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身为太子却败给了李世民,他败在哪里了?

无聊闲人293


李建成与李世民相比有很大差距。一李世民在大唐王朝的兴起中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李建成却军功了了,虽是太子,名不如世民显赫。二李世民在征战中建立了自己庞大的军队,能臣武将众多,他们对李世民中贞不二,对李建成坐拥太子之位怀恨在心,心中旱有不平。三.建成自知功不如世民,内心做虛,加以防备,引起世民及其谋士武将的不满,埋下了祸根。这种情势,既使建成做了皇帝,也会遭遇杀身之祸,皇位终归世民。(偏见)。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李建成本不该输:

拥有太子身份,掌握强大武装力量,有父亲唐高祖支持,有后宫的支援,还有一票大臣和齐王拱卫。

反观李世民,虽拥有天策上将府,但实际被唐高祖不断削减,官员士兵遣散调离,上有君臣父子之压,中有哥哥弟弟夹击,下有宰相裴寂包围,局势危如累卵。

然而谁都不会想到,李世民早有安排,假装迟疑不决,下面人立即催促动手。然后利用常何等奸细,以不足100人的武装轻松诛杀了太子齐王。

随后,太子旧部,翊卫车骑将军冯立等集合二千精锐士兵,转而猛攻守卫力量十分薄弱的秦王府,几乎就要成功,尉迟恭等人以太子齐王首级号令之下,这些士兵也就溃散而去。但即便如此,依旧有大量太子旧部与秦王府士兵激战整日。

就如李世民所算,李渊只有三个嫡子,太子齐王一死,唐高祖方寸大乱,被尉迟恭一逼就默认了,下令所有武装听命李世民,又默许杀太子齐王的儿子十人,这就等于公开放弃了太子齐王,导致两人的武装力量一哄而散。否则,太子齐王任意一个逃离出去,鹿死谁手也尚未可知。


四川達州


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长安玄武门发动政变,射杀李建成,囚禁李渊,成功上位,李建成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杀,是意外,也是实力使然。

衰神附体的李建成

历史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人也有实力和运气,纵观中外历史人物,成大事者都有运气成分在,刘邦、毛主席、拿破仑等等,皆是如此。单就玄武门之变来说,李建成的运气实在的差到爆,玄武门之变的前夕,李建成已然接到了消息,到了玄武门,也察觉到了氛围不对,李元吉率先对李世民出手,三次未中,李世民出手,一箭命中李建成。整个政变,但凡李建成运气在多一分,最后死的必然是李世民,所以李建成的死,一半归咎于运气。

魄力差则步步差的李建成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李建成的性格是个标准的创二代,而李世民的性格却是个十足的创一代,一代和二代最大的差别在于一代胆子更大,魄力更足,赌性更大,关键时刻,勇于梭哈。除了一个太子的名头,李建成有的,李世民也有,而李建成没有的,李世民还有。虎牢关之战,李世民敢于带领数名骑兵对阵数千敌军,玄武门之变后,突厥大军进犯,李世民敢于出城率领数名大臣隔着渭水叫骂,由此可见李世民的赌性和胆魄,这一点是李建成最不如李世民的地方。

魄力的不足导致了李建成全方位的不足,从格局上来看,看似李建成是李世民的对手,但是李世民深知他的对手是深藏在太极宫中的那一位,皇朝一盘棋,李世民以次子的身份,努力挣脱身为棋子的命运,化为棋手,与李渊对弈,而李建成却是牢牢守着棋子的身份,不敢逾越雷池,这是李建成最大的悲哀。李建成有足够的实力杀李世民,甚至是有足够的实力囚禁李渊,却是生生的被他错过了,若是李建成杀了李世民,李世民手上那群骄兵悍将又能如何?若是李建成囚禁了李渊,李渊又能如何?杀了李世民,李渊其余诸子不足论,李建成就是最大的赢家。

