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陈算不算是对中华文化汉文明的摧折?如何看待隋朝的正统性?

征角悠悠饮箜篌


隋朝,本属于北朝,其正统性由唐朝修史而定,因为唐朝的本身也来自北朝。

二十四史中包括《南史》,也包括《北史》,这便是“南北朝”这一称谓的由来,而隋朝的历史便在《北史》之中。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一脉相承,从西魏宇文泰开始,西魏、北周、隋唐四朝均由关陇集团所建,关陇集团则源自宇文泰。也就是说隋朝也好,唐朝也罢,其帝系传承都来自鲜卑人,这与杨坚、李渊有几分汉族血统无关。

南陈的正统性可以追溯到两汉,东汉~曹魏~两晋~宋齐梁陈,均由禅让而来,而这一传承也正是传统的华夏文明。

许多人常常把“崖山之后无中国,崇祯之后无华夏”挂在嘴边,其实从南陈的灭亡开始传统的华夏文明便不复存在了。从隋唐开始的华夏族其实已经是“五胡”(尤其是鲜卑人)融入华夏之后的新华夏族了。

秦汉之后,华夏文明在隋唐时期重生了。这与西方同时期的“罗马之后,再无罗马”完全不同。

我们之所以没有将隋唐视为异族政权,其一是因为二者的建立者不仅来自鲜卑人的关陇集团,还在于杨坚和李渊的汉族出身、以及他们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其二是因为大一统的重建和时间的久远淡化了南陈之亡的历史意义,其本身与南宋的灭亡其实很相似。

在上表中,汉与唐之间,唐与元之间何其相似!

在我看来,秦灭六国标志着我国上三代封建时代的结束;南陈亡标志着我国从秦汉开始的第一帝国的结束;南宋亡标志着我国从北魏开始的第二帝国的结束。

之后便是元明清,我国再无长时间的大分裂。


心向青山


隋朝的正统地位不是因为二十四史里有隋朝,如果修本史书就算中国正统,那哪天外星人入侵中国,外星人的后代也修了本史书也能算正统吗?

还有人说使用中原皇帝称号,开科举使用儒家士大夫治国的就是正统,那韩国还称过帝呢,也使用儒家治国。

还有人说只要占据中原地区,就算正统那日本人还占领过大半个中国呢;如果这样算全世界都没有亡过国,日耳曼人占领了罗马,国号也叫罗马帝国。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苏丹也有奥古斯都的称呼,奥斯曼土耳其能说是东罗马正统吗?

隋朝正统地位的确立,来源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从血缘、文化和自我认同方面已经自成正统,和南朝分庭抗礼。

(一)华夏第一帝国的余晖—陈朝

很多人看中国历史觉得这么多王朝,每个都差不多 ,换一个王朝就是换一个帝国。常常有人说罗马帝国延续一千多年,而中国秦朝以后最多才四百年。

但要知道所谓的罗马帝国中间不知道换了多少王朝,比中国的还要频繁,王朝的君主有很多不是罗马人,只是国号没有换一直叫罗马。

其实这种划分方式自有合理之处,按照这种划分方式中国的汉、魏、晋、宋、齐、梁、陈可以视为华夏第一帝国。虽然皇帝的姓氏有变,但这几个王朝政府机构都是一朝继承一朝没有改变。对外族也一直以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自居,王朝变更不管是通过内战和政变最后都要补一道禅让的手续,才算正式立国。

陈朝作为华夏第一帝国的直接继承者,无疑是有正统地位的。那北朝各国就没有机会成为正统吗?五胡终结者北魏就开辟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二)华夏第二帝国的奠基者—北魏

同样是“五胡”政权,但北魏、慕容燕国与匈奴的汉赵政权、羯族的后赵政权、氐族的前秦政权、羌族的后秦政权有所区别。

西晋覆灭后,北魏的前身代国和慕容燕国都是东晋的盟友,并且被东晋册封过。与东晋的敌人汉赵、后赵、前秦、后秦也是敌对关系。

西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晋愍帝册封鲜卑酋长拓跋猗卢为代王,置官属,食邑代、常山二郡。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鲜卑酋长慕容皝自立为燕王。东晋朝廷为了对付后赵政权 ,承认燕国为晋朝的外藩诸侯国。

