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活累死的数学老师,他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活活累死的数学老师,他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1983年,

中国邀请加拿大组合数学专家

门德尔松和郝迪来中国讲学,

他们感觉一头雾水,

“请我去讲组合数学,

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博士吗?”

陆家羲?谁是陆家羲?

大会组织者竟茫然不知。

别说组织者了,

99%的中国人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还有比这更悲哀的事,

他破解了1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难题,

然而他却被活活累死!

在他走的那天,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像他这样遭到冰冷对待的科研人才,

在中国还有多少?

活活累死的数学老师,他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1935年6月10日,

陆家羲出生在上海一户穷苦人家。

父亲是个收入低微的小商贩,

母亲没有职业,

靠给别人缝洗衣服弥补家计。

因为生活实在太困难,

3个孩子没有拉扯大就夭折了,

只有小小的陆家羲活了下来。


5岁开始上学,他十分珍惜,

父母辛劳节俭给他提供的读书机会,

从小就勤奋好学,成绩优秀。

到初二时,

父亲患了重病却没钱医治,

不久便去世了。

勉勉强强坚持到初中毕业,

因家境困窘,不得不辍学,

到公共汽车五金材料行当徒工。

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1951年,16岁的陆家羲告别家人,

只身来到沈阳,

考入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统计训练班。

半年后,

以第一名的成绩,

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工作。

活活累死的数学老师,他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在厂子里,陆家羲一干就是5年多,

他利用业余时间,

顽强地自学了高中的全部课程。

195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得到一本《数学方法趣引》,

立刻被那些妙趣横生的数学难题

深深吸引了,一连好几天都如痴如醉。

当年的陆家羲只有22岁,

他只是单纯地对这些难题感兴趣,

却做梦也没有想到,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

竟然会改变他的一生,

为他带来遗憾、光荣和死亡。

书中的“科克曼女生问题,

”早在1850年就被提出,

100多年来悬而未决。

陆家羲的心中萌生一个念头:

我要攻克这个世界难题!

只有初中文凭、

高中课程全靠自学的中国青年,

有如此的志向令人佩服,

但搞研究不能只凭热情和决心,

知识的匮乏使陆家羲想要继续读书。

1957年秋天,他放弃工作,

考入了吉林师范大学

(现为东北师范大学),

靠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艰苦大学生活。

当时,

中国尚未展开对组合数学的系统研究,

相关中文参考书书籍很少,

陆家羲也难以找到求教行家,

全靠其顽强毅力而闯入组合设计领域。

大学期间,

他借阅有关书籍,边学边实践,

搞懂了就去联想、构思,

从实用中尝到甜头,

提高信心,再进一步学习。

图书馆、资料室、走廊灯下、

校园僻静处都成了他的数学天地。


一支笔,几张纸,一个夜深人静时,

在宿舍楼道口借灯光的孤独身影。

这就是挑战世界难题的全部条件。

整整四年,陆家羲没有一天停止过思考,

其辛劳勤奋,

不仅使他以优异成绩取得毕业文凭,

而且,

他已经基本破解了“科克曼女生问题”。


但是,解出来是一件事,

公开发表是另一件事,

只有公开发表的成果才能被世界承认。

陆家羲显然没有料到,

发表,才是他面临的真正困难。

活活累死的数学老师,他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陆家羲(右)和同事

1961年,

陆家羲被分配到内蒙包头钢铁学院任教,

那年他27岁,唯一的亲人母亲已故去,

他伶仃一人,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鼻梁上架着深度近视镜,

由于营养不良和用功过度,

身架细高,端正的脸庞呈现出菜色。

陆家羲,

背着个黄布挎包去包头钢院报到。

在同事的眼中,他近乎迂腐。

平时不苟言笑,神情淡泊,行动安稳,

是一个文弱寡言的书生罢了。

谁又曾料到,在他那陈旧的挎包里,

装着一座数学世界的高峰呢。


他将凝聚着自己五年心血的处女作

“柯克曼系列与斯坦纳系列的构造方法”

和“应用组合系列制作,

正交拉丁方的一些结果”

寄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但是收到的回复却是“改投其他刊物”。

然而他再接再厉,继续奋战,

在半年时间里又完成了4篇论文。

之后 ,

他又不断向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数学通报》、

《数学学报》等国内研究机构和刊物,

投出他的解题论文。

从1961年到1979年,

18年的漫长等待,

陆家羲共撰写了近20篇研究论文,

但结果不是退稿就是石沉大海。

他没想到,会遇到那么多的不幸。

活活累死的数学老师,他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1966年夏,“十年动荡”开始,

陆家羲并不放弃对组合数学的研究。

有一次,在批斗会上,

他躲在不引人注目的会场的一角,

在小本上演算起来。

开始他还警惕地注意左右,

可很快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他时常受到一些人的嘲笑,

被称之"傻子","精神病";

