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抗疫群英譜|姜濤:始終如履薄冰,我還要做得更好

一線抗疫群英譜

姜濤:始終如履薄冰,我還要做得更好

■馬嘉隆 邵龍飛 張振威

一線抗疫群英譜|姜濤:始終如履薄冰,我還要做得更好

初見姜濤時,是晚上7點。面色有些憔悴的他,精神頭依然很足。他已經忙了一整天,上午9點開始在實驗室裡做科研,下午一直在各個地方調研採樣,吃過晚飯還要去實驗室對剛送來的樣本進行病毒核酸檢測。

那天,姜濤一直忙到次日凌晨1點半,回到賓館整理完一些後方需要的材料後,睡覺時已是3點。

作為軍事醫學專家組負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組長,在前線的這些天裡全身心投入到抗疫戰鬥,姜濤早就習慣了“滿負荷”的工作強度,每天幾乎只剩下兩種狀態——工作、睡覺。姜濤心裡始終有一種緊迫感:他們快一點,患者們可能就安全一點,疫情,也就能早一點結束。

一線抗疫群英譜|姜濤:始終如履薄冰,我還要做得更好

進行工作講評的姜濤。邵龍飛攝

1月26日,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的軍事醫學專家組抵達武漢。按照任務分工,姜濤率領檢測組連夜在實驗方艙搭建好核酸檢測平臺,很快便通過了衛健委的驗收,投入戰鬥。

作為呼吸道突發傳染病分析防控領域的專家,姜濤已是久經沙場。除了參加國內一系列重大活動的生物安全保障工作外,姜濤曾先後4次赴非洲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等國進行疫情防控。2015年,在防控埃博拉疫情時,由他帶領的檢測組曾以滿分成績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實驗室平行能力考核。

一線抗疫群英譜|姜濤:始終如履薄冰,我還要做得更好

穿戴好防護服的姜濤(中)和團隊成員在一起。邵龍飛攝

這一次,姜濤率領團隊憑藉過硬的基本功,通過優化流程組合,實現了一個小時內完成90餘份樣本核酸提取,把樣本的檢測時間壓縮到4個小時以內,單日檢測樣本能力達到500人份以上。

接收樣本、整理編號、核酸提取、試劑配製、上機擴增、結果判讀,病毒核酸檢測的過程機械枯燥又充滿未知風險,每一個環節都要慎之又慎。

運輸中的顛簸可能使樣本的封閉螺帽鬆動,如果漏液會增大感染風險;如果樣本中存在尖銳物品,可能會劃破防護手套,造成檢測人員的感染;核酸提取時,如果病毒沒有完全裂解、滅活不徹底,檢測人員將暴露於危險中。

即使團隊成員都是與烈性傳染病打了多年交道的專業人士,姜濤每次進實驗室前還是要一遍遍叮囑大家“睜大眼睛”保護好自己。“細節決定成敗,注意事項必須要不停地說、反覆說。”

一線抗疫群英譜|姜濤:始終如履薄冰,我還要做得更好

姜濤(右)對送檢樣本進行清點。張振威攝

結果判讀,是病毒核酸檢測最後的一個環節。從一行行數據中“分辨陰陽”,關係到患者鮮活的生命,更代表著一個個家庭的幸福。無論多累多晚,姜濤都要堅持著親自把好這最後一道關。“出現假陽性,就會造成健康人和患者隔離到一起被感染;出現假陰性,會造成真正的患者救治延誤或是未康復患者提前出院。人命關天的事,來不得半點差池。”碰到可疑現象時,姜濤就會召集大家綜合研判,必要時還要重複試驗進行復核,確保出手的結果經得起檢驗。

姜濤對核酸檢測的極端認真負責,更體現在“規定動作”之外。按照防控要求,從咽拭子樣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檢測結果,需在24小時內完成。不過,姜濤心目中的標準無疑更高。“不僅要保證任務完成率,更要儘早把結果返回去,在大的防疫背景下,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多做貢獻。”

一線抗疫群英譜|姜濤:始終如履薄冰,我還要做得更好

姜濤在生物安全手套箱裡處理樣本。邵龍飛攝

無論什麼時候收到樣本,姜濤和他的團隊都不會讓待檢樣本“過夜”。有時,樣本晚上11點才送來,按要求應在次日中午前反饋結果。姜濤考慮到,越早反饋結果對防疫工作安排會更有利。為此,他毫不猶豫地帶著團隊成員們繼續“挑燈夜戰”,回駐地休息時已是次日凌晨6點。

類似的徹夜不眠,隔上幾天總會有一次。通宵泡在實驗室裡,對於科研人員來說早就習慣了。不過,身在抗疫一線,和在家裡做實驗最大的不同是,即使剛通宵結束,也很難睡上一個安穩覺。手機隨時會響,任務隨時會來,而檢測和科研任務又容不得絲毫的疏忽大意,只能時刻保持警惕。

“我不累,但是特別疲憊。”在前線的40多天裡,這是姜濤和戰友們最常說的一句話。精神上還以為自己能再多幹一點,但實際上渾身已經提不起力氣了。凌晨剛從實驗室裡走出來,高度活躍的大腦想瞬間“降溫”也不容易。偶爾人多的時候,姜濤也會在等檢測結果的空隙換換腦子,一起玩上兩局小遊戲,讓身體徹底放鬆一下,回賓館時睡得更香,第二天又能“滿血復活”。

一線抗疫群英譜|姜濤:始終如履薄冰,我還要做得更好

姜濤進行PCR檢測。邵龍飛攝

用如履薄冰的心態工作,以永不停歇的姿態衝鋒,這既是姜濤此次戰疫的“概括”,更是他選擇新突發傳染病研究方向後一以貫之的堅持。

年輕時,姜濤心中就隱隱覺得,病毒這個沒有生命的小小粒子,想完全控制住可能沒那麼簡單,為此,他決定從工業微生物學轉行去研究相對冷門的傳染病。心中的憂患意識始終催促著他在科研領域攻堅克難,03年以來,他幾乎每年都要在生物安全高等級實驗室裡待上一兩百天,早就適應了缺氧狀態的工作和口罩留下的壓痕。

近年來,新突發傳染病對大家的生命健康威脅越來越大,姜濤心裡也愈發著急,希望能儘快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相關領域的技術更好一些,防控體系更健全一些……

在前線戰鬥時,看到一個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姜濤心中更急了,迫不及待地想盡最大努力戰勝新冠病毒。

結合這次的寶貴經驗進一步優化防控體系,為大家築起一道更為牢固的堤壩,則是他未來衝鋒的方向。

同時,他還想抽空陪兒子看上一場推遲了幾個月的電影。這些年,實在是沒太多時間陪家人,即使是看一場普通的電影都變得很有儀式感……

“等春節檔恢復了,一定要和兒子補上一場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