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号称白刃战天下第一,为何和苏联红军拼刺刀却怂了?

_玖玖喵咪


前苏联不是要和你拼刺刀,前苏联是和你拼近身枪战!他用钢铁教育你怎样打一场近身肉搏战。

其实呢,早期明治维新结束之后的日本军队更加崇尚的是精确射击而不是白刃战,所以呢,日本人早期的军队对于白刃战或者拼刺刀并不重视,这也导致了日本人早期的军队,他的拼刺刀的能力是很弱的。

而为什么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人这么重视平时刀的能力了,其实也是来源于前苏联或者是在这之前的沙皇俄国日俄旅顺战役期间,日本人针对沙皇俄国掌握的旅顺港发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的前线指挥官乃木希典,集结了大军,打算以肉搏战的形式拿下旅顺港的203高地,结果却出现了意外的情况,也就是日本人的军队面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射击的时候根本就突不上去,就算能突上去了充到战壕里面,结果就遇到了乌拉充分的毛熊吧,所以不重视白刃战,不重视刺刀战的日本士兵一下子就悲剧了。

吃一堑长一智的日本人选择发展白刃战,选择拼死也要苦练刺刀的武功,结果他们又赶不上时代了!

日本人拼刺刀的功夫是跟之前的沙皇俄国作战的时候被逼无奈才开发出来的一个技能点,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是几十年过去之后,人家毛熊自己就有开发了其他的技能点,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毛熊它们自身的冲锋枪的比例。

冲锋枪是干什么的?冲锋枪的威力实际上很小,他使用的更多的都是手枪弹,也属于那种小微脸子弹,而且口径比较大,这也就导致了冲锋枪在近身肉搏战或者在战壕里面设计的话,一旦命中第一个目标就很少形成穿透杀伤,更多的是进入目标之后子弹发生翻滚,然后透体而出的时候,子弹已经不携带任何动能,不会造成二次杀伤,所以冲锋枪一般来讲近身肉搏战的时候能够发挥出不小的作用,再加上沙皇俄国的军队在这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了手枪的问题,因此每个前苏联的指挥官都会配发手枪,手枪的代入也使得前苏联在近身肉搏战的之后也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

总体来讲,一旦日本人跟前苏联发生近身肉搏战,其画面是相当之美,怎么讲的前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日本是冰箱割麦子一样,扫死在自己的面前,而日本人对此却无可奈何,因为自己的枪威力太大,一旦射击容易形成二次杀伤,而且在火力上也没有办法跟前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相媲美。

并且,在和日军的作战里面,前苏联懂得发挥自己的优势什么意思?(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前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特别高,可以排当时的世界第二,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人跟前苏联比工业生产总值,这简直就是找死工业生产总值的最佳体,现在哪里生产武器的数量?生产坦克的数量简单来讲诺门坎战役里面日本人的坦克和前苏联坦克实际上性能差距不大,两者之间没有像战争末期那样t34坦克或者是斯大林,重型坦克等等一系列坦克对日本人的坦克形成碾压的这种情况,这个在战争之初没有出现,相反,二者之间坦克前苏联的坦克可能更加侧重于激动,而日本人的坦克更加侧重于防护,不要觉得好笑,这是真的。

但是在诺门坎战役期间,就算日本人能够做到一比一的坦克交换比,可面对前苏联源源不断的坦克投入以及士兵资源投入,你根本就没有办法跟它作战,你的士兵在面对坦克的时候,即便再怎么勇猛,即便再怎么高喊着万岁,那那你还是血肉之躯,人家坦克一撵过来你就成肉泥啦。

所以说日本人崇尚的晋升白刃战,在面对前苏联的时候两次被刷新了三观,两次被别人先进的近身作战理念给吊打,我们印象里面日本人近身作战很厉害,可事实上他们的师傅他们的祖宗,它们的天敌是谁?就是北方的毛熊,这北方的毛熊在近身作战理念上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他们这一套渐渐永远领先于时代。


