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兩廣地區的大成國是怎樣建立的?

LOVE琪少


大成國起義戰爭(1854年6月—1864年5月),由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李文茂等倡議於廣東佛山,並建都於廣西桂平,是十九世紀中期繼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後在兩廣地區爆發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月—1864年7月),洪秀全領導,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為骨幹,號召拜上帝會成員到桂平金田村,於1851年1月宣佈起義,12月永安分封諸王,1853年3月定都天京。

1856年9月,韋昌輝殘殺楊秀清等數萬人,後韋昌輝又被洪秀全處死。石達開因遭洪秀全疑忌,於1857年5月率數萬將士出走,統稱天京事變,標誌著太平天國開始哀敗。1858年初,清廷重圍天京,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失守,後陳玉成、李秀成被殺,太平天國運動完全失敗。

大成國起義與太平天國運動基本沒有什麼聯繫,一個由天地會領導,一個由拜上帝會領導,大成國起義基本在兩廣地區活動,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桂平起義後,一直往湖南、江西、江蘇走,直到南京,並且一直活躍於華東。大成國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太平天國運動,影響力比較大的就是1854年7月--1855年2月,圍困廣州半年。


旅行散客


晚清時期,兩廣地區的大成國是怎麼建立的?

大成國起義

大成國起義戰爭,是發生在晚清時期,即1854年6月—1864年5月的一次農民起義。由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李文茂等倡議,從東莞縣石龍鎮起義,並建都於廣西桂平,是十九世紀中期,繼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後,在南方爆發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起義,起義軍橫掃粵桂兩省,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與反動腐朽的清王朝進行了殊死的鬥爭,在我國農民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絢麗而悲壯的篇章。

起義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對外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對內加緊壓榨,魚肉人民,社會危機日趨嚴重。廣東在鴉片戰爭中首當其衝,受害最深,戰後分擔的戰爭賠款又最重,因而對人民的剝削壓迫更為殘酷。

隨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越來越多的貧苦農民和失業的手工業者、小商販、船民、無業遊民等加入天地會組織,走上反清鬥爭的道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取得1853年定都金陵的偉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廣東天地會會眾,終於在1854年夏爆發了較大規模的廣東天地會武裝起義,即大成國起義,轟動了全國,使清朝的統治更快的走向了滅亡。

起義過程

1854年6月10日,東莞天地會首領何六等,率眾在東莞縣石龍鎮起義,17日佔領縣城,揭開了廣東省城附近天地會起義的序幕。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三萬餘人,擁有船隻六百餘艘。

7月5日,佛山天地會首領陳開在佛山石灣附近的大霧岡發動起義,隨即佔領南海縣屬的佛山鎮(今佛山市)。接著,李文茂、甘先、周春等在廣州北郊的佛嶺市、陳顯良等在城東燕塘、林洸隆等在珠江南岸紛紛聚眾起義,關巨和何博奮等也率領珠江船戶起義響應,迅速形成了對廣州的包圍。起義者頭裹紅巾,或腰纏紅帶,自稱“洪兵”,又稱“紅兵”。

武裝起義的烽火迅速燃遍廣東全省,數月之內,攻克了四十餘座府、州、縣城,並先後形成了幾個中心地區。在廣州附近地區,除陳開、李文茂等外,還有陳金剛、練四虎、侯陳帶、林大年、陳吉、梁楫、劉觀秀、陳松年、呂萃晉、馮坤等分別領導了花縣、三水、清遠、順德、龍門、新會、鶴山等縣的天地會起義。

在西部的肇慶地區,陳榮、伍百吉等率眾起義,於8月5日在水勇內應下,一舉攻佔肇慶府城。在北部的韶州地區,首先由英德縣的陳義和、樂昌縣的葛耀明發動起義,後與其他起義軍一起,三次圍攻韶州府城(今韶關市)。

在東部的潮州、惠州地區,由陳娘康、鄭遊春、吳忠恕、翟火姑等領導的起義軍,積極活動於惠來、潮陽、澄海、普寧、揭陽和歸善(今惠陽)、博羅等地。

此外,嘉應州、高州、廉州府屬各縣也都有規模不等的起義。各地的起義軍,大股有數萬人,小股有數千或數百人,但由於沒有統一領導和缺乏作戰經驗,為時不久,多數被清軍和地主豪紳組織的團練各個擊敗。

有的如周春、翟火姑、葛耀明等部分別於1855年和1856年轉移至湖南、江西,參加了太平軍,成為太平軍中的“花旗”。有的如陳金剛部流動於湘、粵、桂邊境地區。而陳開、李文茂等領導的起義軍,先則圍攻廣州,後轉移至廣西,建立起“大成國”政權,在廣西天地會起義武裝配合下,堅持了較長時間的反清戰爭,成為當時遍佈全國的各族人民起義隊伍中一支重要的反清武裝力量。

起義的歷史意義

大成國起義,是歷次天地會起義戰爭中規模最大、給清政府的打擊最沉重的一次,自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起義軍所到之處,都在政治上、經濟上打擊了地主階級和當地的反動統治。

特別是被清政府視為南方可靠後方和糧餉主要供應地的廣東,自從起義武裝控制了兩廣的許多地區和水陸要隘,阻塞了通往省城的交通以後,嚴重影響了厘金和各種捐稅的收入,而軍費開支卻急劇增加,因而出現了餉銀匱乏的困難局面,不得不請求清政府從山西、陝西、四川等省調撥餉銀,協濟兩廣軍隊。

在軍事方面,起義武裝不僅牽制了兩廣地區的一萬餘名清軍(不包括臨時招募的兵勇)和千餘隻戰船,還牽制了從福建、湖南等省調來的清軍二萬餘人。根據兩廣地方當局大大縮小了的數字統計,起義軍斃、傷、俘清軍最少在萬人以上,擊沉、擊毀和繳獲戰船五六百隻。這就在實際上支援了太平天國和其它各地各族人民的起義戰爭。


管理故事會


1854年3月陳聞洪起事聲傳,即與李密謀趁機而起,於同年六月在佛山舉旗,定號大成,以祈萬全長久之意,並將總部選在廣西桂平。此後十年,歷經戰爭,伴隨太平天國的失敗,大成國也終被清兵剿滅,只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