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春秋无义战”这句话?

大侃历史


  孟子的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在春秋时期,各路诸侯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而各自争霸,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及争夺对别国的控制权。连年不断地战争还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所以说他们进行的战争,都是不义的战争。

  春秋无义战”这一俗语出自《孟子·尽心下》。

  讲述的是春秋之时,诸侯之间兼并和争霸的战争此起彼伏,周天子被彻底架空,是一个所谓“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混乱时代,历史文化的破坏,政治道德的没落,都十分严重。人伦文化的道德基础,几乎都被那些有霸权的上层领导分子破坏完了。

  在那个时代,各国诸侯们的霸业,都不培养政治的道德基础,因此国与国,人与人,都不互相信任,不敢彼此亲近。对于文化的建立,更是漠不关心,只顾眼前,毫无远见,更别提周朝初期那样远道来归的国际道德关系了。他们只知道用武力来建立霸权,但是每次发动战争的时候,却又都要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打扮的高尚无比。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各国诸侯为了争霸,频频发起挑衅,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孟子将之

  绳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也即后世所流传的“春秋大义”


加碘的咸鱼


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等于要同时回答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义战?

义战,广意的说就是正义、公平、合理、合礼的战争。狭义的说,就是要天子授权的战争。

二、什么是春秋?

春秋是指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为主的社会形态,过渡到完整的封建制社会形态的一段历史时期。和马克思的经典社会理论不太相同的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其实比较短,而封建制社会却非常的漫长。并且,中国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文明的巅峰,无论是文化、政治、科技、建筑、文学、艺术,没有任何一项,西方同期可以媲美。

而西方即正好相反,奴隶制社会比较长,封建制不发达。所以西方几乎没什么阻力就进入资本主义。

同时,也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就是因为中国的封建文明太过发达,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下人只知仁义,不重买卖,长期的抑制商业发展,所以就更不可能有资本发展了。)

三、回答完上面的两个问题,就比较好回答你的问题了。

“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

原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天下人心中的共主,“事天子”的共识,已经不复存在。简单的说:

一是:天下没有共主,形成政治制度上的混乱。所以,狭义上的“义战——即周天子授权或者认可的战争,已经不存了。

二是:国与国之间,天天想的是生死存亡的问题。谁还有空去管什么仁义?仁义当不了饭吃。所以,广意上是“义战”——正义、公平、合理、合礼的战争,也已经不存在了,或者已经不被人们看重了。有的只是为了同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而战的利益之战。

最后,孔孟之道,是为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是建立在国家大一统时,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作为统治阶段所喜欢和倚重的。所以当秦始皇,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后,中国才进入了比较成熟的封建社会阶段。这个时候,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就非常合理和正确了。






吴谋


春秋无义战,指的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进行战争,没有谁对谁错!打个比方说,世人都认为曹操是奸雄,刘备是好人,我有不同看法!

水镜先生云: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若得一人,便可安天下!可为何刘备兼得此二人,却还是壮志未酬身先死,无奈落得白帝城托孤的命运!况且刘备还有关张赵三位当世猛将,忠肝义胆,无人可敌!到底是什么原因,刘备没能的天下,下面听我细细道来!

问题的关键在于刘备是否真的仁义?