漩涡鸣人yy


二战日军不是不敢和苏联红军拼刺刀,而是苏联人根本不给日军拼刺刀的机会。

在二战时期苏联人的身材比日本人要高大的多,加上苏联人一向别人叫做战斗民族,所以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苏军和日军拼刺刀时会占据优势。但是实际上在苏军和日军的几次交战中,日军在白刃战中都占据有优势。比如1938年的张鼓峰之战,苏军被刺刀杀死杀伤了110人,而日军则只有4人,双方战绩相差悬殊。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国的陆军火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对于步兵来说,白刃战已经退居次要的地位,各国对于刺刀战术的重视有所下降。加之二战前坦克装甲车辆的出现,步兵的交战距离也开始缩短,所以各国都普遍缩短了步枪枪管的长度,以方便携带。

但是日本由于国内资源匮乏,同时陆军军国主义思想严重,强调武士刀精神,因此非常重视白刃战,在日本传统枪术的基础加以改进,创立了一套刺刀术,要求士兵强化训练。此外日本的三八式步枪依然是保留了一战时期的长枪管,加上刺刀其长度达到166.3厘米,是二战里最长的步枪,这对于白刃战也是非常有利的。日军甚至在96式轻机枪和百式冲锋枪上都加装了刺刀,以便必要时进行白刃战,可见他们对刺刀战术的痴迷程度。

装备刺刀的日本百式冲锋枪

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比较落后,火力薄弱,依靠火力无法阻挡日军的攻击,所以日军的刺刀战术威胁很大。很多老兵回忆,实战中在拼刺刀时,经常两三个人都没法和提个日本兵抗衡,可见日军的刺刀术确实很厉害。

但是面对苏军时情况就不同了,苏军的大炮、机枪数量比日军还多的多,坦克装甲车辆就更不要说的。在战斗中,苏军强调火炮压制,然后以装甲部队突进。所以绝大部分日军根本无法靠近苏军,更不要说玩白刃战了。

所以日军在面对苏军时不用白刃战,不是因为怂,而是对方根本就不给他使用的机会。


不沉的经远


我是兴安杂谈,我来回答。

战争初期,小鬼子都经过严格的训练,拼刺刀是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小鬼子拼刺刀的技术是很好的。但为何和苏联拼刺刀却很少呢。

1、苏军武器装备先进,远程火力充足,近战火器配备也很强,拥有波波莎冲锋枪、转盘式轻机枪,近战如此强的火力,还拼什么刺刀啊,只要有子弹,突突突突就是了。即便你躲在屋内、洞穴等不便于射击的地方,也没事,苏军会使用火焰喷射器,一样烧死你,死的更惨。作战时,苏军战斗会先用炮火压制,最后是坦克突击,步兵跟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配合,都明显高于日军,因此一般轮不到拼刺刀环节,就胜负已分了。开始了吗?sorry,已经结束了。


2、战斗民族身体素质远高于小鬼子,小鬼子在二战时平均身高仅有1.55米,在苏军面前就像是一群小矮人,让他们面对人高马大的苏联士兵肉搏,实在是看着就疼。那时虽然中国士兵的平均身高比日本高一些,但身体条件不如日本,所以他们和中国人拼刺刀有体能优势。


兴安杂谈



白刃战,指的是不用火器对射,而是在近距离发生的格斗,其常见的样式有拼刺刀,使用匕首、大刀、工兵铲对砍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二战中,日本士兵拼刺刀的水平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在中国战场。比如国军曾在台儿庄战役中缴获一个日记本,上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这个日本士兵在面临多人围攻时,和其他鬼子结成三角阵,居然刺死了七名国军士兵,并且成功生还。

在中国战场上,三个日本兵背靠背站好,在双方均不使用火器的情况下,这三个人能和十几个中国军人拼刺刀拼的不分上下。

而日本兵之所以白刃战水平高,除了日本兵训练有素外,还和他们使用的武器有关,当时日军使用的三八式步枪,其枪身长1.276米,刺刀长0.525米,合计1.801米。

反观国军的中正式步枪,枪身长1.11米,算上刺刀的0.575米,合计才1.685米,比起日军的三八式,两者相差超过10㎝。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在实战中,这10㎝直接影响了白刃战的结果,10㎝,也就相当于我们的前胸到后背的距离。也就是说,当国军在白刃战中使用中正式步枪,刀尖还没有碰到对方,鬼子就已经刺中了国军士兵。