还被指责为追求名利、不务正业,

送到干校接受批判,劳动改造……

面对这样的灾难,陆家羲有些绝望了。

这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伤害,

也使他中断了一切思考。

等犹一座座大山统统压在他身上。

他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着、

努力拼搏着……

活活累死的数学老师,他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1972年春节,

37岁的陆家羲终于遇上了知音。

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来信往,

俩人情投意合,在同年暑假结为伉俪。

一间小屋做新房,没有举行任何仪式。

两人的全部财产是:十几纸箱书,

一对没有油漆的木板箱。

从此陆家羲在生活和工作上,

算是安定下来。


他把自己在科研上的心得与曲折,

把多年来压在心头的苦闷倾诉给妻子听。

她虽然听不懂数学论文,

但却被感动了。

张淑琴深深地理解他、体谅他,

但她相信丈夫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1971 年,

意大利两名数学家向全世界庄严宣布:

他们解决了“柯克曼问题”!

从此,世界数学史册上,

写上了这两个意大利人的名字,

意大利人将永远以此为自豪!

而这年,

陆家羲正在包头市的一间小屋里,

一边咀嚼着难以消化的“钢丝面”,

一边攻读研究。

他自以为他已撷取了10年的数学明珠

“柯克曼问题”仍然捧在他的手中。

他焦灼地等待有一天他能把它公开,

能为国增光,他被愚弄了,

然而,他却不知道!


1979年,

陆家羲借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74年出版的《组合论》,

是一本世界级组合数学权威期刊。

他从中意外发现:

柯克曼问题,

以及推广到四元组系列的情况,

国外已于1971年解决了。

陆家羲震惊了,一瞬间手脚冰凉!

他哭了,心中五味杂陈。

自己的成果比国外早了整整10年,

整整10年啊!


而他的稿子至今还无着落,

这是多么痛心的现实啊!

最可悲的是,

陆家羲一直被蒙在鼓里……

这是他18年努力拼搏的结果,18 年!

千万个日夜,半生心血啊!

然而却被他人领了先,

永远失去了!

活活累死的数学老师,他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但他没有倒下,

从沉重的打击下,很快地抬起头,

他擦干眼泪,重拾勇气,

决定冲击另一座组合数学高峰

攻克“斯坦纳系列”中的大集定理。

而这个问题世界上许多专家都在研究,

但离完全解决还十分遥远。


当时,

陆家羲担任高三年级的教师,

教学工作非常繁重,

一周授课经常高达15个课时,

还经常被指派给高考生补课的任务,

他把应该给亲人的那部分时间索取回来,

不再陪妻子去看电影,

很少给孩子们讲故事,

不大去看望岳父母了,

甚至就连以往,

帮助妻子洗碗的功夫也取消了……

他开始熬长夜,

把熬夜的时间从后半夜的1点延长到2点,

再由2点推延到 3 点……

他的脸消瘦了,眼睛经常布满血丝,

并且,开始过早地谢顶。

在别人看来,

他也变得更怪更不近人情了。

他踩着钟点去岳父家参加寿宴,

人家端酒盅,他偏端饭碗,

一位亲友向他敬酒,

他急了:“不让吃饭我就走!。”

并非他不近人情,而是他需要时间。


他有牙疼病,一累就疼,一疼就去拔牙。

结果,没1年的时间,他的牙拔光了……

并非他不爱惜身体,而是他需要时间。

雨天,他给妻子送雨衣,

雨衣拿在手里,自己却被大雨淋着……

并非他呆傻迟钝,

而是他心里总想着他的数学。

他向学校提出不教毕业班的请求,

向教育局提出到非重点中学任教的请求,

多么可怜的请求啊!

然而,这些都被拒绝了。

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

陆家羲居然在1980年春完成了

“斯坦纳系列大集” 的6篇论文初稿。

这一次,他遇到了伯乐。

论文被苏州大学的朱烈教授看到,

他有一双发现天才的慧眼。

朱烈教授找到陆家羲

建议他把论文,

寄给世界权威期刊《组合论》,

这次陆家羲拿定主意,

他要为中国人争气!

