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纪吴瑞


这两句语出《诗经》首篇《关睢》。孔子整理编辑《诗经》,之所以把《关睢》列为首篇,真可谓煞费苦心。孔子曾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这样评价《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这两句诗不能停留在文学或美学层面上理解,这样就太辜负孔圣人的苦心了!而应该上升到儒家哲学层面上理解。孔子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来评价《关睢》,是要用文学的形式来阐明儒家"中庸"思想。

《中庸》第一章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回到《关睢》来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就是孔子说的"哀而不伤"。"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就是孔子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乐而不淫"都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因此,"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就是"乐而不淫",一言以蔽之,和也。





云润春天


一、了解诗句的意思

《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意思是:奏起琴瑟来亲近她,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这里“友”“乐”作动词用,既“以……为友”“使……快乐”。

二、了解琴瑟、钟鼓

琴瑟、钟鼓都是乐器,也都可以指代音乐。

1、琴瑟

相传,琴瑟是伏羲发明的。琴与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

琴和瑟的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

琴用于在贵宾面前弹拨,主人和客人都在认真听,算是用于比较正式的音乐场合。

瑟用于背景音乐的弹奏,瑟一般都被置于屏风后面,客人围着桌案坐,在音乐声中边闲谈、边吃喝。这是社交性场合。

当然,琴与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台后;琴离客人近;瑟离客人远;琴师可以是主人,或是漂亮的姑娘;瑟师因为背景版,则可以是老年男子。

2、钟鼓

《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

钟鼓是传说中衔烛之龙之子,除衔烛之龙之外最强的战龙。根据文字记载,黄帝与炎帝交战时,曾击钟鼓以助士气。但真正用之广泛,却在制礼作乐的年代。

钟鼓指的是富贵人家的音乐,又代表了富贵之意。

三、了解《关雎》

关睢

[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是《诗经》的第一篇。

这首诗歌的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描绘了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里写出了男子对爱慕的女子求而不得的忧心,甚至睡不着觉。

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为了讨女孩欢心,男子拔起了船左右的荇菜,献给爱慕的女孩,而且还奏起了音乐亲近女孩。

古人追求姑娘也是很浪漫的。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牧影


意思是:奏起琴瑟来亲近她;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出自】:《关雎》选自《诗经·国风·周南》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品介绍】:

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作品赏析】:

《关雎》作为一首情诗,以水域为依托而展开。《诗经》中的男女相会求偶往往在水边进行,《关雎》首开其端,景物的选取带有典型性。这首诗采用“兴”的表现手法,先是以物起兴,然后又以事起兴。以物以事起兴,是以鱼鹰的鸣叫,引出作者对淑女的追求。鱼鹰捕鱼与男性求偶,作为同类事象而相继出现。用水鸟的捕鱼来暗示两性的结合。《关雌》的男主人公自称“君子”,诗当出自一位贵族青年之手,且诗风清新高雅,带有明显的周代礼乐文明的属性。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联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 尹吉甫采集、 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

【诗经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 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南陔、 白华、华黍、由康、崇伍、 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一棵扎了根的杨树


要理解《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就必须回到原诗里去。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为中国先秦时代民歌。是《诗经》的首篇,又为十五国风第一篇。原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照着逐句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教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当然用现在的话概括就是:温柔贤惠、文静优雅的美女,是多少男人梦寐以求的好配偶呀。得不到她的芳心,白天坐立不安,夜里辗转难眠。怎么获取她的芳心呢?搞点共同的兴趣爱好,如钢琴、吉他、笛子、架子鼓等等,先去接近她,靠近,然后慢慢的熟悉,获取好感,表白,在一起,带回家,做自己的老婆!
其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在教男孩子用什么手段、怎么追女孩子的。手段:拿出看家本领,比如弹琴击鼓,先让女孩子好奇,找机会先有熟悉起来。注意,这首诗的画境是,一个男孩子在河边看到一个美女,然后就想把她娶回家。男孩子,求之不得,实在忍不住后,是这样追的:先通过本领吸引,再寻找女孩子的乐趣在哪,迎合她让她高兴,然后就慢慢熟悉了,再然后就按部就班吧,你懂的......最后娶回家当老婆。
放现在就是这样的场景:男孩子看到一美女,特别想追了当女朋友,怎么办呢?各方打听女孩子的情况。拿出看家本领,比如弹吉他。在女孩子时常经过的路边弹,在女孩子宿舍楼下草坪弹,只要女孩子经常出现的地方就去秀一秀。慢慢的,可能哪一天,美女就好奇的围过来,可能就会好奇地问:“帅哥弹的好棒,你学了多久了,为什么经常见你弹吉他呢?”等等,这就有话题,就开始了,再慢慢地熟悉。熟悉后,知道美女喜欢听吉他弹唱之类的,就经常约一约,给她弹,让她高兴。这一步一步的关系就近了,然后约会、表白、在一起、娶回家。想象力有点.......😂😂