刘备此人以谦卑、仁义自居,乱世之初就是这样!想当年,刘备起兵,无处容身!徐州牧陶谦让刘备驻扎在徐州牧小沛,适时正值曹操与袁绍大战,曹操举兵攻取徐州!陶谦与袁绍商量好,若曹军来犯,其必相帮!可战事一起,袁绍并未前来,却是刘备率领数百骑急援徐州!表面上看,这果真是刘备贤得,虽然兵少将少,却敢冒大不为去救援陶谦。可是君仔细想想,刘谦已老,徐州必有一人接任,恰逢刘备无容身之所,像徐州这样的大牧,刘备又岂能放过,我说引狼入室,各位有什么看法?此人极其虚伪,虽心中极其想要,却装出一副仁义的样子,再三推辞不当徐州牧!可最后,还是拿下徐州!此后,他又在危难时投曹操,袁绍!可是危难一过,就标榜着自己是汉室宗亲,要起兵杀贼,背主自立!他是真的想要兴复汉室吗?想必各位心里都清楚,汉王朝早已暮落,兴复汉室早已成为一张空话。刘备就是想借此找一个兴兵的理由,来建立自己的王朝。这就是此人的无耻之处!后与周瑜联合抗曹,周瑜举江东之力,大战曹军,兵士战马死伤无数,而刘备却趁乱取下荆州九郡,这又怎能不气人!可刘备却说是替刘表公子代管荆州,在刘表儿子死后,仍占着荆州不还!说什么光复大汉之用,拒不把荆州还给东吴,此人无耻之极啊!东吴人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势必要把荆州夺回来。经历了周瑜,鲁肃,吕蒙三位大都督的不懈努力,东吴人终于收回了荆州。刘备后来也为自己的虚伪付出了代价,荆州被夺,关羽被杀,火烧70万大军。刘备一直举着扶汉大旗的幌子,骗天下百姓,文武百官,他又何不想废主自立,成就帝王霸业!无奈实力不够,还不能太张扬,后来的成都称帝也证实了这点。当鲁肃说让刘备取西川让荆州时,刘备竟然厚颜无耻地说,西川刘璋与其同为皇室宗亲,万不能取!这刘备分明就是不想还荆州!后来刘备不还是为了自己的帝王霸业攻取了西川!刘备自己的虚伪还害了凤雏庞统,庞统为了让刘备师出有名,甘愿赴死落凤坡。刘备借此攻陷成都,成就帝王霸业。

无耻乎,刘备也……




祖国的小叶


“春秋无义战”这句话是孟子的观点,而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不能套用现代人对“义”的理解,比如生搬硬套地解释为诸侯战争没有一个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发动的之类,请问,在分封制式微,封建集权政府出现的时代里,“义”能够这样理解么?

在传统儒家看来,孟子“春秋无义战”正是社会“礼崩乐坏”的最好注脚。用此校准反注《孟子》就成为学术界的主流。比如汉代赵歧说:“《春秋》所载战伐之事,无应王义者也。......上伐下谓之征,诸侯敌国不得相征。五霸之世,诸侯相征,于三王之法,皆不得其正者也。”

这种观点总结起来就是说,春秋时期的战争无论有着怎样的合理性,只要不符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原则,都应归于“无义战”的范围。

然而,既然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周天子的征伐也不例外。据统计,《春秋左氏传》所载531次战争中至少有5次自周天子起。因此,这就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悖论,是孟子没有看到相关记载?还是在判定正义2标准上另外有依据?

为了弄清孟子的本意,就有必要对其“义战”的标准重新阐述。纵观《孟子》一书,他所谓“义战”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外,更看重“汤武革命”式的“至仁伐至不仁”的征伐。

在他看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标准只有在王道大兴时才适用,而“大道之隐”的三代乱世,特别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至仁伐至不仁”打得战争才是“义战”,而战争双方“至仁”与“至不仁”缺一不可。

所以孟子是想让诸侯意识到自己并非“至仁”,由酣战的外交政策转向内修政治的轨道,以避免被“贼残”征伐与诛杀,实现得民心、稳定社会的目的。既然此时的周天子非“至仁”,所以《春秋》中周天子的五次征伐也应属“无义”战。

可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并非其衡量“义战”的唯一标准。它与孔子的“正名”学说有明显的不同。他不但否认周天子不能凌驾于诸侯智商,对魏、齐等诸侯国君称王的既定事实给予默许,而且认为“礼乐征伐”的权力也并非来自周天子,而是具有仁德、仁义的君主。

如当齐宣王询问“汤放桀 ,武王伐纣”之事时,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相比,孟子明确提出“于传有之”。而宣王“臣弑君,可乎?”一语的反问,正是对儒家所崇尚“正名”学说的质疑,而孟子则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可见,对于齐宣王欲借儒家所推崇的“汤武革命”模式为其恢复桓公霸业的意图,孟子看得非常清楚。

当然,孟子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当时争霸诸侯的警示上,并不厌其烦地推行其仁政学说。如梁惠王因魏国备受屈辱而向孟子寻求良策时,他对此绝口不提,而只是奉劝惠王内行仁政,并得出“仁者无敌”的结论。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其在列国游说中反对一切战争的有力武器。