对于东晋来说占据中原的汉赵、后赵、前秦政权才是心腹大患,冉闵取代后后,东晋联合前燕一起进攻冉闵就是这个原因。

北魏、前燕称帝后,南朝虽然认为是僭越,但并没有直接否定,像汉赵、后赵、前秦和后秦一样直接被定性为伪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通过追认祖先为轩辕黄帝来表明北魏皇室和汉人同源,将汉字、汉语、华夏衣冠服饰定为国语国服,并将自己和汉赵、后赵、前秦等胡族政权区分开来。

《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南梁大将陈庆之出使洛阳时言:“自晋宋之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到了北魏后期,北魏已经在社会上和周边各国确立了自己华夏正统的地位,也得到了南朝的默认。

(三)隋朝的“两王三恪”

隋朝建立后封北周静帝为介国公,食邑五千户;以元魏宗室元罗为韩国公,显示隋朝法统来源于北魏和北周。

中国从虞舜时代起,就有封前朝之后爵位,为本朝宾客的传统。以显示“兴灭国继绝嗣”之意,标榜自己继位是天意。

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一次,是周武王于牧野之战后,分封黄帝后裔于祝、尧之后于蓟、舜之后于陈国,夏之后于杞国,商之后于宋国。黄帝、尧为两王,舜、夏、商为三恪

隋朝通过禅让制取代北周,并册封北魏、北周宗室,宣告自己继承的是华夏第二帝国的法统。

结语:陈朝是华夏第一帝国(汉、魏、晋、宋、齐、梁、陈)的最后一个王朝,法统的传承通过禅让制来进行。隋朝是华夏第二帝国(元魏、北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的第三个王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元魏、北周,下启唐宋,将第一帝国的法统和第二帝国的法统合二为一。


来自边境之光


不算。说五点。

首先,隋朝的法统虽然源自北周,但隋文帝杨坚在建国伊始就开始全盘去鲜卑化,比如恢复汉姓,恢复汉官名,并以两汉时期的大士族弘农杨氏后裔自居。他到底是不是弘农杨氏,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杨坚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当时隋朝高层是以中华正统王朝进行自我定位的。


其二,如果硬要杠,说隋朝高层中有相当数量的鲜卑人,那南陈也一样。南陈开国皇帝陈霸先虽然是浙江人,但他发迹于岭南,他的部队中有相当多的五蛮豪族,比如侯安都等人就是五蛮出身。并且永嘉南渡至南陈灭亡时,已经有两百多年了,所谓的北方正统早已经本土化了,一样融合了南蛮文化。南陈和隋朝,谁都别笑话谁。现在的观点通常是认为南朝至南梁灭亡后就已经变味了,南陈只是“披皮”的南朝而已。

第三,在当时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文化人都处于或站队在隋朝这边。

接前面的第二点说,由于陈霸先代梁的操作过于简单,失德丧心,所以陈朝并没有团结除南陈开国勋臣外的士族,比如旧萧梁士族就很不待见陈朝,当时旧萧梁士族或支持北齐,或支持北周,但就是没人支持南陈这个所谓的“南朝正统”。后来隋末动乱时,萧铣在江南的一呼百应,陈氏则默默无闻,这就可以看出陈朝确实无法团结起南方文化人。

至于北方文化人,至萧梁灭亡后,旧元魏士族根本就瞧不起南陈,远不如对旧萧梁士族统治南朝时对南方的认可。



第四,北朝的文化发展并不弱于南朝。比如钱穆先生就说过南北朝是一个病态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之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转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在钱穆看来,北朝的文化丝毫不比南朝差。

还比如南梁名将陈庆之在他的《洛阳伽蓝记》一书中也说过:我没去北方之前,听别人说北方是蛮荒之地,但我去了洛阳才知道那些说法都是瞎扯。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始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

在陈庆之看来,就文化这方面,说北朝不如南朝,这是胡说八道。

又比如我们从隋朝和南陈流传下来的诗句中可以发现:隋朝承袭北朝质朴风格并融汇汉文化精华,有相当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南陈文化的文采虽然也不差,但相比隋朝,文化中充斥着大量的靡靡之音。让这种文化继续发展,那才是中华文明的灾难!