他不能再傻等。

西方组合论专家看到论文后惊讶了,

他们完全没有料到,

这个问题,

竟被一个中国的中学物理教师解决了。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门德尔逊赞叹道:

“这是二十多年来,

组合设计中的重大成就之一。”

之后,陆家羲的6篇论文,

在1983和1984年的《组合论》上,

以99个版面的惊人篇幅连载。

至此,

独自闪耀了130多年的“斯坦纳系列”明珠,

被中国的陆家羲最先摘取了!

活活累死的数学老师,他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1983年7月,

陆家羲参加了在大连召开的

中国首届组合数学学术研讨会,

见到了门德尔逊等国际大师。

会后,

门教授真诚地邀请陆家羲到加拿大讲学、

到多伦多大学任职。

陆家羲婉拒了,

他觉得自己的智慧应该留在中国,

自己以后所有的成果也应该留在中国。


门德尔松把陆家羲一下子推进了,

中国数学组合学的大门!

这时他才被自己的国家、

自己的同行发现了。

可中国的人才,

为什么偏要等外国人推荐之后,

才生效算数呢?

陆家羲的成功,在国内引发了“地震”。


这位土生土长的、

纯国产的、非科班的数学家,

被多个高校和科研单位邀请讲学。

陆家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攀登者,

一下子站在了聚光灯下。

他比过去更拼了,他要出更多的成果,

而且要快,

要对得起国家给他的光荣。

但是,一个人的光芒,

在短时间内集中迸发,未必是件好事。

活活累死的数学老师,他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1983年10月,

中国数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邀请陆家羲去武汉参加。

陆家羲没有一分钱的研究经费,

拮据得竟然没有路费,

可是这些又和包头九中何干?

向学校请假、借钱仍然困难重重

领导问:“会议与你有什么关系?

而且,你走了,谁来上课?”

他没有争辩,只是请在本校同事代课,

借了差旅费……

会后,为了返校上课,

他在北京只休息了短短几个小时,

便乘硬座回到了包头。

那天是1983年10月30日,

回到家的陆家羲很兴奋,

武汉之行让他开阔了眼界,

但紧凑的行程和旅途劳顿,

也让他感到很疲劳。

他兴奋地向妻子滔滔不绝地讲述着

近几个月来的感受:

从研究成果受到重视、

国内外学术界给其赞誉、

下一步攻关打算……。

妻子第一次看见他笑得那样开心,

那样爽朗,那样欢快!

他虽然不如陈景润幸运,

未被早日发现这颗埋在土中的珍珠;

但比起阿贝尔来还是幸运的,

他毕竟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他完全满足了,他身心太累了,


他对家人说,我太累了,先睡一觉,

醒了再说吧。

多年来他第一次睡得这么早。

而这一觉,陆家羲再也没有醒来。

因突发心脏病,

年仅48岁的陆家羲去世了,

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只留给妻女的只有400元债务

和没有着落的报销单据以及5箱书籍。

哪怕是报销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的车票钱,

哪怕是多放他半天的假,让他不至于累死!

活活累死的数学老师,他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陆家羲去世前,

一家4口挤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

室内仅有一些陈旧的家俱和寒酸的衣物。

唯一可写字的桌面要让给上学的女儿用。

陆家羲是趴在土炕边,

用老婆从印刷厂捡来的废纸做演算,

参加国际会议还穿着破袜子的人。

正当掌声和鲜花乍起时,

他悄然去了另一个世界。

陆家羲一生命运多舛,

刚刚被世人发现死神就降临了。

上苍对他简直是太不公平了,

实可谓“天妒斯人”。

他把一切时间、全部精力和有限金钱

都完全付给了攻克数学难题。

在数学王国的无数分支里,

他也是一路冠军呢。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国内没有几个人认识理会他。

倒是西方数学家首先承认了他,

为之折服倾倒。

可他,不待金牌挂在胸前,

就一声不吭地离开了人间!

他死后,周围的人们才开始认识他,

理解他。

1984年9月,

中国组合数学学会组织了,

“陆家羲学术工作评审委员会”,

对他一生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曾“拒绝”过陆家羲的《数学学报》,

也终于全文刊发了他于23年前投出的,

那篇关于“科克曼女生问题”的论文。

活活累死的数学老师,他给全中国人留下一道难题……

陆家羲在最闪耀的时刻,

猝然陨落,留下无尽的遗憾。

历史消散如烟,遗憾永远不可挽回。

他的猝然离世,令人深感遗憾,

也由此给全中国,

留下了一道难题:

为什么会有英才早逝的遗憾?

为什么要用这么决绝的方式,

才能让人们记住他?

这道题太难太难....

愿悲剧不再重演,

愿中国千千万万科研人才,

都能得到最公正的对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