所以说,说日本兵拼刺刀水平世界一流,实际上也没什么毛病。可即便日军号称白刃战水平第一,遇到苏军,也只能遭到压制。这倒不是说日本人碰到苏联人就怂了,而是因为日本人引以为傲的白刃战,在遇到苏联士兵时,根本就没有机会拼刺刀。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主要是三八式步枪和九九式步枪,三八式和九九式由于枪身比较长,再配上日本的三零式军刺,非常适合矮小的日本士兵使用,加之日本崇尚武士道,历来就比较重视拼刺刀,所以日本拼刺刀的水平确实在各交战国中名列前茅。


苏联士兵的白刃战水平就不如日本了,但苏联人的武器好,这点是日本比不了的。当日军还在使用不具备连发功能的步枪时,苏军已经大量装备了波波沙冲锋枪,还有10发弹夹供弹的SVT-38和SVT-40半自动步枪。

除了自动、半自动武器外,苏联人还装备着数量众多的T-34坦克。面对这些,日本引以为傲的拼刺刀也就没什么用处。

毕竟,战场不是儿戏,稍有不慎就要和死神见面,苏联士兵明明可以用火力爆表的波波沙冲锋枪解决战斗,为啥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和日本士兵拼刺刀呢?总之,不是日本兵怂了,而是苏军没有给日军拼刺刀的机会。


金兔历史


红军给日本人上来的机会吗?苏军可不是当时的中国军队,一个连只有3挺轻机枪,而且当时苏军装备的DP轻机枪性能优秀,和捷克式不相上下,而且苏军这边的子弹可是敞开供应,同时还有炮兵火力更是远远强于日军。不过,苏军和日军还是发生了不少白刃战。
苏联的DP轻机枪性能优异,比歪把子强多了,到了后来又增加不少的冲锋枪,步兵的火力比只是用步枪增强不少,不过冲锋枪到了白刃战的时候就只剩下抡枪把子了。


苏联在二战时主力步枪是1891/30型莫辛纳干步枪,装上刺刀也有1.7-1.8米长。

莫辛纳干和三八大盖在类似的时代出现


,其实兼顾了步枪和长矛的作用。

在白刃战中,尤其是现代步兵使用刺刀的白刃战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白刃战的成败实际上和个人条件的关系非常大,都是要看临战发挥,很难用一个什么公式来套。

白刃战中有几个因素,一个是手里的家伙,二是个人的情况。首先看看手里的家伙,日军的38式都是说比较长,有利于拼刺,但是苏军手中的莫辛纳干1891式步枪可也不短,这货使用四棱折叠刺刀,刺刀打开以后全枪长1800毫米,也就是1.8米,这个比38式还长,苏联人到了1930年把1891式的枪管截断了100多毫米,但是就是这样刺刀打开以后仍然是长达将近1.7米,和38式差不多长。在设计莫辛纳干那会,俄国人还是认为子弹是蠢货,刺刀是英雄呢。

日军对于拼刺十分重视,而且配备了各种护具,这种护具后来
解放军也沿用了下来。

手里的家伙差不多,而苏联人吃亏的是在人身上,苏军进行白刃战的主要内容是用工兵铲和匕首进行近身格斗,这个在堑壕里边是合适的,就算是后来进一步缩短长度的卡宾枪在刺刀打开以后在堑壕里边仍然是太长,从这一点出发,苏军对拼刺并不是很重视,而日军是死抱着白刃突击是决胜的唯一方式不放松,所以对于拼刺异常的重视,在白刃战的套路或者训练上日军是占据优势的。

这个照片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是中国士兵普遍身体素质较差,在白刃战中,个人的身体素质非常重要。
日军士兵普遍身材短粗,比较强壮。

