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怎么出来?

襄阳本地资讯


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怎么出来的?

中国古代皇帝陵墓工程浩大,设计精致,里面存有很多陪葬品。


秦始皇陵尚且有上千兵马俑陪葬,日后的皇帝也无不重视陵墓建设。

一般皇帝的墓宫很隐蔽,规模也很大,里面的防卫能力很强,据说秦朝李斯用水银保护墓宫,盗墓的人吸入太多容易丧命。

地宫里有一扇出入的宫门,皇帝下葬后,这扇门需要从内部封闭,但是最后一名工匠如何出来呢?

按照直观的设想,一个人难以分身两处,从门里出来后边很难保障里面会反锁。

但是古代人非常聪明,他们完美地利用了物理力学的知识,实现了这样似乎不太可能的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个坚硬的石棒把门顶住。我们在乡下经常遇到如此这样的情况,里面的人如果不想让别人进门,将门栓住后,会用一个木板斜撑,起到稳固的作用。


墓宫里的石棒起到的作用要更加稳固,因为它的脚跟部位有一个卡槽,能够避免滑动,而门闩处也有一个卡槽。

最后一个出门的人慢慢地关门的同时,这根石棒也会慢慢地倾斜,最后进入到门闩处的卡槽里。

当脚底的卡槽和门闩处的卡槽同时把石棒卡住后,门就被封死了。

外面的人一般都难以打开,除非里面的石棒断裂。使用石棒而不使用木棒的原因可能是石棒更结实耐用,而且防腐蚀,木棒更容易被蛀虫损害从而失去支撑力。

当然,如果明白这个原理的话,你也就能够知道打开它的方法:只要挪动那个石棒就可以了。


有很多盗墓的人就采用了“拐钉钥匙”打开墓宫的门。这种钥匙通过门缝进入,把石棒慢慢挪开,随即就会失去支撑点,从而达到开门的目的。


东方大史


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怎么出来?我来说说我知道的吧!

工匠的智慧!

在很早以前,皇帝下葬之后都是要留下一名工匠在陵墓里,用作从墓室里面栓锁住墓室大门,以防止盗墓贼轻易的进入,而这名留下来的工匠最后会因为墓室里缺氧而死。当然也有聪明的工匠会秘密地在墓室里留下个出口,最后从这个出口秘密的溜出去!

后来,为了避免这种残忍的事情再次发生,聪明的工匠们发明了一种叫“拐钉钥匙”的工具,这种“拐钉钥匙”能从墓室外面把墓室里面的栓锁落下,从里面将墓室封闭,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工匠们的死亡,又防止了盗墓贼盗墓!

而“自来石”的发明更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当皇帝下葬之后,从外面关闭墓室大门,墓室里面的“自来石”会从墓室里面自动将墓门锁死,这也避免了工匠们的死亡!

当然,这些工匠都算运气好的,如果碰到要求殉葬的皇帝,这些工匠的命运就悲惨了,例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他的陵墓修建动用70万劳工,当陵墓建造完毕之后,为了保住陵墓里的秘密,参与建造的工匠都被活埋进了陵墓中为秦始皇殉葬!


唐古看今


慈禧死后得大葬这个大家是知道的,她的墓里也会陪葬很多值钱的稀世珍宝,孙殿英盯上了这些宝贝,才有了东陵盗案。当时盗窃的时候地宫入口都找了很长时间,找见后怎么都进不去,盗陵士兵总感觉那两扇大门被什么堵着似的。用尽全身力气推石门,也是仍然一动未动。那么在皇帝下葬之后,最后那位工匠该怎么出来?孙殿英在死之前解开了这个秘密。

踏实民国一位很有名的盗墓贼,在盗墓还算明目张胆的那个时候,他打开过一座墓。被炮火一轰,大门就开了,所有人都被金银珠宝镇住了,只有他呆住了,沉思后夸赞古人绝世聪明。后来在他死之前才说出了这里面的玄机。他一直在嘴里嘟哝着古人的聪明,在家人的询问下到底是什么事情的时候,他解释道那个时候的陵寝早使用了半自动化的装置,才能自动关闭墓室大门。

