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贴的张爱玲,讨厌自己的奥黛丽·赫本,不论贫富自卑都一视同仁

你知道吗,功成名就的人也会自己轻视自己。

比如被誉为“天使之化身”的奥黛丽·赫本,她就曾多次公开说过:“我一点也不美,我的脚太大了,脖子上还有伤疤,内心里一直觉得自己是只丑小鸭。”

在心理学上,这种自己轻视自己的现象,被称为低自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卑。

对自卑的人来说,比受人轻视更难受的,是自己轻视自己。他们要么自怨自艾,要么自吹自擂,多半还有暴饮暴食的坏习惯和暴躁易怒的糟脾气。

既然连奥黛丽·赫本这种集财富、美貌、优雅、智慧于一身的女神,都会深深自卑,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可见就算一个人广受欢迎,他也却未必能爱自己。

这就是《克服低自尊》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它的作者——心理学家梅勒妮•芬内尔教授,希望凭借本书来帮助自卑的人——也叫低自尊者,找回内心的宁静,学会热爱真实的自我。

梅勒妮•芬内尔教授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她的这本《克服低自尊》使用广受认可的“认知疗法”,手把手地教我们使用书中提供的方法和工具,使每一位自卑的读者都能帮助到自己。

倒贴的张爱玲,讨厌自己的奥黛丽·赫本,不论贫富自卑都一视同仁

低自尊最常见的来源

  • 频繁的否定

指的是你年少时遭到的忽视、惩罚和虐待,主要来源于原生家庭。这些经历会并影响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像张爱玲,小时候就常遭父亲殴打,被继母虐待。成年后,张爱玲拿辛苦赚来的稿费供胡兰成挥霍,还觉得“爱一个人,就会为了他而卑微到尘埃里去”,却不知这正是她低自尊的写照。

  • 没有归属感

人年少时会非常在意同龄人的看法,一旦不被接纳,就会影响到自尊。

2001年美国外科医生联盟发表的报告中就指出:在美国,出现过严重的抑郁或者暴力倾向的青少年里,超过八成都受到过同龄人的排挤。在自尊评测中,这些青少年的自尊水平都低得可怕。

倒贴的张爱玲,讨厌自己的奥黛丽·赫本,不论贫富自卑都一视同仁

  • 校园霸凌

受到欺凌伤害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耻辱感,自尊水平不断降低。

有一项针对11个国家、5000 多名青少年的调查显示,遭到欺凌的人当中,将近一半人都会得抑郁症。

  • 家庭贫穷

贫穷家庭的孩子会在同龄人面前相形见绌,封闭自己。一些不怀好意的邻居也会歧视和欺凌这样的孩子。换句话说,贫穷家庭的孩子有更大的概率被父母忽视、找不到归属感、并遭到欺凌。

  • 创伤性事件

这是人在成年以后变得低自尊的主要原因。

包括婚姻中的暴力和虐待,职场上的恐吓和欺凌,长期的经济困窘,或者隐私被公开等。

倒贴的张爱玲,讨厌自己的奥黛丽·赫本,不论贫富自卑都一视同仁

低自尊有哪些影响

  • 低自尊会干扰你的行为

让你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害怕向他人求助,逃避困难和责任。

  • 低自尊会影响你的情绪

让你沮丧、羞愧、焦虑。

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你的健康,让你抑郁、狂躁,甚至让你酗酒或成瘾。

  • 低自尊会毁掉你的亲密关系:

由于自卑,所以你在维系友谊或者亲密关系时候也会变得敏感,搞得彼此都疲惫不堪,很可能因此分手。

倒贴的张爱玲,讨厌自己的奥黛丽·赫本,不论贫富自卑都一视同仁

低自尊的机制

低自尊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心态,而更像是一套系统,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打破生活规则,激活核心论断,引发焦虑思维。

  • 核心论断

就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常见的有:我不招人喜欢、我真没用、我是个废物等等。

这些核心论断都有两个共同点:

第一是自动寻找证明自己缺点的证据。比如照镜子的时候觉得眼睛太小、鼻子太大,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又觉得自己笨手笨脚。反正你的注意力总是会自动聚焦到缺点上。

第二是把一切不好的结果都归因到自己身上。比如有人欺负你,明明是对方的错,你却会责怪自己太软弱、不招人喜欢。

  • 生活规则

生活规则指的是你根据核心论断制定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比如你的核心论断是“我不招人喜欢”,那你的生活规则就会是“尽量少去社交”;如果你的核心论断是“我很笨”,那你的生活规则就会是“我永远不要去挑战新事物”。生活规则会带给你表面上的安全感。