而白刃战中,个人的身体状况还是起了很大影响,日军和中国军队的白刃战中占优势,与其说是武器和训练问题,不如说是日军士兵的身体素质远远高于中国军人,当时中日士兵身体素质相比,日军比中国士兵矮10厘米左右,但是体重日军平均比中国士兵重10公斤左右,也就是日军是一个小铁墩,而中国士兵是豆芽菜,身体素质的差距巨大,而和俄国人相比日军的身体素质并不占优势,俄国人人高马大身大力不亏,就算技术差点,日本人和俄国人打起来仍然十分吃亏。当然俄国人也不占便宜,后来苏军出兵东北时,日军的肉弹就是玩命的往苏军的坦克上扑,苏军搭载的步兵和工兵也经常是要通过白刃战用匕首和冲锋枪的枪把子解决问题。


红色手电筒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不是不敢,而是没有机会。


日军的拼刺刀的技术远超苏联,但是在战争时期他们却没有任何机会和苏军进行刺刀上的比拼。苏联军队和日本军队在诺门坎和东北进行过大规模的战斗。面对已经开始奉行机械化战斗的苏军,还在奉行一战时期战术的日军很快就被击溃。

首先就是诺门坎的战斗中,苏联排出了以BT-7和BT-2坦克为主力的装甲部队,在这样的坦克部队的冲杀下,日军很快就败退了下去。


那么为什么日军始终坚持着拼刺刀的战术呢?原因很简单,日本作为一个小岛国,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日军步兵对速射武器非常排斥,其主要的作战的武器还是单发的步枪,而且步兵的战术只重视刺杀和精确射击。

其次就是苏军非常重视坦克的使用,在二战之前就开始研发了一系列的坦克。都是符合苏联军队的使用习惯的。而日军由于国内钢铁产业不发达,而且钢铁产量非常少。


所以日军并不重视坦克的使用,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不得不用卡车,在卡车车头上安装上炸药和汽油桶,用自杀的方式摧毁苏军坦克。

最后就是没有任何机会,苏军的主要武器是波波沙冲锋枪,这种武器在苏军的装备序列之中甚至可以达到人手一只的程度。


对于这种射速达到800发每分钟的冲锋枪,即使日军想要和苏军拼刺刀,还没有接近就被扫成了筛子。更何况苏军序列中,手枪的装备数量也非常多。


江水趣谈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里凡是积极主动寻求白刃战的一方都是火力装备处于劣势的一方。

以抗日战争为例,抗日战争期间不可否认中国军人在食物、训练以及火力装备乃至于白刃战工具上都全方位逊色于日军,但是抗战中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方相比日方都更积极寻求白刃战,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不是因为我们武林高手比较多,而是我们火力装备样样落后于日本,如果正规作战损失会更大,反而白刃战,即使我们是损失较大的一方,但是白刃战会给交战双方士兵带来强烈的精神冲击,即使在白刃战中获胜的一方也非常难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日方统计,日本军队可以在战损20%的情况下坚持作战,但如果是白刃战,战损超过5%,整个部队就必须撤下休整。

所以,日本之所以重视白刃战,真正原因是相比任何一支欧美国家军队,日军在火力以及装备上都处于劣势,所以当日军假想敌是英军、美军、苏军时,日军才会强调白刃战重要性。

相反,在抗日战场上由于日军在各个方面都占据优势,所以日本军部多次下文要求侵华日军尽量避免白刃战。

所以,日本在与苏联作战过程中强调白刃战,这说明日军在火力以及装备上落后于苏军。


(苏军刺刀教学)

其次,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军与苏军几次有限的白刃战经历来看,日军都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并不存在所谓的“和苏联红军拼刺刀怂了”的情况。

比如1938年日苏两军在我国张鼓峰地区爆发军事冲突,其他伤亡数据不谈,仅冷兵器杀伤(白刃战),苏军伤亡114人,日军4人,白刃战交换比为28:1。日军在白刃战中获得了绝对的胜利。

而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中,根据苏军自己的统计,相比日俄战争时期日军白刃战带给俄军伤亡为总伤亡的1.7%,诺门坎战役中苏联红军因白刃战而产生的伤亡占到了总伤亡的4%

最后,没有哪家军队在火力和装备占优势的情况下脑子进水和对手展开白刃战。

在太平洋战场上,一线美军虽然对美军装备部骂骂咧咧,唯独一件事得到了一线美军士兵的集体表扬,就是给太平洋战场的一线美军士兵普遍配备穿透力小的手枪。因为手枪可以有效遏制日军对美军展开白刃战。



兰台


其实并不怂,诺门罕战役中日本猪突毛子拼刺的情况多了去了。


毕竟你就这么想,当时苏军和日军轻步兵自动火力虽然差不多(那会波波沙还没装备,毛子班组的武器也是大栓+一挺机枪,和鬼子一样)。但毛子的炮、装甲车、飞机多啊,尤其是坦克和装甲车高出日本一个数量级!