《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想要讲的套路大概就是这样吧。


文萤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琴有五弦或七弦,瑟有二十五弦,所以琴瑟喻意夫妇和谐。“友”,这里用动词,指亲近、友爱。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钟鼓”,敲击种鼓,泛指音乐。钟、鼓是古代的礼乐器。“乐”动词,取悦、打动的意思。

两句诗句的意思是,诗中的君子日思夜想,辗转反侧,想以琴瑟、钟鼓来取悦和亲近思暮的淑女。


用户言午泽群


八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二首》之《关雎》

原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伴侣。

参差不齐的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参差不齐的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合文章内容,意思是:弹琴鼓瑟向姑娘表爱慕。用钟鼓之声换来她的笑颜。


王志毅


意思是:奏起琴瑟来亲近她;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出自】:《关雎》选自《诗经·国风·周南》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对于诗经《关雎》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相信很多读者心中都会有个疑问,为何君子在河边见到心仪的淑女,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为何能在野外河边,能琴、瑟、钟、鼓乐器齐用,来取悦心仪的女子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关雎》的创作背景,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和故事经过,才能充分理解《关雎》诗词的丰富内涵。

根据网上搜集的论证,《关雎》产生于公元前721年夏天,为春秋莒国国君莒子,千里驾车追寻新婚妻子向姜,来到春秋向国向城南的河边,见到久别重逢、新婚三月的向姜,有感而作的叙事抒情诗。《左传》“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传】二年春,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正是对此事的记载。

莒国国君莒子从千里之外的山东莒县,远道驾车而来安徽怀远境内的向国,又是初次来到新婚妻子家乡,所乘车驾将自己喜好的琴瑟钟鼓随身而带,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当其驾车来到河边见到“寤寐求之”的新婚妻子,从车驾上取下琴瑟、鼓钟,为妻子弹奏一曲音乐,吟唱诗词歌赋,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君子能在河边、野外,琴、瑟、钟、鼓演奏的原因了。

淑女向姜公主新婚三月,独自从千里之外的莒国返回向国向城,在莒国理当是和莒子发生了某种夫妻矛盾,而负气返回家乡。国君父母对她的独自负气返回,当是对女儿责备、担忧多于欣喜。一路的风餐露宿之苦,无人诉说,还要承受父母的责备,淑女向姜心情郁闷,只能来到向城南的开满荇菜花的河边散心、解闷。

公主向姜对夫君莒子的突然追寻而来,对夫君莒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态度,心中也是很忐忑,自然不会表现出喜悦、惊喜之色。莒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消妻子的顾虑,表现出自己对新婚妻子离家出走的谅解与理解。取出琴瑟来弹奏一曲,表达对淑女向姜的友好与谅解,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在这风景优美的河边,欣赏沁人心脾的琴瑟音乐,对舒缓淑女向姜的情绪,当为最佳方法。

在舒缓了淑女向姜的情绪,表达了对向姜返回家乡的理解与谅解、友好后,以钟鼓的欢快音乐,欢庆夫妻的千里重聚、久别重逢,当是人生一大快事,一切烦恼忧愁尽可忘记,夫妻高高兴兴地团圆,才是此刻的主题。


云采薇


对于诗经《关睢》中的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相信读者都会有疑问,为何君孑在河边见到心仪女子,要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来取悦心仪女孑呢?原来是谅莒国国君莒子驾东去迎接妻子向姜,在一河边两人相遇了,久别重逢,有感而发,作了《关雎》这首诗歌。再从车上取出琴瑟钟鼓,为爱妻演奏了这首新诗。这就是为什么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的你原因。


致力诗酒文化传播


对于诗经《关雎》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相信很多读者心中都会有个疑问,为何君子在河边见到心仪的淑女,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为何能在野外河边,能琴、瑟、钟、鼓乐器齐用,来取悦心仪的女子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关雎》的创作背景,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和故事经过,才能充分理解《关雎》诗词的丰富内涵。

