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沿途國家為何都願俯首稱臣

公元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三寶太監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由此開始了大明王朝東亞地區、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以及東非各地,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項目的輝煌歷史。當時東南亞和南亞諸國都距離明王朝路途遙遠,在以農耕為主的封建王朝大明是難以對當地進行有效征服控制的,那為什麼甘願向這個千里之外的國家稱臣納貢呢?


鄭和七下西洋,沿途國家為何都願俯首稱臣

原因可能有許多,第一點便是大明王朝的朝貢體系可能是為了宣揚威德,明朝對朝貢國的回賜通常是遠遠大於朝貢國的貢品的。常常朝貢小國上貢些當地特產便可以得到明朝數倍價值的絲綢白銀作為回賜,有這樣以小換大不會賠本的買賣,那麼許多的小國當然也願意俯首稱臣,心甘情願地為大明王朝賣命。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現實的原因是鄭和七下西洋每次船員便有兩萬多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士兵並且隨行醫官、書手、指揮使等等,可以說是一支不容小覷的戰鬥力量。雖然兩萬多士兵放在中原的戰爭中是不值一提的,但在偏遠的東南亞、南亞諸國可以說是一支強大的軍隊了,因此多數王國的國王在接待鄭和使團瞭解到他們軍隊的力量後便也甘願俯首稱臣,何況自己國王地位不變,還能得到明王朝的冊封與賞賜,何樂而不為呢。

鄭和七下西洋,沿途國家為何都願俯首稱臣

但是鄭和去的國家多了,總也有野心大或者說是不知山外有山的國王想要打劫鄭和船隊的財富。當鄭和訪問錫蘭山國時(現在的斯里蘭卡島),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覺察,離開錫蘭山前往他國。回程時再次訪問錫蘭山國,國王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鄭和趁敵軍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趁夜突襲錫蘭山王城,破城而入,生擒錫蘭山國王和家屬。後鄭和船隊還朝。成祖赦免了錫蘭山國王,下詔另擇賢君。

鄭和七下西洋,沿途國家為何都願俯首稱臣

可以見得,鄭和下西洋中沿途的國家是因為作為朝貢國其國王還能保證自己的利益才選擇嚮明王朝俯首稱臣,而也有的國王不願意還想要打劫財富,但最終還是被明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強行俯首稱臣。通過外交與部分軍事的手段,大明王朝初期恢復了四夷朝貢,創造了一段輝煌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