总结:所谓最强,也是最弱,时事变化,优点也会变成弱点,大义是李建成最强大的力量,但同样也成为了李建成的掣肘,所有的致命一击往往来自于人们心底那自以为坚不可摧的护身符,历史来自于偶然也来自于必然,各人的命运同样如此,唯有敢于打破一切的勇气,才是真正的救赎之道。


达达说历史


李建成与李世民关系决裂从李渊登基就已经开始拉开帷幕。李渊能够登基李世民的功劳毫无疑问的是最大的,一路上攻洛阳、下长安。可以说大唐的天下,一般是李世民带兵打下来的,剩下的一般是李建成与其他功臣以及李姓子孙打下来的。可由于李渊处理二人关系的不善,最终导致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玄武门之变建成惨死,败给世民。那么建成到底是如何败的呢?

1、世民军功盖世,建成不如

李世民的眼光非常超前,当时他告知李渊,隋朝江山将亡,现在若继续愚忠暴隋,必留千古骂名。李渊细细想过之后,觉得这个建议是非常对的,因此他让李建成与李世民去招兵买马,准备起兵与天下豪杰一同反抗暴隋。当时李渊手中拥兵十万,招募兵马后兵力扩充到大概十五万上下。

在反隋的路上,李世民披荆斩棘,率领大军攻城略地,大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这其中有大将冲锋陷阵的功劳,不过李世民在用兵、用人上是非常果敢的。他采取: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因此他手下拥有了一批忠心与他个人的敢战之士。这些人随着世民冲锋陷阵,早已与李世民的心绑到了一起。反观李建成对待属下非常的残暴,若胜奖不足,不胜罚必多。这也就让很多人看出了李建成是一个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人。李建成最大的战功莫过于河西之战,当然河西之战中也有世民的功劳。

从军功上,建成就少了不知世民多少。这也就造成,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能够拥有很多支持他的大将、幕僚,以及府兵。建成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府兵罢了。

2、李渊决策的判断失误

李渊登基后,他封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封赏出来后,世民并没有表现出有多么大的不满,这一切都源于,李渊之前说过,只有他坐上皇位,太子之位一定是世民,可他架不住肱骨之臣与皇后的劝说,最终从内定名单上将世民拿出,换成建成。可为了补偿世民,他允许李世民开府。

开府的意义就是说,他可以养府兵、招幕僚,可以在府言论政事。相当于一个小朝廷,可这也导致建成的反感,各朝各代除去大权旁落的帝王,谁还会让皇子开府议政呢?他是太子,现在出现了一个与他权利相同的秦王。他自然是会想方设法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的。

这是李渊政策上的失误,也是李世民与李建成矛盾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总结:建成不如世民的地方,战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李世民登基后为何没有大肆杀追随他的那些人呢?不光没有杀还修筑凌霄阁供奉他们的画像。这也能看出世民与其他帝王的不同之处,他是非常宽宏大量的。建成的品行不足以与世民争锋。


荆襄名士


李建成之所以败给李世民。归根结底原因:就是亲身打仗打的少了,缺乏临阵经验,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下不了杀伐的决心。这就是太子建成失败的根本原因。

《李卫公问对》中讲述的霍邑之战中,当时,唐军与隋军在城外野战,隋将宋老生麾兵冲击唐军步阵,两军接战。

而身为唐军右翼主将的李建成,坐马受惊,惊吓之下,竟然从马上掉了下来。然后,使唐军右翼发生混乱,整个阵线向后退却,将有崩溃迹象,吓得在中军的李渊也大惊失色。

幸亏李世民率骑兵,绕至隋军右翼,横突隋军,李世民身先驰突陷阵,凿穿了隋军阵线,复又再突入,将隋军的后阵截为了数段,引发隋军全军混乱...最后反败为胜。啧啧,这岂不就是后世所讲的穿插分割战术

此役,是李建成唯一一次亲自上阵的战争经历。之后,打仗的事,他就不参与了,全甩给了李世民。这就是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对比。