在这种火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如果能进入白刃战拼杀范围,是不是能让他们的重火力优势发挥不出来?所以说,日本人巴不得能把毛子拖进白刃战拼刺,何况他们本来就着重拼刺训练,技术很好。再说个子矮在锐器械斗中不是个缺点。

而如何进行白刃战是个问题,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可以欺负我们自动武器、重武器匮乏,直接一波冲过来。而对付有大量重武器,还有车载、连排级机枪的毛子就没用了。要是无脑板载一波就是整整齐齐的陪他们的死鬼天皇。

所以~ 日本人在火力劣势面前,倒是想白刃。但得看时机,他们没蠢到在重火力面前无脑冲过去送人头。


疯狗的轻武


日本喜欢刺刀肉搏战,表面上是他们崇尚武道精神的体现,实际上也说明他们战术理论的落伍,当他们发现自身的问题后,他们自然就不会轻易再拼刺刀了。

1904年2月8日,日本袭击俄国的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正式爆发。俄国高层一开始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他们认为一个俄国士兵能打三个矮小的日本士兵,于是他们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巨大的损失。辽东半岛的金州战役中,日本士兵用刺刀狠狠地教训了傲慢的俄军士兵,这让俄军士兵不敢继续与日本士兵拼刺刀了。随后的旅顺战役中,俄军使用马克沁机枪来阻止日军的冲锋,但是日军不计伤亡地冲锋还是让俄军再次陷入刺刀肉搏战,最终俄军战败了。

日俄战争的胜利蒙蔽了日本军方的双眼,他们一直把刺刀肉搏当初步兵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的《步兵操典》中充斥着刺刀肉搏战的思想,殊不知这种战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已经开始被淘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陷入堑壕战,长步枪影响了士兵在堑壕中的行动灵活度,于是各国纷纷开始生产短步枪,再到后来英国坦克的出现更是宣告堑壕战成为过时的战术。

欧洲各国在改进战术理念的时候,日本也在寻求改进,他们向法国学习军事战术理论。法国人认为战争中马其诺防线那样的防御工事将决定战争的胜负,坦克是步兵的辅助战力,步兵依旧占军队的主要地位。日本人倒是勤学,他们把法国的军事战术理论全部学会了,他们不仅开始喜欢在占领区建造碉堡工事,还生产了适合刺刀肉搏战的三八式步枪。

德国把毛瑟步枪的长度从1.3米改为1.1米,英国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也是1.1米,中国的汉阳造从1.25米变为1米,而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尺寸上变化比较小,但是也只有1.23米。日本的步枪没有改短,他们的三八式步枪长达1.27米,配上刺刀后长度达到1.66米,加上专门练习的三名士兵背靠背协助防御战术,十个敌方士兵都未必能够靠近他们。1939年诺门坎战役中,日本想要再用刺刀肉搏战来战胜苏联,结果他们发现自己的战术已经落伍了。

日军先遣部队刚通过哈拉哈河,苏军的坦克就从三面围攻过来,日本一下子就慌了,这明显与法国人教的战术理论不一样。日军参谋辻政信在慌乱中命令士兵拿着燃烧瓶朝坦克冲锋,结果燃烧瓶对苏联坦克完全没有用处,日军损失惨重,他们也意识到了欧洲国家的坦克战术已经淘汰了步兵冲锋战术。到了二战末期,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动进攻的时候,日军已经知道苏军会用坦克开道的战术,苏军不会给他们拼刺刀的机会,他们自然也就不会贸然冲上去送死。