据我们的了解,陵墓的级别和他个人地位有关,越是地位高的人墓室越不好打开,在谁也没办法的时候,有个人说用木棍撬一下,没想到的确起了作用,这扇门就这样被树干打开了。终于发现他们运用的是原理是木棍顶门。就是拿石柱把门顶住,还有个门道,这就是“拐钉钥匙”。

大家一定可以想到这个原理必须得有人从内部顶上门才能做到。

经过细致的研究,才得以知道那些工匠们以细缝大小来做一种东西,就是“拐钉钥匙”。它就可以把“顶门石条”打开,从外面也可以操作,将石条放倒。有了它就可以满足里面没有人也能把门关上。能设计出这样的效果的确很聪明,还有个优点就是比较保密,也许连监理皇陵建造的那些人都没发现这个秘密。足以说明古代匠人很是聪明。真的应该为他们的智慧点个大大的赞。毕竟是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网络的情况下发明了这样的半自动的门,确实是不简单。听完小编的的讲述,大家对古代人的想法有什么个人观点吗?

1古时,厕所一般都建造在背面,而厨房则健在南面,古代人喜欢说北下和南上,所以就有了上厕所和下厨房一说!

2、古代,中国是没有猫的,猫只在埃及才有,在猫传入中国前,十二生肖已经排好了,所以十二生肖中没有猫!

3、北京中关村在明清时期是一片荒凉的坟地,一些太监退休后没有资格回家乡入祖坟,所以都在这附近养老而终!

4、在上古时代,“后”其实是指帝王的,当时的天子们都称为“后”,而配偶则称“妃”,这种叫法大约用了近四百年!

5、魏晋时期,人们认为男子要长得像美女才能被称为帅哥,伪娘成为了帅哥的标准,所以当时的男人比女人更爱化妆!


ㄣ需要依靠831


但凡是工匠,就有一门吃饭的玩意,反正是饿不死。

但,作为封闭地宫的工匠,工作总是战战巍巍,小心翼翼,因为一个搞不好,就给帝王殉葬了。在历史上,就有记载,给秦始皇建地宫的工匠,最后就被殉葬了,原因是知道太多了,怕引来盗墓者。

后来,帝王们是不让工匠殉葬了,但工匠得将墓门设置巧妙,要保证最后一位出来后,墓门上锁后,很难打开。这如何做到?

三个字:顶门石。

说起顶门石,不得不说老祖宗们还是很有智慧的,在墓门后面设置一道独特的装置,在最后一位工匠出来,墓门缓缓关闭,再也不能从外面打开,除非炮轰。

这个独特的装置,就叫“顶门石”,也叫“自来石”。将这块石头立到墓门靠墓里那一侧,离门大概有1--2米的地方,让顶门石底部在一个凹槽里面,随着墓门关闭后,有工匠通过装置慢慢把顶门石拉近,最后顶住墓门。

此后,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墓门了。这是工匠们伟大智慧的体现,更是为了自我保护设计出的绝招。

自从有了顶门石之后,工匠们再也没有被殉葬在墓里了。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被挖掘之后,就看到了顶门石。

总之,后来顶门石就成为了王侯将相墓室的标配了。当然,主要就是为了防范盗墓者。

另外,为了防止盗墓,在墓门口设计通道,放置很多的大石头,让盗墓者无法穿越重重石头,打开墓门。

当然,到了近代之后,盗墓变得容易了,因为炸药出现了。无论多么牛逼的墓,只要官方想挖开,就没有做不到的。而私人盗墓炸墓,那是违法的。

只是,那种缺德事,现在政府不组织去挖掘罢了。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墓地损害,国家允许进行抢救性挖掘。仅此而已。

(地宫工匠)

还是现在好,身有一艺,不怕吃不上饭,也不怕受到生命危险。这才是工匠们应该有的待遇。


蓝风破晓


据我了解,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自然有办法出来,其中有明的出来的方法:“杠杆法外侧封门法”、“拐钉钥匙法”。也有暗地里的方法,即如果皇室准备将最后的工匠一起陪葬时,工匠们偷偷为自己留的出口,叫做“木栓顶门”法。我会依旧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简单做一下讲解。

