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哪里体现出徳?

Asd雪婷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为中国先秦时代民歌,后世引为男子求爱诗,其中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人知。

结合历史时代具体情况来看,这并不是一首爱情诗,原因在于其中提到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面上看是各种求爱的手段,实际上是今人忽略了琴瑟与钟鼓在先秦时期的用途,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祭祀专用的雅乐,不像现今社会小伙子拿把吉他随意弹奏个小情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古人读《关雎》,认为这是后妃之德,对于《诗经》的解读最可靠的注本当属齐鲁韩三家《诗》和《毛诗》,这些注本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弟子一代代传下去,到了汉代书写成书,里边的解释自然最具权威性。

《毛诗》里关于《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足以说明是后妃贤德为君王挑选贤女所作。

其中提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不齐的荇菜,顺着水流在两边采摘,那贤德美好的淑女,日夜想要寻得,寻之不得,日夜牵挂,辗转反侧而不得眠。郑玄在《毛诗传笺》解释道:“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乎?”

所以实际上指的是后妃担忧求不到贤女与之一起采摘挑选荇菜,辗转难眠,因“钟鼓琴瑟”之物,应是为了祭祀先祖,而不是男子对女子的求而不得。当然了,流传至今,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衍生成为男子求爱诗,算是古为今用,仍然不能掩盖其最初体现的后妃之德。

延伸:何为毛诗?

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是由孔子及弟子代代相传成书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晴空莽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里面,为什么要举关雎这种鸟类?这都有很深的含义。因为关雎这种鸟类找了一个伴侣之后,终生不换,非常守节,这个男女当中都有道义,有恩义。为什么要用关雎来叙述夫妇之间的道义?告诉你连鸟都知道要忠于它的伴侣,那我们当人更应该忠于我们的伴侣。「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荇菜」是一种植物,是专门在祭祀祖宗的时候要采来祭祀。诸位朋友,荇菜都是谁去采?都是媳妇去采,媳妇采来祭祀祖宗,这个意义非常深远,足见娶媳妇要娶有贤德的女子。


LHC否极泰来


前言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儒家经典,《诗经》的精华部分是十五国风,而《关雎》就是第一篇,可见在古人心中,它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关雎》主要体现出的“德”有以下几点:

1.中和之德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首诗,君子虽然因为想念淑女而辗转反侧很久,但是始终保持着理智,寤寐思服,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礼”的范围之内。

孔子认为君子与淑女的爱情,发乎情,止乎礼,感情有节制,是中和思想的表现,也是天地的道德准则。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五伦纲常之德

在中国社会,讲究五伦纲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礼记》中说:“夫婚姻者,万世之始也”。

也就是古人认为夫妻是很重的,因为小家是国家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稳定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而一个家庭最基础的关系是婚姻关系。《关雎》中的求偶现象便是婚姻关系的开始。

朱熹《语类·中庸》说:“夫妇者,人伦中之至亲且密者。”清代理学家戴震《法象论》也说:“人之伦类肇自男女夫妇。”

足以看出古人对夫妻纲常十分重视,而《关雎》是一首爱情诗,爱情是夫妻关系的开始。文中淑女和君子之间琴瑟和鸣的谐和关系,是古代夫妻关系的标准。这也是为什么要把《关雎》作为首篇的原因之一。

3.后妃之德

《毛诗序》中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后人认为,这首诗更多的是替自家夫君寻找德行淑良的贤女,而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

《郑笺》中说:“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己职也。”,
《女儿经》:“夫无后,劝纳妾。”
孔颖达《毛诗正义》:“《关雎》之篇,说后妃心之所乐,乐得比贤善之女,以配己之君子

我们且不说这种说法对不对,在古代,妻子为丈夫寻找贤淑的侍妾,辅佐丈夫,那是值得肯定的事情,能够体现妻子的明理大度。

朱熹认为,则认为君子和淑女是指周文王和太姒,他们结婚之后,因为太姒幽娴贞静的品德,所以写了这首诗。

后记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写的是一个君子对淑女的求爱过程,集中反映君子求偶时的心里活动、神情和动作举止,君子的行为符合儒家“礼”的规范,所以在《论语》中孔子评价它具有中和之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关雎》的恋爱过程和求偶过程中,总结出五伦中的夫妻纲常,后来又认为这篇诗是妻子为丈夫求娶贤女的主母风姿,是后代女子学习的典范。

我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的典范,它表现出了男子恋爱过程中忐忑不安、思之如狂的心理状态。,写出了广大青年男女的情感,这是我们喜欢它的原因。至于哪里体现出“德”,古人的说法不一,在当今时代,也没有必要细究。

一家之言,请多多批评指正!


