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涉疫情投訴合同退訂、假冒劣質最集中

今天(3月15)是第38個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由中國消費者協會、人民網主辦,人民健康、中國消費者報社協辦的“2020年3·15主題活動”舉辦,主題為“凝聚你我力量”。

中消協發佈了疫情期間消費維權熱點問題及相關案例,中消協表示,從各地消協組織受理消費者投訴情況看,涉疫情投訴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合同退訂、部分經營者趁“疫”漲價、假冒劣質產品、網絡購物合同與質量糾紛。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部主任陳劍介紹,今年1月20日至2月29日,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涉疫情消費者投訴18萬餘件。按投訴性質分,涉及價格問題45.08%,合同問題19.48%,其次是質量、售後服務及假冒問題;按商品和服務類別分,口罩類投訴43.86%,蔬菜糧油類投訴8.31%,其次是餐飲服務類、網絡購物類、出行服務類投訴。

春節期間大部分消費者被迫改變消費計劃,或者部分經營者無法正常提供服務,導致合同類糾紛增多,主要集中在餐飲服務、住宿服務、出行服務、旅遊服務等方面。“部分經營者趁‘疫’漲價、牟取暴利,高價強制搭售其他物品,哄抬物價,未明碼標價等問題頻發。”陳劍表示,部分商家售賣“三無”防疫用品,誇大或虛假宣傳,銷售假冒品牌口罩、進口口罩等。

合同退訂問題突出

涉疫情投訴熱點問題中合同退訂問題突出,如:餐飲退訂糾紛集中,春節期間,部分消費者提前預訂了年夜飯和婚慶、生日等宴請用餐,因疫情影響,無法正常聚餐,取消用餐計劃與商家協商退款時發生糾紛。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經營者不退餐飲定金,二是消費者要求退訂,餐飲經營者自稱受到損失,但扣除的成本支出不合理,三是經營者以延長用餐期限為協商方案,消費者希望退全款,就此產生糾紛。

出行投訴航空居首,疫情期間,消費者出行受到較大影響。由於鐵路部門退票政策及時、合理,鐵路退票糾紛相對較少。出行服務主要集中於航空退票方面。

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有關民航部門客票退改政策落地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比如退票審核週期長、退款到賬時間長、航空公司和售票平臺相互推諉、客服難以接通、退改申請遭遇無法辦理等;二是航空客票退改政策不明晰導致的相關投訴,如因疫情防控交通封鎖無法乘機的退票問題、航班變更無法及時提供後續服務引發的退改問題、國外航段及境外航空公司機票退改收費問題、有關國家出入境臨時管制措施導致的機票退改收費問題等;三是航空客票退改政策間隔期內消費者機票退改收費問題。

部分經營者趁“疫”漲價、牟取暴利

受疫情影響,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和蔬菜糧油等民生消費品價格類投訴成為熱點。由於疫情疊加春節假期,物流、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升,導致部分物價正常上漲,但與此同時,部分商家趁“疫”漲價,牟取暴利,破壞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價格類投訴的主要問題有:一是部分不法商家低價進貨高價售賣,哄抬物價,甚至同批次產品,短期內連續漲價;二是部分經營者以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護用品高價強制搭售其他物品,限制消費者選擇;三是部分經營者不落實明碼標價,對蔬菜、肉食等搭配出售,只標總價,沒有明細的品名、單價、數量、重量等。

假冒、劣質產品借“疫”抬頭

產品質量關係消費者的健康安全。疫情期間,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質量參差不齊,比如口罩開線、產品過期等;二是部分商家售賣屬於三無產品的防疫用品;三是以防疫為噱頭,誇大或虛假宣傳普通口罩的防護功效,或者以普通一次性口罩冒充醫用口罩;四是銷售假冒品牌口罩、進口口罩等。除此之外,網絡購物合同、質量糾紛也明顯增多。

中消協呼籲,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涉疫情退改政策,繼續加強對不法經營者的查處力度;各行業經營者要加強自律,切實承擔保護消費者責任;消費者要理性消費,依法維權。

中消協:涉疫情投訴合同退訂、假冒劣質最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