再说一说他的阵中坠马,这是很丢人的事。若是普通一般人,从惊马上掉下来也还好说。可李建成是什么人?其父李渊,其之高祖李虎,李氏一门,俱是以骑射驰名的关陇军功贵族集团中的佼佼者。李建成,以及李世民、李元吉等,无不是少年即勤习武艺,弓马娴熟的贵族子弟。

一个自小就习惯骑射的人,竟能因为惊吓而坠马。那就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了。别扯什么建成太子是文人。隋唐承袭于拓拔鲜卑建立的西魏北周,皆以军功立国,武艺是贵族子弟的根本,那时候的贵族子弟,压根儿就没有后世宋朝明朝一样的不通弓马的纯文人。

所以,李建成身为太子,优势占尽。虽然李世民军功赫赫,秦王府内猛将众多。可是太子府内的东宫六卫率,兵将更多,如薛万彻兄弟之勇猛,实则也不逊色于秦琼程知节尉迟警德等人。最关键的是,太子的朝廷法定编制兵力,数倍于秦王。

只是,李建成就如手握利刃又不擅于使用的人。谋划多,决断少,总是下不了决心。

任他千谋万划,亦比不上打惯了仗的李世民。李世民就不怎么谋划,一旦决心下定了,就制造个时机,埋伏玄武门内,用简单直接粗暴的方式,一下就取了建成与元吉的性命。


风去了无痕D


机关算尽皆天意,玄武门下尽成空!

玄武门之变,固然成就了一代明君李世民,然而他对李氏父子的伤害,远比大多数人想得更严重,是唐一朝极其避讳的一次惨事。

毫无疑问,李建成是个合格的太子,从身份上讲,他是嫡长子,从品德上讲,并没有值得指摘的过失,从政绩来看,他办事得力,臣属皆服,可他最终还是输给了自己的亲弟弟。

那么,李建成到底输在哪里?造成这这一事件的背后操手又是谁?当我们一一理清其中的脉络时,就会发现输的不仅仅是李建成、李元吉,更是李渊这个开国皇帝!

一、李渊才是李世民最大的对手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剑指太子李建成,顺手除掉了李元吉,让自己成为大唐帝国唯一的继承人。而李建成除了一个太子的身份,却一无所有,它所有的一切都是李渊给他的。

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没有问题,但是李渊除了给他一个太子身份,却没有给他兵权。李建成的手既无重兵,亦无能征善战之将!这是造成李建成败亡的主要原因。

  1. 唐国公李渊并不是白手起家,他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其祖李虎为北周柱国,姨妈贵为大隋皇后,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李渊从小就学会了权谋之术,手腕玩得炉火纯青。它成为皇帝之后,把权谋之术用得淋漓尽致!

  2. 作为一个帝王来讲,最担心的就是有人威胁它的帝位权力,即便是儿子、大臣在他眼里都是潜在的对手,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不会交出手中的权力的,历史上有几个在世退位的太上皇?

  3. 尽管李渊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却又担心太子势力过大,并没有让李建成掌握军权,大唐帝国的大部分军权都在李世民手中,大唐的猛将良将也尽在李世民麾下,这是李建成败亡的主要原因,但根子在李渊身上!


玩弄手腕并无不可,但如果掌握不好力度,必然造成一方独大。李渊给了李建成名份,却不给兵权;给了李世民兵权,却不给他太子之位,很显然这是让两人相互牵制、相互制衡,这样李渊的帝位就稳如泰山了!

但是,如果站在李渊的角度来想,他身体康健、精力充沛,再干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他有自信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掌控整个局势,有充分的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没想到事态却向他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最终自己也被逼退位!

二、太子李建成的悲哀

李建成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如果隋朝治世平安、大统不断,那么他就是世袭的唐国公。李渊自晋阳起兵后,四海渐渐一统,唐帝国初具雏形,那么他就是钦定的接班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李世民凭什么和他争?