例如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对比隋炀帝杨广的《饮马长城窟行》。陈后主的境界差的太多了。同是亡国之君,至少隋炀帝诗里还关心国家大事,眼界开阔,而陈后主的诗里也就只剩后宫那点蝇营狗苟的破事了。




后来唐朝编《隋书》,评价南北文化,唐朝文化人一致认为陈朝文化“雅道沦缺”,文学作品“文过其意”,偏向“亡国之音”。而隋朝则“存雅体”、依“典制”,可“依而取正”。在隋与陈之间,实际上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的是隋朝。

当然,文化这东西没有固定评判标准,你认为南朝的那种“亡国之音”对你的胃口,隋唐的那种“豪迈雄壮”不对你胃口,这也没什么好争执的。

第五,隋唐的制度,实质上源自北朝;隋唐的文化,主体上也源自北朝的文化。唐之后的宋元明清四代,有谁继承的不是隋唐,而是南朝的?

比如说选官制度,北魏选御史,八百多人参加考试,北齐选省官,二三千人参考。隋朝的科举就是从北朝演变而来的。而南朝是什么?腐朽的九品中正制,这难道是中华文明的正确发展方向?

还比如官阶设计,唐朝参考隋朝,隋朝参考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官阶制度时,南朝的梁武帝直接效法。这方面南朝远不如北朝。

又比如说监察方面,北朝是御史台与大理寺相互制衡,而南朝则没有。并且南朝也没有完善的监察体制。这方面南朝又不如北朝。

再比如学校方面,唐朝的“六学”制度是来源于北朝的。至于南朝,完全是为了九品中正制服务的。一股腐朽之气。

所以说,隋灭南陈,不要看过程,要看结果和影响。北周统一北方后,全方位都超越了南朝。隋朝完成北方的整合,灭掉腐朽不堪的南朝,这才是历史发展的光明趋势。


Mer86


杨坚灭陈,赵匡胤灭南唐,其正统性是毫无疑问的。当今统一问题日益迫切的时候,研究这两次北朝灭南朝,统一中国的前因后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陈朝和南唐当时非但没有侵犯北朝,反而是称臣纳贡,以屈辱求得北朝不来侵犯,维持小朝廷的苟延残喘。也就是说,杨坚和赵匡胤是在南朝对自己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依然主动进攻,这在道义上是不仁不义的。而且北朝是采取了俘虏陈后主和南唐后主d极端方法,没有顾及南朝皇帝毕竟是把整个南方献给自己而给予优待。这说明杨坚和赵匡胤考虑的不是一般老百姓所奉行的礼尚往来问题,而是统一中国问题。政治上的需要压倒了对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的欣及,这从历史大义来说,是正义的。第二,中国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一直遵循一个原则,只要后朝取代前朝,即获得了正统性。但只要前朝还部分存在,后朝的正统性即有疑问,或干脆说是非法,因为前朝的传承关系还在,后朝还没有完全取代。例如朱元璋,他只是要求徐达把元顺帝逐出中原,赶去大漠,没有完全消灭。那明朝的正统性即受到质疑,毕竟明还没有完全取代元。但朱元璋不顾这些了。第三,现在我们明白,为什么杨坚和赵匡胤执意要在南朝对自己友好相处的时候,灭掉南朝,是为了完全取得本政权作中国之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顾及对方对自已没有威胁和平相处而难以下手,这是小义。为了民族统一大业,哪怕悍然发动进攻,也符合历史大义和人民利益,是正义的行动。


非孟勿扰


游牧民族故地出土的玉雕龙,就是华夏银行标志,司马迁《史记》记载了匈奴华夏同源,其中匈奴是多个游牧部落混合而成,并非一个民族,好比鲜卑强大了,许多原匈奴部落跟着改名叫鲜卑一样。央视汉武大帝也开篇引用了这句话。而且司马迁时期,胡人被汉武帝压制,司马迁也犯不着讨好胡人。

