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清華“寫作課”

“我校將面向所有2018級新生,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程。”日前,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的一番表態引起社會熱議。據介紹,該課程計劃到2020年覆蓋所有本科生,併力爭面向研究生提供課程和指導。

清華經管學院致力於培養面向未來的領導者,能夠運用獨立思考去寫作、溝通、表達,正是領導者的必備素質之一。2009年,該校經管學院被列為全校本科教育改革的試點學院,率先增設中文這項基本技能,並具體落實在“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兩門新課程上。通過9年探索實踐,為該校在全校範圍開設“寫作與溝通”課程提供了參考經驗。

“寫和說的能力”是中國大學教育的短板

寫作課,這是一門目前在國際高校,包括頂尖學府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開設的大一新生必修課。在哈佛大學,“英文寫作”是對本科生要求的唯一一門必修課。按照哈佛大學的要求,寫作課作為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方式之一。這是從高中階段的作文寫作過渡到大學階段的論說寫作的必要訓練。一手研究、文本細讀、批判性思維是貫穿其中的教學方式。

這樣的訓練,在中國的大學教育歷程上是一個短板。從國內一些高校的中文課來看,更多的是文學課、文化課,偏向文學閱讀和寫作以及提高文學素養,更多關注的是寫作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寫作內容以及論說表達能力的訓練。另一方面,從教師和用人單位的調研中可以看到,高校畢業生表現出的溝通能力差、會議總結或紀要寫不好、實驗結果表述詞不達意等現象,均凸顯了在高校中加強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訓練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把寫作和溝通作為一個切入點,提高大學生寫和說的能力,提高運用文字語言的基本能力,就成為“中文寫作”與“中文溝通”課程的基本功能。清華經管學院開設的“中文寫作”課程,既不是文學創作,也不是公文寫作,而是基於邏輯和證據的說理寫作。通過高挑戰度的小班訓練,提升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培養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服務於培養面向未來領導者這個目的,課程講授更要關注構思佈局、組織思想、蒐集證據、取捨素材,用準確的語言加以表達,並通過提煉觀點展示結論。這是一種思想和論據的組織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批判性思維作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黏合劑得到了充分體現。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清華經管學院開設的“中文寫作”包括寫作基本知識與論說文寫作,以寫作為中心,特別強調寫作的說理性、思想性和批判性思維的體現。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漸漸發現,“中文寫作”課不單是技術性的寫作技巧,更是批判性思維的呈現。一篇不佳的作品,或者是由於材料蒐集不充分,或者是由於邏輯論述不嚴謹,或者是由於理論應用不足。日常的思維訓練和文章剖析成為學生的自覺。

“中文寫作”的授課方式採取課堂講授、小組討論和“面批”三種形式。課堂在30人左右;小組討論通常是5個人左右的小組;“面批”是老師與學生一對一,為學生講解文章的修改。學生寫作的主題由老師確定,具體內容根據學生興趣自由選擇。實現小班授課,是相當大的一項工程。僅“面批”一個環節,按照每次每個學生30分鐘與老師溝通來計算,就需要一名授課老師100個小時左右的工作量。

“中文溝通”的授課過程中學生需要高度互動、參與,採用包括案例討論、遊戲、錄像等多種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包括個人視頻演講、集體討論、實踐活動報告。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有策略地針對不同人群進行順暢溝通,能夠學會作為團隊成員或團隊負責人進行有效溝通,能夠意識到跨文化環境中的文化差異給有效溝通帶來的挑戰,還能夠自行設計演講結構、內容、輔助資料,要有一定的專業性,能產生良好的演講效果。

就師資供給來看,尋找與此教育理念相匹配的老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中文寫作”課沒有現成的教材、中文書籍和授課模板可以適用,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改革推進了9年,“中文寫作”課的老師從一位擴展到了三位,而“中文溝通”課老師穩定在兩位。

在過去9年的探索中,“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這兩門課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這兩門課程跟一般的知識性課程不同,尤其重視同學們之間的互動。在觀察、比較同學們做法的同時,有助於跳出自己固有的溝通(包括寫作和口頭交流)模式,探索更優的溝通策略。”2010級本科生陳大鵬說。

好的教育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清華經管學院經過9年思索與實踐,在“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兩門課程上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錢穎一院長並不滿足於目前的成績,他認為這兩門課距離他心目中的一流水平依然有相當的距離,改革依然在路上。

在實施2009年版本科培養方案7年之後,自2016年秋季學期起,至2018年春季學期的兩個學年中,經管學院組織了七場有關本科教育的座談會和研討會,認真總結經驗,尋找不足,提出整改方案,並組織落實。

在2017年春季學期和秋季學期,學院教學辦公室對通識教育課程組織專項調研,錢穎一院長把重點放在“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這兩門課程上。一方面,他通過組織座談會、與學生個別交談等方式,聽取在校生的意見。另一方面,他到“中文寫作”的三個課堂和“中文溝通”兩個課堂聽課,與授課教師交流,共同探討改進教學的方法。之後,他同學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徐心教授以及教學辦公室的老師們多次研究改進措施。為“中文寫作”聘請院外和校外新教師,增加“面批”環節的時間和要求,改進“中文寫作”課教學大綱等,都是在調研後形成的新舉措,並已經落實。

在調研中發現,這兩門課,尤其是“中文寫作”課最大的困難仍然是師資匱乏。與美國一流大學通常只包括十幾個人的小班授課相比,現有的“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課堂規模仍然偏大。而要想做到十幾個人一個課堂,必須增加教師。除此,目前學生投入仍然偏少,為提高課程效果,需要學生增加投入的時間。在更深層次上,學生的寫作水平受制於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寫作是把批判性思維顯性化,而寫不好往往是因為想不清。寫作的成效是看文章是否有說服力,而這僅靠寫作課是不能達到的,還需要學生的知識功底和思辨能力。

“衡量對學生培養的成功與否至少需要20年或更長的時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好的教育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清華經管學院‘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的功效,也可能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檢驗。”錢穎一院長說。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30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