1️⃣“杠杆法外侧封门法”:

古代能工巧匠很多,掌握了很多高超的建筑技术。而千百年来,众多皇家陵墓的积攒下来的修建技术也是炉火纯青。

而其中“杠杆原理”在很早的时候我国古代的工匠们就已经掌握了,并在诸多建筑中使用到了这一技术,省时省力。

而如果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就是依靠杠杆原理,将一块巨石先通过地宫大门上方的空洞通过绳索吊起来。然后,所有人退出,并且把大门死死封住,任何人无法再进入。此时,人们再从外面通过杠杆,把地宫大门里的巨石缓缓放下,刚好完全顶住了地宫的大门。


2️⃣“拐钉钥匙法”:

“拐钉钥匙法”是修建陵墓的工匠们发明的一种特殊的锁门方法,很是巧妙。大致原理就是用钢丝卷成一个弯钩,然后从门缝里面伸进去,从而把“飞来石”套住,用力顶起石条,门就可以打开了。

后来考古人员,

3️⃣“木栓顶门法”:

这种方法时那些修建宫门的工匠们迫不得已的自保行为,因为他们会担心当陵墓修建完毕,皇帝下葬后,地宫最后关闭时他们最后一批工匠有可能会被用作殉葬。

所以,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做“木栓顶门法”的装置。即再地宫大门中设计一个隐秘的小木栓,在地宫大门从外面关闭时,木栓插进去,看着宫门是关上了,其实是虚掩了。不是工匠本人,是看不出来的。

当外面的人都走了以后,这些最后的工匠就会偷偷用这个利用这个“木栓顶门法”逃出地宫。当然,他们出去后,四散逃命,隐姓埋名,从此偷偷过日子,因为万一被皇家知道了,那肯定是死罪一条,搞不好还会满门抄家。


回答总结:

所以,不管是上面提到的“拐钉钥匙法”、“拐钉钥匙法”、还是“木栓顶门法”,都是体现了这些修建陵墓工匠们的智慧结晶。真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工匠才能在皇帝地宫的宫门封闭后,安然逃脱。


醉观沧海


中国历史上一共诞生了数百名皇帝,这些帝王在生前过着奢华的生活,死后也要建造豪华的地宫,所谓“事死如事生”。为了防止自己地宫的消息被泄露,也为了自己死后的安宁,很多残忍的统治者会将修建墓葬的工匠在地宫内杀死,或者是将地宫大门封闭,工匠在地宫里面活活憋死。

以明朝定陵为例,定陵是万历朱翊钧皇帝的陵墓,1956年在郭沫若的牵头之下开始对定陵进行挖掘,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开明朝皇陵。而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找到地宫的入口,因为墓葬上还有这一层厚厚的封土,所以当时的考古队花了一年的时间寻找地宫入口。

就在众人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一块不起眼的小石碑引起了人们注意,上面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依靠着这条消息才找到了地宫的大门。定陵地宫的大门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重达四吨并且使用了特殊的关闭方法,当年修建定陵的工匠在外面将大门合上后大门就此闭合,因为在门内还藏有玄机。

原来在大门后面还有一根自来石,就是依靠这个石头将大门顶住,所以想要依靠蛮力打开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炸药。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使用炸药,考古人员在了解自来石的工作原理之后,用一根钢筋做了一个特殊的钥匙,而这个钥匙就是用来打开地宫大门的。随着机关被钥匙破解,一阵金石之声传来,地宫大门就这样缓缓打开,整个墓葬区映入了人们的眼帘,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还不是很成熟,很多珍贵的东西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所以聪明的古人工匠也会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拯救自己的性命,自来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七七谈历史


答题者:理科男读历史。

自古以来,皇帝都会给自己建造死后的住所,也就是地宫。而建造地宫首先需要设计地宫图,其次便是招工人。

古代时建造地宫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抓来的,或者是死刑犯,其实没有人想为皇帝建造地宫,因为建造地宫的人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