华夏银行标志玉雕龙,看看哪出土的吧,还有涿鹿之战在河北打,如果华夏起源河南,跑河北打蚩尤?蚩尤部族又绕圈儿跑西南?再有周文王也叫西伯,西戎共主,这也是为什么司马迁说华夏与匈奴同源。

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出土如下玉器(玉雕龙、玉鸽/凤/鸟、玉龟、玉制双熊头器、玉卷云纹等),感觉和华夏有很大渊源,而如果黄帝发源于东北红山文化,那么【涿鹿之战】就好理解了,北部和西部炎黄联盟,与占据华北平原的蚩尤大战于河北涿鹿,然后夺取中原,建立华夏。

也就是说华夏与胡人,血统和文化上是同源的,隋唐也只是重新归一罢了。当然,如有杠精非要追溯到非洲也是没办法咯









以理观史and以情叹史


这怎么说呢?隋前身是经历漫长的五胡十六国艰辛下统一起来的北方政权,可以说它之所以南下统一中原也一定程度顺应历史潮流,结束南北朝。就如走得是秦统一六国,两汉后经历三国到结束西晋灭孙权吴政权一样,都表现积极的影响,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势所趋。

但对于隋而言,它这样举措也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结束了自两汉后魏晋南北朝以来诸国纷争局面,完全不亚于秦统一六国,为中古历史迎来春天,开启了隋唐大统一的时代来临。也再一次使中国历史像两汉一样闪耀于世界,由于西域这条再次被打通,陆上丝绸之路被开启,似乎让人觉得隋唐将秦汉那段历史重演一样,但在其基础上更加辉煌,而且将唐文化推广世界。是在汉文化基础上发扬光大,所以话题没有必要说隋统一,是一种文化的侵略。

事实反而是文化的融合和不断的更新,就如中国经历一个朝代都在修前朝史书,一个个链接起来,在制度和文化上不断改革使它变得合理化,自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开启到清一直都不断完善不断改革,形成一套有效的治国方略,儒家传统思想传承,历朝历代都这样做,也包括少数民族王朝。隋朝之所以被这样认为,无非就是因为它前身是取代北周天下而得势的,北周又是西魏的后辈,西魏呢?是拓跋北魏朝分裂的政权,它的祖先曾属于拓跋族,曾以著名鲜卑自居,在东汉击败匈奴以后,鲜卑汗国一直以蒙古高原主人自居存在,就如草原帝国匈奴一样,所以身份是很大的。

就这样北魏建立之初还不断去祖辈之地万隔千里东北朝圣。它自今内蒙和林格尔盛乐为中心,建立代国,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稳固之后便加入与中原王朝竞争行列中,可由于受东汉,三国,西晋,五胡十六国约束一直沉默,直到后期爆发出来,无非就是搭乘优势的列车。最后有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这回事,那时佛事盛行,寺庙居多,时至今日,在洛阳和大同两处名胜古迹算石窟最出名,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而隋是外戚杨坚窜取北周天下取得的,像宋朝赵匡胤一样,肯定沾些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色,隋炀帝和唐太宗生母同样都姓独孤氏,诸如服饰方面的大变化而已。

但总的来说隋灭陈让人想到元灭宋,但回想历史只是王朝更替而已,隋炀帝杨广秉承父亲杨坚之名下江南,沿长江南下灭陈,至此结束。经历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彻底结束,南北一统。隋文帝杨坚开创开皇之治,建立大兴城,提倡府兵制,恢复汉姓,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尤其是国外名声大噪,仅次于秦皇汉武,被认为是开启南北大统一第二个人,影响深远,所以并不是负面作用而是具有积极的一面。







龙文说史


一 隋朝灭陈肯定不能认为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汉文明的摧残!

