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讀書的好處——讀《印度:1962年與中國衝突的歷史》有感


辯證讀書的好處——讀《印度:1962年與中國衝突的歷史》有感

讀書就好比是人與人之間的“談話”,不同的是與你談話的這位朋友不會與你相向而坐,與你面對面的談論對於一些事情的看法亦或是一種態度,而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有任何疑問,他會給你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你的看法與觀點,從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令人啟迪,深受感悟。這就告訴我們如果想真正去讀懂一本書,那麼我們不應該全然沉浸在書中所營造的世界,而是應該有自己的思考或是與幾位“同領域好友”共談此事,以此全面看待書中的一些觀點。

近幾日,我讀了一本軍事類文獻資料,講的是1962年我國與印度的那場戰爭,本書是由印度上校阿塔萊和一位博士辛哈一起編撰完成,從書中序文我瞭解到本書作者是站在印度的立場上,從印度國家利益出發對中印邊界劃界、衝突的背景和過程的論述,據此我們可以確信它是有著嚴重傾向的一本書,因此如果讀者不太清楚當年那段過往,跟著作者行文往下順,就會對但年那段歷史產生不正確的觀點來。因此,要想得出一個客觀公正的結論,我們需要借鑑不同的資料辯證看待。由此,我有以下三點感悟:

一、辯證讀書可以使你瞭解真正的事實

在閱讀本書過程中,一開始我僅僅把它當做一本歷史事件記錄的書,本想通過粗略閱讀的方式把它過掉,但在我看了幾頁過後,我發現書中夾雜著作者大量主觀性意見,並且存在著記敘不正確的史事,對於此次戰爭明顯偏袒著印度一方。例如書中提到1962年7月21日,中國有一隻七八十人的部隊,在對一個哨所實施包圍之後,用輕型機關槍、迫擊炮和步槍朝印度執行巡邏的民兵開了火,而巡邏隊表現出極大的耐心與剋制,沒有進行還擊,最後由於中國的不斷掃射,被迫進行還擊。此外書中還大量描寫了中國部隊向印度巡邏隊開槍的事例,把我國邊防部隊描寫成一群不講原則的“暴徒”,這便是很嚴重的歪曲事實,眾所周知,我國軍人一向有著嚴格的紀律意識,在邊境衝突對峙上也是恪守著不開第一槍的原則,多少年來邊境摩擦不斷,但也從未聽說過先開第一槍的先例。由此使我明白了讀書尤其是歷史書,最好是多找幾本來,辯證的去看待同一觀點,這樣你便會離真相越近。

辯證讀書的好處——讀《印度:1962年與中國衝突的歷史》有感

二、辯證讀書可以使你主動去思考,主動地閱讀

在閱讀本書時,由於在一開始便對此書產生了不信任感,所以漸漸地帶著質疑的眼光去看待書中每一個觀點。比如在讀到中印交戰中,中國在攻下一個哨所後,把傷員集中排隊槍殺了,這無疑是赤裸裸的誹謗,我軍素來有著不殺俘虜的政策,即使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面對著禽獸不如的日軍也不曾有過槍殺的事情發生。因此我在讀的過程中,通過手機、各種資料去查詢驗證書中的一樁樁戰例,雖大多數不曾查到,但在此過程中學到了以前好多我不知道的知識,更使我明白什麼才是主動閱讀。

三、辯證讀書可以使你有著更多其他思考

例如在讀完這本書後,面對著這本印度官方對此次中印邊界的歷史記錄,我不禁想起日本在中小學生課本故意玩文字遊戲,模糊自己曾經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拒不承認向中國道歉,從近來看彷彿大家都清楚這段歷史,知道印度的無恥行徑,那我想的是等到五十年、一百年之後呢,他們的下一代也許會拒不承認這一事實,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的,這種做法已經突破了做人的道德底線,作為一個編者,他已經喪失了一位編者的寫作原則,因而本書也成為一個掩蓋事實真相的工具,這是何其的悲哀。

古人語:“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文化事業的興盛繁榮,各種各樣的書籍充斥著我們的眼球,各種流派的思想塞滿我們的耳朵,故如果我們想要從中有所收穫而又不被誤導,辯證讀書使我們所必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