毕竟这是皇帝死后的住所,为了避免有人泄露地宫图,前来盗墓,打扰皇帝休息,因此在地宫完成后,就会让这些设计地宫、建造地宫的人殉葬。

没有人想死,这些建筑工人更不想死,他们都有家人,而且几乎都是家中的顶梁柱,所以他们在建筑地宫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让自己能够逃出地宫。

这个后路就是“自来石”,也就是汉白玉石条。先将地宫门的门轴上下两端做成球状,然后再在石门中间做一个凸起物,石门不远处的地面上做一个槽。

最后一位出来的工匠,会把这个“自来石”放在地面上的槽里,出去后,这个“自来石”就会慢慢倾倒,从而关闭石头。

从这点我们也能看出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无论是多么难得问题,他们都能够迎刃而解。


理科男读历史


我国古代皇帝生前逍遥快活,死后依然要体面庄重,享尽荣华富贵。他们会在生前就精心筹划着修建自己的陵墓,一般会选择极具天地灵气的地方,不惜动用一切财力,人力,为的就是让自己的陵墓看起来显得富丽堂皇,以便于自己舒适地死去。

我们都知道,修建陵墓是一个大工程,既耗时,耗财,又耗力,一般修建一个帝王墓穴得消耗国库不少银子,征用极多的工匠。当皇帝下葬之后,一般就会封闭地宫。之所以要派一名工匠封闭地宫,就是为了防止受到外界盗墓者的侵扰,盗走陪葬的奇珍异宝。而作为最熟悉地宫墓穴的工匠们,掌握了其核心机密,为了防止他们将秘密泄露出去,皇帝往往会下令将工匠们处死,作为陪葬。这种情况是早期最常见的现象,虽然很残忍,但是也的确是感到很无奈。

说实话,每个人都对生有着极大的渴望,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完全封闭的艰难环境下面,这就更加激发了他们生的欲望。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避免这样残忍的事情再度发生,聪明的工匠们在修建陵墓的同时想方设法地挖盗洞,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有幸逃出去。这些盗洞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非常狭窄,这些盗洞一般出现在陵墓的甬道等石壁上,十分精准,打通一处就可以逃出墓外。通过工匠们任人宰割,慢慢等死到打盗洞,这无疑是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们在面临死亡时迸发出来的聪明智慧以及对生的追求。

“自来石”的发明更加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工艺和惊人的智慧。自来石是一块由人工开凿而成的白玉石条,石门的外部,并没有锁、栓之类的东西,很明显的知道地宫是从里面开始关闭的。据专家研究表明,“自来石”会自动关闭石门是因为古人们先将石门门轴的上下端制作成球形的样子,又在两扇石门中间齐门缝的相同部位中凿出了一个个槽印,然后在石板地面上也打开一个槽洞,这样最后一个工匠在出来之前,会将“自来石”放在地面的槽洞上,随着不断地倾斜转动,最终门会被彻底封住,而自己也会保住性命,两全其美。

不管是何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匠人们强烈的求生欲和极高的智慧,令人震撼,让人惊叹。


小辫儿说历史


自古以来,几乎每位皇帝从登基开始就在建造自己的陵墓,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关于秦始皇陵我们至今都没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皇帝下葬自然会有无数陪葬品,这些陪葬品放在如今都价值百万,为了避免有小偷去偷陪葬品,皇帝往往会命令工匠在设计时增加无数机关。而且为了保证这些机关不外泄,皇帝下葬时这些工匠们也会成为陪葬品,永远留在地下,这样就没人知道陵墓内的构造了。所以古代的工匠大部分都是陪葬的,几乎没有能够出来的。



不过也存在一种说法,工匠是可以从墓穴中出来的。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明定陵中存在一种特殊结构,这种特殊结构保证了最后一个工匠能够从墓穴中出来。之所以会让工匠从墓穴中出去,首先是因为明朝有个固定,皇后和皇帝一定要葬在一个墓穴中,因为不知道皇后和皇帝谁先去世,不论谁去世了,都需要将这个们关上再打开,就需要一个了解门开关的人。再者是因为工匠的手艺需要流传下去,如果工匠们都殉葬了,那么江山社稷所需的工匠人才也会大大减少。



所以为了保证工匠们能够出去,在明定陵中发现了一种“自动门”的装置,这个自动门的原理非常简单。在石门上和地上都有两条缝隙,在地面的缝隙上有一块石头,如果石门完全关闭的,这块石头恰好能够抵在这两个缝隙上,从外完全打不开石门。那么工匠是怎么从这样的装置中走出去的呢?