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朝代更迭频繁,但是科技文化发展还是比较快的,特别南朝,政权变换大多是通过逼迫上一任君主“禅让”而进行的,总体上内部大规模战乱不是很多,而且在西晋解体、“五胡乱华”之际,大批文人由于不堪战乱而逃避到南方,带动了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带来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

比如:东晋时期出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大田园诗人陶渊明,“元嘉三大家”,诗歌、小说、书法艺术、史学、绘画都有比以往更高的成就,刘宋孝武帝事期,祖冲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同时对历法进行精确计算创制了【大明历】。

总的看来,东晋南朝更多的保留了秦、汉以来的古中国文化主要的是黄河流域文明和中原文明。

公元581年北朝的北周皇位禅让给柱国大将军杨坚,杨坚(隋文帝)定国号为“隋”。公元 589年隋文帝指挥三路大军南下灭陈。这样分裂了270多年的中国又归于一统。

曾经有人认为:随灭掉南朝就意味着中国古典文明的终结,因为南朝是中华文明的正统;而隋朝是沿着北朝的支脉过来的,北朝就是外来民族统治,完全没有汉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其实不然:北朝(从北魏开始到北周结束)从公元439到公元581共计142年,既是塞外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羌等)大举进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同时也是北方各民族与汉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北魏时期大量学习中原文化,大量提拔汉人担任各级官吏,从文字到政府架构进行汉化,中国古代文化在北朝也有一定程度的传承。

更加重要的是隋朝统一全国后并没有对南朝文化抛弃,虽然隋脱胎于北周,但是隋朝却延续了南陈的官僚结构和政府制度,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法规,恢复了汉、魏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儒家学说,开创了以古代文化为代表的四书五经为教科书的科举人才选拔制度。

在隋朝以后的唐朝,更加认同中华文明,中华古文明得到发扬光大,呈现出一片繁荣,被后人称之为“盛唐”,在漫长久远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里留下灿烂的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贴近生活的诗人白居易,书法艺术家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绘画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峰,诞生了画圣吴道子,还有文学家韩愈等文人大家,摒弃了南北朝时期的八股格式,恢复了秦汉朝代的自由实用文风。

唐朝以后的宋朝太祖皇帝赵匡胤更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唐诗宋词至今仍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是随着外族入侵或者宗教包围因素中断了,唯独中华文明海纳北川,虽历经磨难,中华古文明所内涵的历史、文字、文化、习俗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仍旧延续了几千年生生不息!

二. 隋朝扫平南北朝统一中国,自然是正统无疑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本来北朝自北魏开始,都是你抢我的,我抢你的。杨坚抢外孙的皇位虽然奇葩,但是也没啥可说的!虽然北朝主体上是游牧民族统治,隋朝脱胎于北朝,但是隋朝完全认同自秦汉以来的中华文明。至于隋唐开国皇帝,有人说可能不是汉人,与什么奇怪的?本来北朝就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许多鲜卑族汉化用汉人姓氏。隋文帝建立的朝代革除了以往朝代弊病,开启了社会非豪门子弟的上升通道,设立三省六部,确立了封建社会比较完备的政治体制,同时实行均田制,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可以说,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诸多皇帝里成绩比较突出的一位!




吴都达人


题主第一个问题的“试探性”结论,我感到很不理解。

隋朝以前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稍有历史知识的朋友都知道,从汉未开始,社会就剧烈振荡,因为矛盾在此时累积到犹如岩浆翻滾、行将暴发的火山!

果然发生了“黄巾起义”,社会陷入空前的混乱中,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破坏之烈,中国封建社会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无法望其项背。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从《三国演义》这篇历史小说给我们提供的祥细情况来看;在其后的三国纷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等等社会的动荡中,可谓“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夷侵叛”,这才是对中华“汉文明”的“摧折”。

汉朝在大动乱中土崩瓦解了,但是在这段历史中,由于连年征战、饥馑瘟疫、使大半个中国陷入血流漂杵的惨景中,以邓艾偷袭阴平攻占江油关;那近七百里的地方几乎就是无人区了,从现在的文县到四川的南坪县,那时候仅只有不足一万户人家,一直到了北宋才缓过气来。

这样的惨剧难道是题主所谓的“汉文明”吗?当然不是。

而这种惨烈的场景,从汉未到隋朝的建立,整整近四百年的演出时间!!战争和饥荒所造成社会惨烈的灾难,也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灾难最重,破坏最烈的黑暗时代。

隋朝灭陈的事情发生在公元581年,杨坚取代未代皇帝周静帝宇文阐,顺利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隋朝。在隋文帝的统治下,终于结束了长达近四百年的动乱,隋文帝总结了历史教训,痛定思痛,大力革新,使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