然而李渊却改了玩法,把李建成逼到了绝路上,身为太子,却手中无兵,作为继承人,百官却只认李渊,弟弟没有太子之位,却掌握着唐朝大部分的兵力,李建成这太子当得实在憋屈。

  1. 对李建成造成最大打击的就是李渊,在立了太子之后,他又允许李世民开天策将军府。开府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公开、合理地拥有臣属,能够组建自己麾下的人才班子。李世民虽无太子之名,却有太子之实。

  2. 李建成并非懦弱无能之辈,它的军事才华一样出色,跟着李渊南征北战,参与过许多重要的战役,但自从被立为太子之后,李建成再也没有参与过大型的战役,所有难打的仗都交给了李世民,这不是明摆着壮大李世民力量吗?


  3. 在长期的对外作战中,李世手下积累了一大批武将文臣,文臣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刘孝孙、褚亮等,武将有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李靖、李世绩、李孝恭、程咬金、秦叔宝、侯君集、长孙无忌、张公谨等,他们哪一个不是当世的豪杰和出色的谋臣?

李世民很好的抓住了发展壮大的机会,不仅在军中积累了声望人脉,更让一大批豪杰聚集到他的麾下,可以说大唐大部军力和能臣都是天策府所属,为李世发发动玄武门之变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也催生了他的野心。

假如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之后,对他不遗余力地培养,多予权力,让李建成在军中和大臣中有自己的班子,掌控军政,李世民还会有野心和想法吗?只怕也得老老实实当个安乐王爷!

立太子的是李渊,为太子树立一个强大对手的也是李渊,偏偏李渊对自己有迷之自信,却没有看到天策府日益庞大的阴影已经笼罩在大唐的上空!

三、李建成与李渊的败亡

秦王李世民的势力日益庞大,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实际已经影响到了大唐的稳定,朝中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其中的严重性。李渊未必没有看到这个问题,这时候的秦王兵强马壮、文武济济,反而不太好下手了。

但是,李渊却缺少了临机绝断的勇气,如果他以雷霆手段拿下李世民,天策府必然风流云散,便是如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谋臣,又能翻得起什么浪花?如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能有造反的勇气吗?

  1. 李建成缺少了政治决断。当太子位之争到了白热化的时候,就应该痛下决心,至少要说服李渊,把兵权拿到手中,除掉秦王的羽翼。如果不成,那就要杀掉李世民,消除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中间没有任何可以调和的余地,可惜李建成有那么多机会,却因为心慈手软错过了。

  2. 李世民的手下的文臣武将,已经结成了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他们的身上,已经被打下了天策府的烙印。李建成一登基,他们将一切成空,此前的一切努力将化为乌有。即使是李世民没有野心,也会在他们的推动下发动玄武门之变,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

  3.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皇宫固然生变,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波澜,而那些中立的武将和各地掌兵的将军,在经历了短暂的惊谔之后,立刻向李世民效忠。很显然,李世民的个人威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李渊和李建成,最为致命的一点是没有认识到军权的重要性,这才是导致他们最终失败的直接原因。而从个人武力上来讲,李世民显然也要比建成更为出色,他射出第一箭时,就已经决定了谁是此次事变的胜利者,以有心算无心,李世民决定发动时,实际上已经胜利了,剩下 的只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玄武门之变的成功,还取决于李世民集团算无遗策的谋划,这一战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玄武门一战,只要干掉李建成、李元吉,大事可定,即使是李渊有翻盘的力量,他会杀掉自己最后一个儿子吗?他舍得把大唐的江山拱手让给外姓吗?

玄武门之变发动时,李世民做了周密的部署,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将李渊控制住。我们无从得知他具体的部署细节,因为李渊在得到消息时,采取了随遇而安的态度。儿子大了,管不住了,就随他去吧,反正李世民也是自己的儿子嘛!

总结:李建成败给李世民并不冤枉,除了李世民势力庞大外,他的心性也是建成无法相比的,下手之狠之暴烈,根本不给建成任何翻盘的机会,一动而定,天下在手!

李世民固然通过玄武门之变得以登基,成为一代帝王,然而他终究和李渊一样,同样玩起了手腕,让几个儿子斗得你死我活,朝堂上一片乌烟瘴气,最终导致太子李承乾被废,难道这里面没有李世民的原因吗?

