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开国功臣,为何只有他享有三项特权?

汉初有三杰,一为萧何,二为韩信,三为张良。这三个人为刘邦辛苦操劳十几年,终于稳固住了刘氏江山,而三人中,萧何是公认的功劳最大。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萧何有多项功劳,刘氏江山虽然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张良在其中出谋划策,但萧何却是最辛苦的那个人。刘邦自己曾说:“安抚百姓,运送钱粮,不如萧何。”


汉朝开国功臣,为何只有他享有三项特权?


萧何最大的功劳就是安抚百姓以及运送钱粮,韩信虽然在前线厮杀,功劳赫赫,但若是没有粮草,韩信即便战神无双,也无法打赢胜仗,而且武力统治只是一时,安抚百姓才是长久之策,萧何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更何况,在刘邦整个起兵过程中,都是萧何担任主要策划者,韩信也是萧何月下追来的。

所以在汉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萧何拜相,刘邦赐给了萧何这三个特权,见君不趋,称臣不名,剑履上殿。


汉朝开国功臣,为何只有他享有三项特权?


这三个特权分别是什么意思呢,首先第一个,见君不趋。古代臣子上殿的时候,皇帝一般都已经坐在皇位上了,那这个时候臣子就必须要小跑进宫殿,以显示对皇帝的尊重。而萧何却不用,萧何可以大摇大摆的走进大殿,即使走得再慢也没人敢说他,这就是他的特权。

第二个,称臣不名。众所周知,古代人都有名,以及字,但很多人区别不开这两个的区别,仔细翻阅史书,我们便会发现字是别人喊得,而名则是自称。《仪礼·士冠礼》里面如此说道:“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名字不是随便喊得,只有君王以及父亲可以叫一个人的名字,别人则不行,需要称呼他的字。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里面都是称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可没有常山赵云的说法。这样叫并不是为了好听以及押韵,而是因为称呼别人的名字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汉朝开国功臣,为何只有他享有三项特权?


再比如说清朝时期的重臣李鸿章,根据《李鸿章传》的记载,李鸿章曾见过梁启超,那时梁启超名声不显,李鸿章却身居高位,而李鸿章喊得却是“卓如”(梁启超的字)。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基本上每一本古书里面在第一人称提到他人的时候都会叫字,而不会叫名,这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若是瞎喊名的话,只会惹人嘲笑,而且就相当于直接骂对方。

而刘邦作为君王,别的臣子在觐见或者上书的时候自然要自称名,比如说韩信,韩信要是给刘邦上书,就要说臣韩信怎么怎么了。但萧何就不一样,萧何享有特权,萧何可以直接说臣怎么怎么了。

第三个特权,剑履上殿。这个特权是最厉害的特权,古代人上殿是不能佩戴武器的,并且需要脱掉自己的鞋子。荆轲刺秦王一事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里面有一段是这样说的:“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这一点,不止秦朝有,之后的许多朝代也有,这样是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以及彰显皇帝的权威,毕竟若是每个大臣都拿着武器,那皇帝上朝时万一惹急了某位大臣,对方破釜沉舟,杀了皇帝怎么办。至于脱鞋,这是秦汉时期的习俗,因为脱鞋是一种尊重。

当然,这只是刘邦赐给萧何的特权,萧何敢不敢真的使用,史书当中并无记载,但想必应该是不敢的。刘邦还曾赐韩信丹书铁契,可最后依旧跟吕后密谋杀死了韩信,帝王之心,实在可怕,伴君如伴虎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