倒贴的张爱玲,讨厌自己的奥黛丽·赫本,不论贫富自卑都一视同仁

  • 焦虑思维

焦虑思维都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以偏概全,具体则表现在2个方面:

第一是过高估计坏事发生的概率。比如你觉得自己不招人喜欢,所以很少会向别人求助,因为你觉得求助后一定会遭遇拒绝。但事实是,就算是对陌生人,人们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伸出援手。

第二是过高估计后果的糟糕程度。比如你一听到别人谈论你的名字就会疑心疑鬼,觉得他们在背后说你的坏话。其实被人谈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根本没那么糟糕。

  • 运作机制

核心论断、生活规则、焦虑思维维持低自尊运作的机制:

先是生活规则被打破。比如你的生活规则是“远离社交”,那么当你硬着头皮去参加同学聚会时,就会打破你的生活规则。你会很害怕有老同学不识趣地问你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

接着是核心论断被激活,也就是类似于“我一事无成、没人会喜欢我”的这种念头,就被激活了。

最后是焦虑思维被启动。这时候你会把事情往最坏的结果上去想。会责怪自己为什么要来参加同学聚会,觉得脸红、浑身不自在、说话结结巴巴。甚至直到聚会结束,你还是会不断回忆自己有没有出丑。

以上就是低自尊运作的机制,它们每发生一次,就会加固你的低自尊一次。

倒贴的张爱玲,讨厌自己的奥黛丽·赫本,不论贫富自卑都一视同仁

如何走出低自尊

  • 调整焦虑思维

有两个具体的方法:

第一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作者给出了几个发现优点的角度,它们是:你最喜欢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你掌握了那些技能?别人曾经怎样夸奖过你?别人的哪些缺点是你没有的?你可以从这些角度去发现自己的优点,重新评价自己。

第二是客观评估后果的严重程度。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你对后果的预测写到纸上,然后问问自己:这是客观的还是悲观的。

比如你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如别人,那你不妨在纸上写下这一条,然后问问自己,有没有人曾夸过你。你就能发现你并非一无是处。

  • 调整核心论断

你要从过往的经历中找到那些支持核心论断的证据来加以反省。

有三种切入的角度:你身体上的缺陷;你过去的错误和失败;别人对你的负面评价。

第一,根据身体上的缺陷评价自己公平吗?

比如因为个子矮就否定自己公平吗?毕竟每个人都会有不足,据说拿破仑的个子也很矮呢。

第二,根据你过去的错误和失败评判自己公平吗?

自卑的人都喜欢把他们做的事和他们是谁混为一谈。一件事做得不好,他们就觉得是自己不够好,如果比你工作做得好的人就一定是个好人,你还会认同吗?

第三,别人的评价有没有其它的原因?

比如一个人讨厌你,并不一定就是你的问题,有可能是他在嫉妒你呀。

当你从这三个角度思考的时候,你错误的核心论断在逻辑上就会土崩瓦解。

倒贴的张爱玲,讨厌自己的奥黛丽·赫本,不论贫富自卑都一视同仁

  • 调整生活规则

前面我们说过,生活规则是我们为了保护自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我们一定会从生活规则中得到好处,所以反省生活规则时最重要的,就是看看你从中得到的好处是否值得。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的生活规则是“真情流露是软弱的象征”,那他就会一直压抑真实的情感,这种人在职场上通常很强势,在家里也分外理性,他从这个生活规则里得到的好处是别人都会夸赞他能力强,这样就能隐藏他低自尊的真相。

但由于从不流露真情,他也交不到知心朋友,身边的人虽然尊重他,却无法了解他,也很难去爱他。也就是说,孤独其实是他隐藏低自尊的代价,而我们都知道,长期孤独的人容易罹患各种精神疾病,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懂得了如何反省生活规则之后,改变生活规则的方法就呼之欲出了:找到更有益、更灵活的新规则

比如可以把“真情流露是软弱的象征”这种规则换成“真情流露能让我有更多的人情味”,然后试着实践一两个星期,去和亲友聊聊从不示人的心里话,看看能带来哪些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新规则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适应的过程,所以要有合理的预期,不能幻想一蹴而就。

倒贴的张爱玲,讨厌自己的奥黛丽·赫本,不论贫富自卑都一视同仁

获得幸福和获得成功的路并不相同。成功是为了他人的认可,幸福却必需得到自身的认可。而低自尊,或者说自卑,正是我们追寻幸福的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所以低自尊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离幸福更近一步。当你有一天回首往事的时候,能自豪地说:“虽然我曾怀疑过自己,但我很庆幸没有浪费这一生。”

我是驴小祺,分享心理学和成长干货,喜欢的话请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