工匠在出去前不会完全关闭石门,将石门半开着,然后把巨石压在石门上,等到工匠出去后,巨石会随着石门的关闭,满满地往下滑,直至上下两端都恰好卡在缝隙中。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工匠们因为知道自己要殉葬,所以在建造陵墓的时候,还打造了一个秘密通道,确保他们自己能够逃出去。关于这一种说法,在清朝慈禧太后陵墓建成之后,有一位叫做姜石匠的人从陵墓中逃出来了,并成为帮助孙殿英进入慈禧太后陵墓的引路人。


以史正衣冠


皇帝下葬后,修建陵墓的工匠往往有两种下场。

一种是修建陵墓的人包括工匠会被杀死,成为皇帝的陪葬;另一种则是皇帝仁慈工匠们能够活下来。

历史上,秦二世胡亥、成吉思汗、慈禧都杀害了修建陵墓的工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赢政在出巡途中于沙丘驾崩,两个月后秦始皇棺木运回咸阳,在临潼下葬。然而根据制度,秦二世胡亥下令,秦始皇的所有后宫女人全部殉葬,而胡亥也没有放过当过给秦始皇修陵墓的工匠,凡是参与修建陵墓内部的工匠也都全部殉葬,古代殉葬制度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

而那些仁慈的帝王,而那些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自有过人的办法出来,他是从外面封闭地宫,这就是墓门防盗机关设计—自来石。

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与实践当中,发明了一种可以从里面自动锁住墓门的机关。当皇帝下葬后,所有人撤出墓地,只留下最后的工匠来关闭幕门。

当工匠从外面把墓门缓缓关闭的时候,门后的自来石由于自身的重量而落下,由于设计这时候会刚好卡在门后的卡槽里面,把木门死死地顶住,这样就可以从墓门外面封闭陵墓大门,工匠也活了下来!

这种自来石是天然的石头,呈长条状,一般是两边宽中间窄,高度约1.6米,重量大约在几百斤左右,因此用他来锁住的墓门很难打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学家挖掘明定陵时,有两扇1.8米宽,3.3米高的石门,大门关着,从门外面并没有任何锁子或者门栓住东西,但是石门推不开,之后,专家用手电筒从门缝里看到石门是被一块石条给顶住了。

知道了原因,经过专家几次实验,专家用铁丝绳套加木板才打开石门,石门打开后,专家一研究才明白,古代工匠先把石门的门轴上下端做成了球状,然后在石门中间门缝位置凿了一个凸起的槽,最后在门内地面上距离石门不远处再凿一个洞,最后一名工匠出来前,会把自来石放到门内地面的槽洞上,然后让它慢慢地倾斜,当关上石门后自来石就会顺着球状轴移动到石门的石槽内,从而工匠就从外面彻底的关上墓门。

如此巧妙设计的自来石,保住了工匠的命,也让睡在帝陵里面的皇帝能够安心的享受地下的荣华富贵,毕竟帝王的陵墓都是有很多金银财宝的陪葬品,而这些陪葬品历来都是盗墓者对帝王陵墓不断盗掘的原因。

清末民初时孙殿英盗慈禧太后的陵墓,最初挖掘四处乱挖,找不到墓门,之后,找来了当时修建的工人,对他严刑拷打加上威逼利诱,搞清楚了墓道门的位置,但是他没能手工打开墓门,最后只能一包炸药炸开了墓门!

古代工匠用他们智慧发明了很多墓门机关,自来石只是其中之一,他们用这种巧妙的设计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为盗墓者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向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点赞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