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伙食是咋样的呢?

Veteran丶老詹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众多:

重视饮食。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风味多样。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习惯)&

饮食以五谷为主。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习惯)

四季有别。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习惯)

讲究美感。拼盘,雕刻。

食医结合。还有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等等。

将哲学思想融入饮食意趣。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饮食中,中国古代食物讲究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美食往往与节庆联系在一起。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食饼饵,饮菊花酒,中秋节食月饼庆团圆,元宵节吃汤圆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习惯)&

使用筷子。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材质多样,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一直使用到今天。(习惯)

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特殊的政治寓意。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饮食种类: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说法,“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与种类。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

“五果”:指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枣、李子、栗子、杏、桃,泛指各种水果。

“五畜”:指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牛、狗、猪、羊、鸡,即各种肉类。

“五菜”:指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并非是特指,而是泛指各种蔬菜。 菜蔬种类多,

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


王者归来2


你好,根据我查的资料,那就说一下古代的伙食:古人一日两餐。早餐叫“朝食”,又叫饔,约在上午九点左右用餐;晚餐叫“哺食”,又叫“飧”(sūn),约在下午四点左右用餐。《左传·成公二年》记鞌之战中齐侯的话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这是说等打完了仗再吃早饭也不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晋公子重耳流亡到曹,曹国大臣僖负羁“乃馈盘飧,置壁焉。公子受飧反壁。”这儿的飧就说的是晚饭。而饔飧连称,便指一天的饮食。如《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古人席地而坐,最初食器是放在席上。后来有了“案”,即一种托盘样的小桌,食器便先放在案上,然后再摆到席上。《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这就是“举案齐眉”成语的由来。而餐具和菜肴的排列,据说也有一定方式:“左肴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处末,酒浆处右。”(《礼记·曲礼上》)

上古吃肉有一些辅助工具,但吃饭主要是靠用手捏,相当于维吾尔族的手抓饭。故《礼记·曲礼上》曰:“共饭不泽手。”孔颖达疏云:“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不得临时始捼莎手乃食,恐为人秽也。”

此外,《礼记·曲礼》还规定了一整套吃饭的规矩。如“食坐尽前”(恐汗席也),“食至起、上客起”(表示礼貌),“让食不唾”(主人让吃的东西不能吐),“男女不杂坐”,“父子不同席”,“毋抟饭(不多盛)、毋放饭(吃东西不放肆)、毋流(吃东西不往下流)、毋咤食(吃饭不大声说话)、毋啮骨、毋反(返)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不要非夹住不可)、毋扬饭(不以手散其热气)、饭黍毋以箸(吃黍米饭不用筷子)、毋□羹(不用口咂)、毋絮羹(不搅拌)、毋刺齿(不剔牙)、毋□醢(不先品尝)”,等等。这些细节今天已不太被人注意了。


醉饮一曲叹往事


中国古代的饮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先民最早的烹调是“石烹”。主要方法有:炮,即钻火燔果肉使之熟;煲,用泥裹食物后烧;烫,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到了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在饮食上开始烹制动物供食用。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发明了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陶具的发明,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到了黄帝时期,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相传皇帝始作灶,后为灶神。灶可以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有了灶以后高脚炊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蔬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物主要是稷,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汉代中原与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这时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葱、大蒜等食物。还传入了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烧。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动物如犬的油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才有所增加,价格也开始便宜。

由于过早形成的农业畸重定势,肉类在南北朝以前主要是家庭饲养的猪、狗、鸡、鸭、鹅等,其后的家畜主要是猪、羊。江河湖泊里的大量鱼虾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我国菜肴发展的重要阶段。菜肴的烹饪方法明显增多,制法更精,品种相当丰富,风味多种多样,产生出大量的名菜佳肴。这一时期的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中档为一般官吏日用菜,低档为市民普遍用菜。

宋代商业性的农副业和蔬菜种植业发展迅速,使得肉禽蔬菜丰富繁多,然而其中最贵重则属羊肉。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无不以食羊肉为美事。北宋宫廷内的肉食品,几乎全用羊肉。仁宗皇帝喜吃羊肉,特别是烧羊肉。当时,宫中御厨每日宰羊达280只。

