孫權自己軍事不行,只能寄託於武將。其手下最有大將範兒的周瑜周公瑾建安十五年英年早逝。魯肅不長於戰陣,呂蒙還不夠成熟,一時青黃不接。以致赤壁戰後,江東並未再有規模性的大勝。期間孫權不安於室,親自領兵去打合肥,得到稱號“孫十萬”,成就了張八百的美名。這一戰對孫權心理的打擊,甚於損兵折將。此後他該親征還是親征,但對自身軍事水平的自信卻一去不復返,而轉為對呂蒙一代新興將領的期望。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呂蒙一代已經成型。即呂蒙對孫權陳述的呂蒙、孫皎、蔣欽、潘璋四將,年齡、能力、忠誠均可圈可點。以此為重心,集合前後新舊諸將,已成戰力。又值關羽北伐,遂襲取荊州,是為孫權一生第二大武功。然而天滅孫權,建安二十四年大瘟疫中,四將一下掛了仨。這對孫權的打擊空前絕後。即使孫登去世,兩宮爭衡,均不像這樣突如其來,孫權毫無準備。襲取荊州以後,孫權的舉措混亂投機,令人齒冷,早想什麼去了?其實就是孫權多年苦心預備好的武將班底被老天爺一下整沒了的緣故,換誰誰也受不了。

孫權自己軍事不行,多年經營非戰之罪一朝覆沒,而劉備又大起問罪之師,無奈之下,才起用江東士族背景的陸遜。自建安五年繼位以來,孫氏以武得國的權柄,首次外假於江東士族。而陸遜偏偏獲得大勝,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東吳作為一個政權的覆亡,要到很多年以後。但孫氏的中樞權柄,從夷陵戰後就動搖了。

此後孫權的種種看似倒行逆施,比方檢校案,比方太子失寵,比方兩宮爭衡,乃至南下夷洲,北連公孫,一切的作為都是為了把已動搖的權柄再次確立回來,而始終不得如願。孫權與陸遜的外和內爭也貫穿了陸遜的一生。而孫權的態度,也自然從前期的進取轉為後期的消極。 所謂今日之憂,不暇及遠,此子孫事也。到了東吳後期,世家大族再次崛起,江東孫氏,已不過是滿朝冠冕之上的虛景浮雲。

所以,該如何評價孫權呢?

第一,這是一個苦命的人。第二,這是一個杯具的人。第三,這是半個英雄。

倉促繼位,處危難之境,居嫌疑之地。有英雄之志,處英雄之世,居英雄之名。而能力未荷。倘在承平之世,從容繼位,亦可成為明主。但肩負重任,無法選擇,面對強敵,屢敗屢戰。人只見其敗於軍事,而不見其敗於內政。愛醇酒,愛行獵,愛繁華,而實虛弱,實無助、實孤獨。赤壁之後,每次奮鬥都歸無用,每次努力都成笑話。不肯當配角,又沒主角命。後世一曰孫渣,一曰孫十萬。

這就是孫權了……


懸疑日誌2


連曹操都說過生子當生孫仲謀。

首先,孫權統一了江南地區,對於我國曆史的發展跟後續全國經濟中心南移起到了一個奠基的作用,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孫權建立的吳國,那麼後續的南北朝的南朝很很難說有一個比較好的一個基礎,

其次,孫權在我國江南地區一1次派船隊到達了臺灣,也是宣示了我國對臺灣的一次主權,而且孫權開發了整個江南地區的航海事業,也有了一個初步的發展。

最後,在他的控制下的江南相對來說呢,相比較穩定,相對於蜀國和魏國的長期動亂的,生產力有了一定的恢復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