巜隋书》记载,当时隋朝“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这就是历史上的“开皇之治”,也是隋文帝在历史上不能被抹去的功绩。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就是一部“乱世和盛世”的交迭,统一与分裂相轮替的历史。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

所以,隋朝灭亡北周,根本谈不上是对“中华汉文明”的所谓“摧残”,而是拯救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我前面说了,从东汉末年起,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乱中,魏、蜀、吳三分天下后,由西晋王朝短暂统一了南北。西晋灭亡后,中国大地总的来说是分成南北两块,这个态势一直持续到北周末年。隋文帝杨坚继秦始皇、汉高祖和晉武帝之后,创立了隋王朝,再一次统一了南北。

而隋文帝仍然摆脱不了自己身后以一场皇位为中心的骨肉厮杀争夺。但是,已经与他无关了。仁寿四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崩逝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岁。

关于隋文帝,用范文澜先生精确的评价:“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尊循,如科举考试选拔精英,政府体制实行三部六省制等等。

秦与隋两朝在中国历史上都有重大贡献,切勿以历史短促而忽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所以隋朝的大一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的贡献。

请关注我一一为你解开历史幕后的问号❓


良人执戟2


现在是除夕夜,先借用今日头条这个平台祝大家新年行大运,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隋文帝的横空出世,建立了隋朝,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三百多年的国家分裂和动乱,其功劳彪炳千秋,隋炀帝对国家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肯定不能算对中华文化汉文明的摧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因为毕竟统一且稳定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才是文明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处于动乱和纷争的社会,老百姓谁还有闲心和条件去为发展文明做贡献呢?统治阶级会把人力财力物力放在发展文化发展文明的重心上吗?老百姓的重心肯定是生存吧?统治阶级的重心肯定是打战吧?

至于是否正统性主要也要辩证地看,封建社会因为统治阶级的性质宗旨、封建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力等决定了封建王朝更迭的正常性,也要求我们不能用太苛刻的言论去评论封建王朝的正统性,只要这个王朝能实现天下的大一统、人民安居乐业、少苛捐杂税、无严峻地战争形势,就可以算是正统的。至于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哪有不耍阴谋诡计,哪有不经过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就能上位的?对于被夺位篡权的原统治阶级来说,新的上位者肯定不能算是得位正,毕竟政治的胜利总是绕不过成王败寇的规律。

隋朝的贡献:

1.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统一了中国。

2.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从上至下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机构体系。

3.首创科举制度,打通了底层人民的一条上升通道,从此“学而优则仕”真正有了实践意义。

4.开通了大运河,极大地减轻了国家和群众的运输成本,沿河建立城市,繁荣了经济。

5.打败突厥和高句丽,削弱帝国边境威胁。

6.卓越的建筑技术,现在依然坚挺的赵州桥,就是在随便建立的。

7.完善了法制,颁布了《开皇律》。

只可惜雄才大略又急功近利的隋炀帝太急躁了,他是一个一直在奔跑的人,想做的事情太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没有停下来仔细想一想、看一看、听一听,最终既挥霍了国力,又没有发现那些虎视眈眈的人的存在,那些虎视眈眈的人中,最杰出的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李世民,杨家祖上几代人的努力打下的江山社稷,最后落入了李家,虽然李家前几代的皇帝也不错。滑稽的是,李渊登基后,把原本杨广送给陈后主的“炀”字,送给了他的姨夫杨广,这个字估计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贬义的字,形容人无才无德到的极致的意思。

但是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江山一直是杨家的,后来是不是就没有安史之乱了呢?中华版图是不是会更广阔呢?人民生活是不是会更好呢?毕竟唐朝盛世的时候人口数都没有隋朝多。可惜历史不可能假设。


铁匠波波


隋朝不仅可以代表中华文化,还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隋灭陈不仅不是摧毁,恰恰是完成汉文明的统一。

隋文帝杨坚是汉朝太尉杨震十四世孙,是北朝的汉族士大夫。隋文帝实现统一之后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恢复中华文化,修订刑律,完善制度,实行五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

隋文帝结束了北周时期倒退的鲜卑化政策,恢复先进的汉制,轻徭薄税,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创立了举世闻名的“开皇盛世”。也为其后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