在这起事变中,我们关注的是李渊、李世民、李建成的生死相争,可谁又会注意到站在角落里的李元吉呢?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当时的李元吉在想什么,但透过历史的尘烟,我们既看到了人性的残酷,又看到了命运的无情。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李世民终归成为一代明君,天下四海得以修养生息,贞观之治拉开了帷幕!华夏史上又一个盛世即将来临!


脂肪故事


李建成无疑是大唐王朝的接班人,早就被李渊钦定为自己的太子。可是他最终还是输给了李世民,那么为什么李世民会赢得这场战争呢?

其实不仅李建成输了,李渊也是输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以至于他这个开国皇帝,成为了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之一。

李渊和李建成到底是哪些地方不足,导致李世民异军突起呢?李世民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现实与理想一次次激烈碰撞后的结果。

01李渊想要平衡两个儿子的力量,却玩砸了。

和历史上很多皇帝一样,李渊也不希望自己手下的臣子们一家独大。为什么朱元璋那么讨厌宰相?因为皇帝之下,宰相依旧是百官之首。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旧唐书》

既然皇帝统领百官,为什么还要多出一个宰相来分权呢?为此朱元璋狠心将宰相这个职务给撤了。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又引出了后来的内阁制度。

其实皇权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平衡臣子之间的关系,是皇帝们常常喜欢耍的把戏。就算是亲儿子,也绝对不能例外,毕竟历史上为了夺位杀父弑君的例子比比皆是。

  1. 孙权早就立孙和为太子,以宰相陆逊为首的百官本也都支持孙和。可是孙权觉得不对劲,又将鲁王孙霸的地位提高到和太子一样的级别,导致百官中有一部分又跑去支持鲁王孙霸,这就是孙权平衡皇子和百官权力的方法。
  2. 同样的道理,李渊也希望这么玩。李建成是嫡长子,早就被册立为太子。所以按照道理来说,百官都应该支持李建成。
  3. 可是李渊偏偏不想这样,为什么呢?因为李渊当时还很年轻,还有很长的执政之路。如果大家都效忠下一任主子了,自己这个皇帝会很尴尬。

于是李渊将李世民扶植了起来,李世民不断壮大声威以后,还拥有了建立秦王府的资格。开府就是合法地拥有一套自己的领导班子,这跟太子有什么区别呢?

李渊真的是玩火不怕事情大,两个儿子都给足了权力,就让他们互相斗,只要别擦枪走火,那么事情就都在李渊的掌控之中。

他乐得看见儿子们互相争斗的局面,只有这样,李渊这个皇帝才有真正的价值。可惜他最后玩砸了,谁能想到李世民擦的不是枪,而是加农炮呢?


02李建成心慈手软,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

魏征曾经是瓦岗寨李密的手下,后来转而投靠了唐朝,甚至曾经劝降过徐茂公。不过窦建德大败李神通后,魏征也被俘虏了。

要不是李世民打王世充时,半路击败并抓了窦建德,救出了魏征,魏征还真的没命归附唐朝。到了唐朝以后,魏征以太子洗马的身份,一心辅佐李建成。

及刘黑闼重反,王珪、魏徵谓建成曰:"殿下但以地居嫡长,爰践元良,功绩既无可称,仁声又未遐布。而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今黑闼率破亡之余,众不盈万,加以粮运限绝,疮痍未瘳,若大军一临,可不战而擒也。愿请讨之,且以立功,深自封植,因结山东英俊。"建成从其计,遂请讨刘黑闼,擒之而旋。---《旧唐书》

李建成军功不够高,为了能够让李建成有足够的资本跟李世民斗,不嫌事儿大的李渊派遣李建成前去平定刘黑闼。

在魏征的帮助下,李建成的确很快就平定了山东的刘黑闼,也算是建立了一点战功。可是这点功劳根本不足以和李世民相提并论。

  1. 看似平衡的两股力量,其实一点也不平衡。李世民久经战阵,手底下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随时都有可能发动兵变。
  2. 而李建成这里虽然也有不少将领,却少有建功立业之人,实战能力也就相对弱了一些。李建成当然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3. 为此魏征作为辅佐太子的人,曾经向李建成提出过一定建议,不一定是为了杀掉李世民,也许是将李世民的兵权给夺走。