日军不与苏军拼刺刀还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日军的刺刀肉搏战存在一个大弱点,这会给他们造成大伤亡。日军进行冲锋刺刀战的时候,士兵必须先把步枪退膛,以防误伤自己人。日军用的三八式步枪射程达到800米,穿透力强,如果在拼刺刀的时候走火,那么子弹在穿过敌人的身躯后,会以翻滚和变形的状态击中自己人,这将给自己人造成较重的伤害。

日军高层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步兵操典》中要求士兵在拼刺刀前必须先退膛,可是这样造成士兵在拼刺刀的时候容易被对方开枪击毙的情况。日军士兵有武士道精神,但是苏军士兵没有这样的精神,拼刺刀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杀敌方法,他们在战斗中随时会开枪击毙日军,这让日军不敢轻易于苏军拼刺刀。

刺刀肉搏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开始跟不上时代了,苏军在二战中根本不会给日本拼刺刀的机会!日军想要与苏军拼刺刀,先要过了坦克的关,然后才能与苏军拼刺刀,先不说日军血肉之躯无法冲过苏军坦克的防线,即便他们与苏军进入近身战,苏军也会用枪来解决问题,人家可没有武士道精神。如果日军不怕苏军“耍赖”开枪,大可以上去拼刺刀,显然日本不会干这样亏本的事情。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日军展开的白刃战,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较好的战绩;由于日军身材矮小,非常重视拼刺训练,故身高马大的沙俄士兵,大都拼不过日军,因此,日军视白刃战为关键时刻压到对手的制胜法宝。

二战时期,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卡宾枪等自动枪械,被大量运用于战场,面对新型步兵枪械的不断涌现,日本军部仍然死板地坚持百发一中的冲锋枪,不如弹无虚发步枪的态度。

在太平洋战争残酷的夺岛战中,日本陆军精锐师团除了遭遇美军舰炮、战机轰炸以外,美军步兵手中的冲锋枪、卡宾枪、半自动步枪等自动枪械的有力打击,也是导致日军步兵战损非常严重的原因。

在守岛陆军要求装备冲锋枪时,军部那帮老朽依然要求军工在百式冲锋枪上装上两脚架,标尺射程搞成1500米,要当轻机枪使用的,最为奇葩的是竟然要求装上刺刀,让冲锋枪与步枪一样去拼刺。

战争末期,日军才使用百式冲锋枪,且数量非常有限,其中,有1万余把躺在军火库中,军部准备在本土玉碎防御战中使用,最终成了美军的战利品,百式冲锋枪未起到什么大的作用。

因此,二战时期,日军步兵主要装备的就是6.5毫米的三八式步枪,以及7.7毫米的九九式步枪,都是5发弹仓供弹的手动步枪,不具备连发射击功能。

但三八式和九九式步枪,由于枪身较长,且配上了长长的三零式军刺,特别适合身材矮小的日军步兵拼刺刀,加上日军历来重视拼刺刀,因此日军的拼刺技术在二战交战国中名列前茅。

二战时,当日军步兵遇见苏军时,日军步兵的拼刺技能就难以发挥了,原因就是苏军步兵枪械中配备有大量的波波沙41/43冲锋枪,包括10发弹匣供弹的SVT-38/40半自动步枪,步兵输出的火力远在日军之上。

日军步兵基本上就丧失了和苏军拼刺刀的机会,波波沙-41冲锋枪那只71弹鼓输出的火力动物般凶猛,波波沙-43冲锋枪也有一只35发弹匣,加上SVT-38/40半自动步枪,尽管苏军也装备大量的5发弹仓供弹的莫辛·纳甘手动步枪,但只要苏军一个步兵班拥有2-3支波波沙41/43冲锋枪,日本步兵显然就丧失了拼刺刀的机会。

因此,不是日军步兵和苏军拼刺刀怂了,而是日军步兵根本就没有机会和苏军拼刺刀,战场不是儿戏,你想拼刺刀就拼刺刀的,手中有冲锋枪不突突突,用子弹能解决的问题,何必用刺刀去解决呢,何况,拼刺刀,又不是苏军的强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