北宋京都饮食店的羊肉菜肴有旋煎羊白肠、批切羊头、虚汁垂丝羊头、入炉羊、乳炊羊肫、炖羊、闹厅羊、羊角、羊头签等,南宋临安饮食店蒸软羊、鼎煮羊、羊四软、绣吹羊、羊蹄笋等。另外,现在的一些清真名吃,如羊肉饼、油酥饼、韭饼、糍糕等,其渊源都可以追溯到宋代。

明清是中华饮食文化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也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历史悠久的苏菜、粤菜、川菜、鲁菜四大菜系,在这一时期真正形成规模并具有全国性的影响。

著名的文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许多美食和趣闻,在叙述他嗜食的土特产时说:“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北京则苹婆果、黄鼠、马牙松;山东则羊肚梨、文官果、甜子;福建则福桔、福桔饼、牛皮糖、红腐乳;江西则青根丰城脯;山西则天花菜;苏州则带骨鲍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嘉兴则马交鱼脯、陶庄黄;南京则套樱桃、桃门枣、地栗团、窝笋团、山楂糖;杭州则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菜、元笋、塘栖蜜桔;萧山则杨梅、莼菜、鸠鸟、青鲫、方柿;诸暨则香狸、樱桃、虎栗;嵊则蕨粉、细榧、龙游糖;临海则枕头瓜;台州则瓦楞蚶、江瑶柱;浦江则火肉;东阳则南枣;山阴则破塘笋、谢桔、独山菱、河蟹、三江屯怪、白蛤、江鱼、鲥鱼、里河。远则岁致之,近则月致之,日致之。耽耽逐逐,的为口腹谋。”

其中列举的特产多达57种,远至北京、山西的干货,近则江南沿海的时鲜,一个月甚至当天即能送到。

《金瓶梅词话》记有详细的食单,第22回描写西门庆的日常起居,早餐是:“两个小厮放桌儿,拿粥来吃,就是四个咸食;十样小菜儿,四碗顿烂:一碗蹄子,一碟鸽子雏儿,一碗春不老乳饼,一碗馄饨鸡儿。银厢儿里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

61回写到一种“螃蟹鲜”是用“四十个大螃蟹,都是剔净了的,里边酿着肉,外用椒料、姜蒜米儿,团粉裹就,香油、酱油醋造过,香喷喷酥脆好食。”94回写“鸡尖汤”,是将雏鸡脯翅的尖儿“用快刀碎切成丝,加上椒料、葱花、芫荽、酸笋、油酱之类,揭成清汤。”


Genswell


我们应该很庆幸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现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可以享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和风味。

但是对于古代人来说,伙食是很“单调”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有限的栽培技术,影响伙食的“多样性”

在古代,农业耕作主要是“靠天吃饭”,很多种子的培育也是靠“祖传的”经验来实现,所以说,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栽培技术的发展是缓慢的,可种植的作物也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餐桌上伙食”的多样性。


二、交通的闭塞,影响伙食的“丰富性”

古代社会,对于“吃”,虽然很讲究,但是也局限于“交通”,比如唐朝的杨贵妃想吃荔枝,那可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大事。而放在现在,随便去个水果店就可以买到了。


三、贫富的差距,伙食也“千差万别”

在历朝历代,皇亲国戚都是能够享受到“上等伙食”的,而平头老百姓,可能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所以,在古代,社会阶级也是决定伙食的关键因素。


草竹道人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呆在家中,或者是在公司的上班,一日三餐已经成为现代人餐刷的标准,食物来源也十分丰富,伙食自不用说。那古代伙食是咋样的呢?

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原始社会,人们靠采集和狩猎为生,食物来源不稳定,不是烤肉就是野果野菜,有时候可能一天都没吃的。

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能够种植谷物,所谓的五谷有稷、黍、麦、菽、麻,六谷是在五谷的基础上加上稻。稷就是小米,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重要的粮食。黍就是黄米,菽就是豆。

在《水浒传》里,武大郎的职业就是卖炊饼。炊饼是一种面食,我国很早就开始吃面食了。在古代,面食几乎都可以被称为饼。汉朝常见的就有“胡饼”,即在面饼上撒上胡麻(芝麻),也叫胡麻饼。到了吃饭时间,人们通常是啃几个饼,喝几口酒或茶。