然而,复杂的社会现实,对能否使用战争或者谁又征伐权力,孟子本人也存在矛盾。尽管他反对战争,但当沈同问他“燕可伐与”时,他也表示赞同。但是齐伐燕之后,他又对此加以否定,孟子认为燕国的做法不符合为国之道,所以可伐,但又认为具备讨伐权者只能是“天吏”,(《公孙丑下》)而齐国并非天吏,因此,在孟子看来,齐对燕的战争就属于“无义战”。而依照孟子的这番思想来说,当时诸侯无一具备征伐资格。

由此,不但战国时的战争是“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同样也是“无义战”。这与孔子的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孟子不但对天子衰落、“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予以默认,而且根据战国时期天下统一的趋势,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内部调整。孟子用设定的“义战”标准,从根本上掐住诸侯们发动战争的欲望,使他们能够内修政治,期待汤武革命式“王者”的兴起,并走上一条由“王者兴”到“行仁政”,形成“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最终实现“一天下”的新思路。

这与孔子“尊王”、“正名”学说一样,均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对谁拥有战争征伐权力的一种阐述,而“春秋无义战”正是这种权力定位下的产物。他治疗“争地以战,杀人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社会创伤的药方,虽有“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嫌疑,但其“义战”理念所蕴含的强烈地批判意识和批判功能,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江畔初见月


“春秋无义战”最早是孟轲在其《孟子》一书中提出的,认为春秋时期没有绝对正义的战争。原文为“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意思就是说春秋争霸时期,各国之间只有相对的正义,即被侵略的国家比侵略他国的国家更正义一点,但是没有任何国家是独善其身的,都不可避免卷入了战乱之中。

孟子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在儒家看来,春秋各国实际上是平等的诸侯国关系,而孟子认为“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战争只能是周王室对诸侯国,诸侯国对境内卿士的,诸侯国没有发起战争的权力,只有随从周王室作战的义务。

春秋时期,各国无视礼乐制度,互相发起战争,这是对周王室的亵渎。儒家对于这样礼崩乐坏的局面,只能控诉“春秋无义战”以维护周王室。也就是变相地说,只有周王室发起的战争才是绝对正义的,其他国家僭越王室的行为是不正义的。

二,战争最后伤害的只有人民

孟子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影响了孟子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在孟子看来,国家只有保障人民的生活安稳和幸福才应该存在下去,不然该国的皇帝就应该被推翻。

而战争对人民的残害是巨大的,战场上士卒的死亡,为了供养军队人民遭到的剥削以及军队对边境人民的迫害。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是没有正义的。

“义战”的说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师出有名”成为了之后战争发起者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战争的真实面目。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历史隆中对


“春秋无义战”出自《孟子·尽心下》指的是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

这句话出自《孟子》,所以想理解这句话就得明白孟子对于义的理解,孟子的《鱼我所欲也》里有这样一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这里看来,孟子对于“义”是十分重视的。

那么孟子对于这个“义”是怎么定义的呢?

孟子重视道德伦理,他道德论的思想核心是“仁义”,而仁义的是以孝悌为基础的,孝悌是处理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孟子看来国家的治理也类似于家庭关系的维护,天子就是大家长是一家之主,而诸侯就是家族中的各个兄弟,诸侯之间处理关系应该听从天子的安排,所以孟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处。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割据,天子的权威已经无法威慑诸侯们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处已经变成了常态。

自古以来战争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而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方诸侯都已经打红了眼别说不理周天子了,连师出有名都不顾了,随便编个理由就能发起一场战争。

而这种枉顾周天子权威,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的局面在孟子看来就是不仁不义的,所有的战争在孟子看来都是不合礼义不合道德规范的。

从这点上看,也就不那么解释为何孟子说春秋无义战了。

其实不光是春秋时期,每一个朝代末端,都会天下大乱,而天下一乱,就会有无数的人在乱中求生,有的是为了天下,为了太平,而有的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妄想窃取天下,不管为了什么目的,这些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每次战争最受苦的依旧是百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春秋无义战,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真正能被称为义战的又能有几次呢?