总之魏征早就已经提醒过李建成,让他早点对李世民下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兄弟相残的结果。可惜心慈手软的李建成根本下不去手。

李建成怀念兄弟之间的感情,可是李世民却毫不犹豫。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早就策划好的计谋,目的就是为了斩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李渊不听话,或许李渊后来也生不了那么多儿子了。

03李建成和李渊没有把握住军权,这才是失败的关键。

太子府和秦王府之间的斗争,让李渊看得不亦乐乎。他认为只有这样,他这个皇帝才能做得稳,可是平衡需要相应的实力,李建成显然没有。

不仅李建成没有,就连李渊本人也没有。按照史书记载,李渊打天下,完全依靠的就是李世民。李世民为何不杀功臣?因为他就是大唐王朝最牛的功臣。

所以说当时天下兵权大多都在李世民的手里,李渊和李建成,根本就沾不到边。这一残酷的现实,李渊后期其实也意识到了。

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旧唐书》

他有意识地希望自己的太子李建成能够夺回一些兵权来,可是他有这个能力吗?常年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突然之间让他统领大军平叛,这很难办到。

就算李建成经过历练,有机会成为统兵元帅,可这不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吗?李世民也不是一出生就很牛,他也是积累了不少战争经验以后,才逐渐走上正轨的。

而这一切李世民是不可能手把手教自己的这位大哥的,毕竟这是争夺皇位的资本,李世民有怎么舍得呢?

没有军权,自然就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本。所有人仁义礼智信,在这一刻都荡然无存,化为了泡影。

总结: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渊很可能已经被控制住了。

李世民做事,讲究不出意外。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必须要达到目的才行。只有抱着这种决心的人,才能够真正成功。

很显然,李世民当时严密策划了这一场政变。可问题是李渊会全然不知吗?这很奇怪,因为玄武门那边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在调兵遣将,这么重大的事情,居然没有人通报给李渊?

据说玄武门爆发的时候,当时李渊正在游船,可是他真的在游船吗?我认为这个时候,李渊已经被李世民给软禁了。

玄武门这边所有动静,其实都不会传到李渊耳朵里。所以李渊什么措施都无法采取,只能在家里静静地等待结果。

因为李渊肯配合,愿意合作的态度,博得了李世民的好感。所以政变以后,李世民并没有对李渊下手,而是把他关在了后宫努力生孩子去了。


江湖小晓生


大唐政权建立前,李建成的功劳应该说不逊色于李世民,有些军事行动还是以他为主的,如西河之战、霍邑之战等。

大唐王朝礼成之后,征伐割据的地方势力,李世民就偏劳一些,影响自然就比位居太子之尊的李建成大一些,从而招致了李建成的嫉恨、忧虑。恨他、顾忌他,李建成就采取了一些不太光彩的行动。下面择要列举几点。



其一,与后宫的嫔妃们拉关系,争取她们的支持,让她们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败坏李世民的形象。


其二,武德七年夏天,李建成趁李渊去宜春县人仁智宫避暑之际,想对李世民动手。但是又感到力量不足,于是暗中派人联络庆州都督杨文干,委托他招募精壮青年送到京师,企图谋变。

这一行动被李世民发觉后,因李建成抢先谢罪于李渊,李世民也就没有再追究。

其三,一天夜里,李建成召李世民到太子宫饮酒,暗地里给李世民下了毒药,导致李世民酒后吐血数升,险些送了性命。


其四,李建成用重金收买李世民身边的人,企图削弱李世民的力量。他曾派人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器皿,但遭到尉迟敬德的严词拒绝。

面对李建成的一系列险恶阴谋,久而久之,李世民虽然有了防范,但也只是忍让着。可是,任何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再说,就是李世民能忍,他的部属们也难以忍受李建成的一桩桩不良行径。

于是,在迫不得已、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李世民只好奋起反击。李世民首先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的种种恶行。无果之后,李世民就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从而悲剧性地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序幕!
李建成为兄不尊,为国之储君无德,他的结局只能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作结!