根据笔者的论证,《关雎》产生于公元前721年夏天,为春秋莒国国君莒子,千里驾车追寻新婚妻子向姜,来到春秋向国向城南的河边,见到久别重逢、新婚三月的向姜,有感而作的叙事抒情诗。《左传》“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传】二年春,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正是对此事的记载。

莒国国君莒子从千里之外的山东莒县,远道驾车而来安徽怀远境内的向国,又是初次来到新婚妻子家乡,所乘车驾将自己喜好的琴瑟钟鼓随身而带,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当其驾车来到河边见到“寤寐求之”的新婚妻子,从车驾上取下琴瑟、鼓钟,为妻子弹奏一曲音乐,吟唱诗词歌赋,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君子能在河边、野外,琴、瑟、钟、鼓演奏的原因了。

淑女向姜公主新婚三月,独自从千里之外的莒国返回向国向城,在莒国理当是和莒子发生了某种夫妻矛盾,而负气返回家乡。国君父母对她的独自负气返回,当是对女儿责备、担忧多于欣喜。一路的风餐露宿之苦,无人诉说,还要承受父母的责备,淑女向姜心情郁闷,只能来到向城南的开满荇菜花的河边散心、解闷。

公主向姜对夫君莒子的突然追寻而来,对夫君莒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态度,心中也是很忐忑,自然不会表现出喜悦、惊喜之色。莒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消妻子的顾虑,表现出自己对新婚妻子离家出走的谅解与理解。取出琴瑟来弹奏一曲,表达对淑女向姜的友好与谅解,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在这风景优美的河边,欣赏沁人心脾的琴瑟音乐,对舒缓淑女向姜的情绪,当为最佳方法。

在舒缓了淑女向姜的情绪,表达了对向姜返回家乡的理解与谅解、友好后,以钟鼓的欢快音乐,欢庆夫妻的千里重聚、久别重逢,当是人生一大快事,一切烦恼忧愁尽可忘记,夫妻高高兴兴地团圆,才是此刻的主题。这就是为什么《关雎》以“钟鼓乐之”结束整个诗篇的原因。


今古杂坛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关雎》的创作背景,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和故事经过,才能充分理解《关雎》诗词的丰富内涵。

根据笔者的论证,《关雎》产生于公元前721年夏天,为春秋莒国国君莒子,千里驾车追寻新婚妻子向姜,来到春秋向国向城南的河边,见到久别重逢、新婚三月的向姜,有感而作的叙事抒情诗。《左传》“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传】二年春,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正是对此事的记载。

莒国国君莒子从千里之外的山东莒县,远道驾车而来安徽怀远境内的向国,又是初次来到新婚妻子家乡,所乘车驾将自己喜好的琴瑟钟鼓随身而带,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当其驾车来到河边见到“寤寐求之”的新婚妻子,从车驾上取下琴瑟、鼓钟,为妻子弹奏一曲音乐,吟唱诗词歌赋,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君子能在河边、野外,琴、瑟、钟、鼓演奏的原因了。

淑女向姜公主新婚三月,独自从千里之外的莒国返回向国向城,在莒国理当是和莒子发生了某种夫妻矛盾,而负气返回家乡。国君父母对她的独自负气返回,当是对女儿责备、担忧多于欣喜。一路的风餐露宿之苦,无人诉说,还要承受父母的责备,淑女向姜心情郁闷,只能来到向城南的开满荇菜花的河边散心、解闷。

公主向姜对夫君莒子的突然追寻而来,对夫君莒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态度,心中也是很忐忑,自然不会表现出喜悦、惊喜之色。莒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消妻子的顾虑,表现出自己对新婚妻子离家出走的谅解与理解。取出琴瑟来弹奏一曲,表达对淑女向姜的友好与谅解,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在这风景优美的河边,欣赏沁人心脾的琴瑟音乐,对舒缓淑女向姜的情绪,当为最佳方法。

在舒缓了淑女向姜的情绪,表达了对向姜返回家乡的理解与谅解、友好后,以钟鼓的欢快音乐,欢庆夫妻的千里重聚、久别重逢,当是人生一大快事,一切烦恼忧愁尽可忘记,夫妻高高兴兴地团圆,才是此刻的主题。这就是为什么《关雎》以“钟鼓乐之”结束整个诗篇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