夜深闲话


所谓春秋无义战,在于一个义字,义者礼也,礼也尊卑有序,上下有法,是个等级观念,彼时春秋,天子,诸候,士大夫,等级崩乱,不敬天子实不敬天,天都不敬,何况士大夫杀国君乎。周之礼制荡然无存,实力国君可纵横天下,实力士大夫可控制国君,朝在堂上发号施令,夕则满门人头滚滚。整个社会杂乱无章。所谓义战则是复礼之战,无复礼之战则春秋无义战。


寒宗880


我是山鬼说,我来作答。

《孙子兵法》中曾言道“兵者,诡道也”。在战国的时候,诸侯们为了获取胜利,无所不用其极。就算在放下,在特殊飞背景中,为了赢得胜利,进而使用些不光彩的手段,也能被大家所理解。甚至有时人们会因为领导者的精妙计划,从而赞不绝口

然而这一切,在春秋早期的诸侯战场上是实行不通的,甚至会被其他国家谴责。孟子曾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在早期的春秋中,周礼闻名于天下,从而对今后各朝代的礼仪制度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里面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化之瑰宝。儒家甚至根据周礼编写了,三礼之首的《周礼》(据考证成书于两汉之间)。乃至于在战争中也是需要讲究礼仪的。春秋早期,诸侯之间虽然征伐不绝,但是他们之间的战争是极为讲究礼仪的。

首先在诸侯战争之中,是极需要“大义”的,战争的开端必须要有合理的理由,正所谓出师有名。比如秦国侵占了楚国的土地,这时候楚国就有理由对秦国发动战争。否则,这场战争就是没有大义的,是会遭到全天下的诸侯唾弃。忠义之士,能人干将都不会效忠于一个无信无义的国家。类似的,如果敌国君主新丧,政局动荡,或者是发生什么大型灾害,也是不能攻打的。

其次,在战争之前是需要递交战书的。战书上要写明了,作战时间,地点,人数。类似于约战的形式,所以战争中是不会有偷袭的形式的。所有的战争都是光明正大的。甚至于,连时间都有限制,一天之内,分出胜负就结束了。而且双方如果打累了,还可以要求中场休息。

最后,在战争的准备过程,如果某一方没有准备好是不可以进行攻击的。也就是说,半渡而击之,是违规行为,是会在诸侯士族眼中扣分的,甚至于会引起极度不满。而且如若在打仗的过程察觉到对方君主的位置,是不可以进行攻击的,还需要行礼表示敬意。公元前638年宋楚于泓交战,当时宋军早已严阵以待,但是楚军还未渡河。手下人再三请求率先向楚军发动攻击,宋公不允,最后宋军大败。

而到了春秋后期乃至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及人口的繁衍,社会的形式向着封建社会发展,生产力倍增,诸侯有实力也有条件去发动一场灭国之战,所以到了这一阶段,大批小国被各种各样的原因所消灭。中国国土上形成了7个大型国家和几个苟延残喘的小型国家。

事实证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不应妄想敌人对自己手下留情。丛林法则才是战争最为适用的法则,春秋无义战,事实如此,也理应如此,自此之后的大多数战争也如此。





山鬼说历史


春秋其实是指,周朝的后300年(东周时期)的概括称呼。因为在那300年里各路王侯为了争夺地盘和利益互相兵戎相见。再者就是在这300年里臣子架空王,皇族之间的暗害谋杀等等乱象比比皆是,所谓无仁君无忠臣皆视百姓为刍狗。后来孔子做《春秋》重新倡导恢复周礼继而在当时被人嗤之以鼻。所以在当时和现代来看春秋无义战从某个程度上讲是说当时没有一个君王有治世之能力和驭世之思想,尽是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在我看来那个时代也并非好意用处。一是,春秋乃时代发展之必然。要知道周朝是我们中华文明最标准的封建王朝,在秦统一后我们就进入了君主专制时代。春秋其实是封建制度没落向君主专制帝国体质的过度期。二是,在这个时期由于异常混乱从而也引发各种对社会的大讨论和各种文化的形成,正所谓百家争鸣。易学、墨家、法家、儒家、道家、杨子的自由论等等直至今天我们的哲学和思想理论人没有超越那个时代!



第三种文化


对于历史类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去看问题本身,先看提出问题的人,分析为什么这样说(或做),再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趋势分析。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分析。

先看问题出处,”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 (1)不相征也。意思是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提出人孟子情况。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代表人物,也是领军人物。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他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著书《孟子》。“春秋无义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孟子的经济主张: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再来看这个问题。春秋时期诸侯为了追求更多的土地与奴隶,成为霸主,纷争不断,几乎每年都会有几百场战争,所以在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即“春秋无义战”。

图1为《孟子》春秋无义战原文

图2为春秋时期战争场面描绘

图3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地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