老王头谈历史


大家好,我是渔公子,我来回答!

在唐朝的开国之初,曾发生过一件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事件——玄武门之变。这场兵变由李世民发动,是针对太子李建成的一次行动,最后李建成被杀,李世民成为了九五至尊。那么身为太子的李建成为什么会败给李世民呢?

一、

第一个失败的因素,是李建成虽然贵为太子,但他的父亲李渊却给了李世民很大的权限,这是因为李渊担心太子能力太强,会提前取代自己,因此他需要找个人来平衡太子的势力。所以他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并且让他拥有天策府,而天策府对李世民意义重大,因为他此时能够自行招募官员,合法的拉拢人才从而扩充自身的势力。


李渊除了给予李世民政治上优厚的待遇,他还允许李世民自行制造铜钱,这就意味着李世民拥有独立自主的财政体系,以上所说的这一切都为李世民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二、

第二个失败的因素,是李建成自从当上太子,身为储君,将来是要继承皇位的,而当皇帝需要的是治理国家的能力,因此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内政,每天主要接触的是朝中大臣,要做的是处理政务,成为了一个纯粹的文职人员。

反观李世民,他常年在外带兵打仗,不仅麾下猛将如云,而且能征善战,对于军事方面的指挥作战能力要比李建成强太多了。再者,李世民善于拉拢人心、礼贤下士,不仅对于人才不计较其出身,而且还爱兵爱民如子,因此他不仅手下的能人众多,并且军心、民心都向着他,这是他战胜李建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李建成自以为在玄武门布置妥当,就等着要李世民的命时,却不知道李世民麾下的谋士们早已将玄武门内内外外的守军买通,猛将们早已带伏兵将玄武门团团包围住,而等待李建成的就只是个一去不返的陷阱而已。


渔公子读史


李建成败在哪里?他败在李渊和李建成德不配位,能力不够,人脉和资历不足。

败在整个天下都是李世民打的。



唐朝初期,李世民作为秦王,为李渊南征北战,立下战功。

李渊,高坐在首都,执行后勤工作。

他自己也觉得,这皇帝当得太舒服了,不好意思,这就埋下了隐患。

如果李世民不是皇子,而是一个将领,像是韩信。

你还可以说,给他点战功,升官发财,甚至干脆杀掉,那下面的人不能说你什么。

但李世民是皇子,这皇子是不能随便杀的吧,你当爸爸的,儿子没罪,杀他有意思吗?



这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更何况,大家都知道,后勤工作,可能很重要,但它就是容易被忽视。

你看刘邦评功的时候,萧何得了首功,众将领全部不服气,过来找萧何麻烦。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个工作,做得好没功劳,做得不好,大家就说你不行了。

除非大领导出面,帮你说话,否则你很容易被第一线的人看不起,那就算刘邦出面说话了,各个将领就真的心悦诚服吗?

只是表面上盖过去而已。



结果,李渊想拆炸弹,不能直接动,他只好慢慢来,但是,满朝文武都知道,这天下是李世民打的。

这李渊就没能力,也没干什么。

就好像你当领导的。

全部工作是二把手做的,一直和中层领导会面,全部工作是他直接布置下去的,他还有股权。

那大领导就麻烦了啊。

更糟糕的是,大领导觉得自己权力受到威胁,开始动手的时候,这雷就炸了,二把手联合了股东逼宫,直接将大领导赶下台。



因此,李世民坐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这天下是李世民打的。

李渊高坐钓鱼台,只干了些后勤工作,能力和德行都配不上皇帝的位置。

至于李建成,他更是什么都没干,除了年龄比李世民大一些,这正是李建成干不过李世民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