在古代小说和电视里馒头的身影十分常见,但那时的馒头可不像今天的馒头。南宋《梦梁录》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城中有卖羊肉馒头、糖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等,即可那时的馒头昰有馅的。

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梁山好汉最爱酒和牛肉,将这两样东西当饭吃。其中最著名的桥段是武松到景阳冈饭店:

酒家:“只有熟牛肉。”

武松:“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相聚难得


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最早的食物自然和古猿相同,主要以采集野果或者捕猎小型动物为主。即便进入到旧石器时代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原始人因为火的发现开始炙烤食物。

大约一万多年前人类进入新时期时代,原始事物发展阶段中,食物生产开始由原始农业方式进行,食物获得能力极低,获得数量也极不稳定,人类从事劳动的活动仍主要为采集野果和狩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逐步学会了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种植的“五谷”有稻、黍、稷、麦、豆,驯养的“六畜”有猪、鸡、马、牛、羊、犬等。

大约到夏商周时期,获取食物的能力比原始时期有很大提高,生产工具已由石器过渡到金属时代。为了种植水稻、灌溉农田,开始兴修水利,农耕技术有进步,垄作、中耕选种、治虫等农业生产技术相继发明,获取食物是社会主导任务,但此时食物生产工具简单,产品单一,食物生产能力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获取食物的数量不稳定,仍以获取天然食物为主,基本没有食品加工产品。商纣王就算是十分享乐,有的东西也是没吃过的,比如馒头他就没吃过,别说是馒头,就连小麦都不知道是什么。

春秋至两宋时期,长江以南地区的食物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国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的水田耕作技术渐趋成熟。与此相适应的食物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水稻生产大力发展,成为粮食作物中总产第一的作物,小麦超过粟而位居第二位,张骞去了西域才带回茄子黄瓜等,让老百姓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

宋之后由于扩大食物生产资源的需要,食物生产区域逐步向边远地区发展,食物生产的区间和空间增大,向西南、西北、东北等周边地区移民开发,向内陆地区的丘陵、山地、草地扩展。并引进了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使食物种类丰富。元朝,蒙古人都打到了欧洲也带回了很多食物,明朝航海业也是十分的发达,就又多了很多的东西,像辣椒、地瓜、玉米就是当时传入的中国。牛羊兔鱼经常被烤着吃,但是没有辣椒胡椒等调味品,不知道做出来的肉到底是什么样子,单是想想就知道肯定没有味道,所以我们能有今天的生活一切都要得益于老祖宗给我们的带来的一切。





刺猬的vlog



在古代物资匮乏的年代,普通人都讲究的是“民以食为天”,为了能填饱肚子研究出各种各样可以填饱肚子的吃食,入口的食物遍布每个角落,所以在古代普通人生活的很苦。


有句俗语叫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说的是人们生存的环境不同,南北地理气候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导致了大家的思想观念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对饮食文化的喜好也不相同。


在古代人们受交通限制,地理气候影响,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所有的吃食是根据环境气候而选择吃什么的蔬菜和粮食(就像北方吃面,南方吃大米类似),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反季节新鲜蔬菜。





况且古代人所有的吃食都需要自己耕种,自己手工磨制制作,需要体力强健的劳动力来完成,但大部分劳动力的时间都要在田间地头耕耘劳动,妇女则在家里缝补纺织,没有精力做精细的食物,这也导致了古代很多吃食都比较粗糙。所以在古代人们的粮食纯粹是为了充饥,为了能够使身体得到营养而生存下去。




微风之语


不知道题主所说的古代到底是什么时期,毕竟不同时期发展程度不同,饮食情况自然也不一样。即使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饮食情况也有很大差距。说起来太过复杂,笔者也只能就所熟悉的几个方面大致讲一下。