书文小品


要了解《关雎》中所包含的“德”的内容,可以先从《诗经》的作用说起。

先秦儒家把《诗经》看作是教化的工具。《论语》载孔子庭训,训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诗》乎?”对弟子也提出同样的要求: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在孔子看来,学习《诗经》的作用可谓大矣: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可以知晓人事得失,可以融入社会、立足于世,懂得与人合作的道理,也可以表达对不满,掌握如何批评上级的方法,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则可以用来事奉君王。

传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著的《毛诗序》就提出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诗歌的作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发乎情”,这是“民之性也”。诗歌就是抒发感情的,当一个人心有所感,情感勃发之际,必然要有所宣泄,这是人的天性所决定的,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但情感的宣泄不是滥情,不是毫无节制的,要“止乎礼”,就是要受“礼仪”的规范,受社会规范的约束,这才能体现“先王之泽也”。

至于《诗经》如何完成“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这要从“风”说起。

风者,讽也。《毛诗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就是《诗经》的现实意义所在,对下可以教化百姓,对上可以批评统治者,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可以怨”。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作为《诗经·国风》开宗明义第一篇,《关雎》是合乎教化标准的。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就评说《关雎》说:“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诗歌,亦教训也。”

孔子说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哀”,是“发乎情”;而“不淫”、“不伤”,是“止乎礼”。

用现代人的眼光观之,《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描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在河边遇见劳动中的年轻女子,心生爱慕,之后日夜思念,展开追求,最后结婚,夫妻恩爱的过程。这些细节描写构成了全诗的主要内容,但最值得关注的是诗中的几个比喻。

诗的起句,以“关关雎鸠”起兴。按理说,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其作用纯粹只是引出下文。但这句话除了起兴的作用,还暗含的“比”的因素。

朱熹的《诗集传》说:“雎鸠,水鸟也。状类凫鹥,今江淮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朱熹之注,要旨在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和“偶常并游而不相狎”这两句。也就是说,这种鸟是有固定的配偶,而且非常专一;它们生活在一起,且相敬如宾,绝不会有不合礼仪的过于轻浮的举动。

诗中正是以雌雄雎鸠,暗比下文的“淑女”和“君子”。

诗中言“淑女”而以“窈窕”冠之,窈窕,言其幽闲贞静,正是孔子所说的“思无邪”的意思。这里没有后世艳俗诗文中“眉如柳叶、眼似秋波、口含朱丹、腮凝白雪”之类的容貌描写,描写的只是她美好的气质。君子,则是指有道德修养的人。《诗经》中的男子,大多称“子”,而像描述始乱终弃的男子则称之为“氓”,只有强调其德行高洁的人,才会称“君子”。这里同样没有描写翩翩少年如何风姿绰约、如何玉树临风。因此,诗以雎鸠的雌雄相感,引出的“君子”好逑“淑女”,可谓妙合无间,丝丝入扣。

另外两个比喻是琴瑟和钟,诗中以琴瑟和鸣、钟鼓相应来比喻夫妻恩爱、生活和睦。

仅就这几个比喻所蕴含的象外之意,我们就可以说《关雎》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

一是男女双方是正人君子和窈窕淑女。双方看重的都是对方的德行修养,而非对方的美貌或帅气,更不是脂粉掩饰下的妖冶和伪娘、小鲜肉只会翘兰花指的做作。

二是男子追求女子是以结婚为目的的。有句名言说一切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以此观之,君子虽“好逑”,但绝非耍流氓,而是正当的、合乎礼仪的恋爱行为。

三是婚后生活的和谐。结婚之后,夫妻生活是“琴瑟友之”,是“钟鼓乐之”,夫妻相敬如宾、和睦恩爱。没有娶到手就不珍惜的现象,更没有始乱终。

因此,《毛诗序》才会说《关雎》是“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从恋爱之初选择对象的标准,到婚后夫妻生活的相敬如宾,都可以是天下人学习的楷模。


历史的犄角旮旯


杂文论坛:“《关睢》哪里体现出德?”四海家园,七彩人间。古往今来的“男欢女爱”九曲衷肠与万种风情,形象生动地装点出一幅魂牵梦绕、百味人生的醉美憧憬之理想图画。诚然,具有古风神韵的《关睢》情歌,实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版稀世珍品。创作者以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诗歌曲赋为主题引线,通过层层深入之渐行渐近,辗转反侧,日夜相思的真诚追逐与倾心爱慕。恰到好处的表达了古代好儿郎那种贤达圣明之君子风度。与此同时,也揭示了深闺淑女这般知书达礼,仅以瑶琴示友,暗送秋波。却不曾跨越雷池半步。此时此刻的“男欢女爱”,既表现得淋漓尽致之高尚情操,又珍藏着心心相印的青春醉美境界。情景交融,触类贯通。此等古风神韵所采摘出来的时代爱情之花,风光靓丽,异彩纷呈。与之现代才郎、秀女追求时尚新潮的龙吟凤戏比较起来,古典风情的“男欢女爱”,更加回味无穷,引人入胜。这里所言的就是人类爱情真谛的生命线与诱惑力!!既有天长地久、永恒不变的人类社会发展基础,又有干秋建树、万古流芳人文理念之独领风骚的特色素质及修身养性。


江湖浪子风情豪客


我是百粤天话史,我来回答。

《诗经》我们都知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虽然上面有三百多首诗,我们也不可能一一去拜读,可是对于第一首《国风 周南 关雎》中的头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是朗朗上口,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更是多少男子追求的标准。这首诗描写的是男女美好爱情故事,这样美好的事情,会是写哪个人的呢?我们不更要问。

诗中没有写明是写谁,不过据汉朝的《诗经》研究权威毛亨、毛苌二人在给《诗经》做了一个序言,叫《毛诗序》就说到这首诗是写关于周武王的父母的爱情故事。两位毛老师对《诗经》的解释,历代都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他们的说法还是有很强的说服力的。后来给《诗经》作注解的孔颖达和朱熹对此都举手赞同,他们两个也同样是权威。

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是写周武王父母的爱情故事的背景,我们才好去体会到这道诗要表达的意思。

周武王之父是周文王,其母亲叫太姒,周文王有仁贤之德,太姒贤惠。一个治外,一个治内。

然后我们可回到这首诗的第一句,“关关雎鸠”的雎鸠,其头顶的冠羽,让雎鸠看起来颇具王者的气度与风范,突出其高贵的气质,而且雎鸠与鸳鸯一样都是成双成对,感情真挚。

用雎鸠来写周文王与太姒的爱情故事,有了这些前提后,我们就会处处都能体现出仁德、贤德、淑德、惠德。

注:我们现在称呼老婆有时也叫“太太”,这个太太就与太姒有关系。

周文王的祖母叫太姜,母亲叫太任,加上太姒合称三太,她们都是非常贤德的女性,后世就尊称已婚女性为太太,代表他们的贤德直追上面三太。




百粤天话史


《关睢》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以下特点:第一,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第二,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第三,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海学390



田野252932016


字里行间体现着一个德,比如左右流之,寤寐求之,求之不得便怎么怎么等的描写。德是什么?说穿了就是主观人性与身外礼仪规范发生冲突带来的心理纠结,想这样又怕怎么怎么被误解,想那样又怕怎么怎么被耻诟,从文学角度看是一种纯东方式的含蓄美,但仔细分析是可悲的,起码人性不能自由释放。不说美德单说德,德这个字实际上是个中性词,加上美就美,加上丑就丑,发明德这个字的古人若追问他的居心一定暗藏着坏,就爱看人在这个不妥那个不当的徘徊犹豫中痛苦难受的劲头儿,好像别人情感与理智一纠结一难受他就可以玩味其中了。说归说,论归论,我仍然觉得《关睢》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优秀不朽名篇,给读者联想的空间很大,真实可信的程度也很高。


蛩呜斋主


中国第一情诗——关雎

《关雎》是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尽管历代有各种观点来论证其所表达的各种深意,但没有人否认的是,这首先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关 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短小的诗篇,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有待商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