一般来说饮食情况受制于农业水平,自然物产,食物种类和烹饪技术。

第一是农业水平,为便于讨论,这里暂且不谈苛政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只讨论正常情况。只考虑农业生产力问题,生产力高,产量多,就能吃的饱一些,花样也能多点;产量低,果腹都很勉强,自然就谈不上好。以号称经济发达的宋代为例,一般一亩地产量在1石左右(约59公斤),但因为宋代冗兵冗官问题严重,税收较高。普通百姓只吃主食一天也只能吃两顿饭,菜蔬以平常腌制的咸菜为主。之前农业水平较低的时候,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是自然物产,中国虽早已进入农耕经济的时代,但采集和渔猎也一直是重要的辅助。北方以平原为主,气候相对较冷。南方以山地为主,多湖泊水泽,气候较热,物产也丰富得多。所以南方依靠渔猎、采集就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种类也比北方要丰富得多。各种鱼类、海产南方人也吃的比较多。

第三是食物种类,时间越往后人们的食物种类越丰富,很多调味品进入中国较晚,也限制了食物口味的丰富。如西瓜是南宋才传入中国,胡萝卜是元代传入中国,辣椒、玉米、红薯、土豆等是明代传入中国。一方面,一些高产作物的传入使食物供应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种类。

第四是烹饪技术,中国才有了食用油的炼制技术,而且还不十分成熟。没有油所有炒制、油炸等相关的烹饪技术也就没有。所以宋及以前主要的烹饪技术就是蒸、煮、烤三种。

以唐代来说,当时的主食仍是以米面为主。米饭的做法有把各种荤素菜拌或盖在饭上的烩饭,类似于八宝饭的毕罗,各种粥等。但普通百姓能吃起的也就是白粥和白饭加水煮咸菜。面食种类较多,有馒头烤制的炉饼汤饼(面条)、馄饨等。


孔夫剑


古代伙食,既是伙食,民以食为天,人人离不得食,家家离不开饮。平民百姓、军队行伍、大富之家、帝王将相同样需要食饭。

一、家常便饭

古代时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平民百姓靠的是老天爷,今年收成怎么样,就以什么为主食。野兽吃的、糙米吃的、红薯吃的,当然如果天随人愿,年景很好,精米细米也吃的。萝卜白菜也吃的,随天就食。普通老百姓能够吃得饱,有衣穿,已经算得上是盛世了。

二、行伍伙食

古代打仗,随行的厨子,战时悠闲时,充当厨子给士兵做饭。战斗一紧张起来,就得扔掉菜刀,拿起武器上前线火拼,也能勉强算个临时战力吧。古时候打仗,随军厨子就是埋锅造饭。军队到哪里安营扎寨,炉灶就建到哪里。做饭手法也不像现在,最简单莫过于一锅炖。铁锅一支,食材一放,安心等着开饭吧。古时候,最常吃的也就小米和面,大米很少,可想作战条件多么艰苦。古时候打仗,士兵能够吃饱就已经很好了。大多士兵当兵也是为了糊口,填饱肚子,谁会真的想要打仗。

三、大富之家

富人家锦衣玉食,他们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他们可以一边喝茶吃饭,一边聊这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有鱼有肉有虾。不仅如此,旁边还有侍女伺候着。

四、帝王将相

  清朝是距离现在最近的封建王朝。我们可以从饮食记录中看到乾隆皇帝的菜谱,满桌子看过去十几道菜,排场是有了,可真的仔细看看这些菜的内容你就会发现,这些菜的主要原料不是鸡就是鸭,看上去就让人觉得满身的油腻,一桌的荤菜呀,就没有点青菜,根本就不讲究饮食的搭配,更别提什么健康做菜方法了。

更可悲的是,这十几道菜通常都是经过了一道道的程序才端上皇帝的餐桌的。经过这样一番折腾的菜,哪里还有什么色香味俱全,完全就像残羹冷炙似的,让人完全没有一点的胃口。

我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皇上也是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吃的,但是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出皇帝一天到晚吃的也不怎么样呀。现在愿意的话,我们可以自己动手炒几个菜,不愿意的话就可下个馆子,想吃什么应有尽有,可不是比皇帝吃的还好。


可爱的小豫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尤其对于上班族来说,为了不放过一分一秒的睡眠时间,早餐通常都是随便买点吃的在路上边走边吃,中午饭更是能点外卖则点外卖,虽然知道这样子很不健康,但在现今这个社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从前那个车马很远书信很慢的年代,人们对于吃这件事情是非常看重的。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一句俗语叫做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的美食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接下来就让小编和大家一起看看中国饮食从古至今的演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