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资产”与“重就业”如何平衡?万达是这么做的

随着万达与融创、富力637.5亿世纪大交易的完成,各路解读也随之而来。有人说,万达此举是受自身高昂债务所迫和应对万达发展危机,不得已而为之。对于这个"不得已而为之",在我看来,不仅有失偏颇,而且是对万达此举的非理性解读。

“轻资产”与“重就业”如何平衡?万达是这么做的

王健林曾在"万达、融创、富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布会上公布过一组万达商业的隐私数据:"完成转让后,万达的商业贷款加债券近

2000亿。目前万达账面现金1000亿(不含13个文旅项目账面现金300亿),加本次转让收回现金680亿(含回收往来款),现金共计约1700亿。另外,万达商业还有1300亿销售物业存货,全部卖掉也可以收回几百亿。到年底,万达商业持有3300万平方米商业物业,2018年租金将超过330亿。今后5年,预计万达商业租金年均增长20%左右。"

“轻资产”与“重就业”如何平衡?万达是这么做的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轻松击垮负债论和危机论:

一、万达虽然背负2000亿债务,但总资产加起来基本能覆盖90%的债务,债务危机的言论不攻自破;

二、抛开1000亿账面资金和1300亿存货不谈,单以每年330亿租金和20%的租金增长率来看,就足以证明万达商业价值连城,发展危机更是无稽之谈。

具体来看,如果2018年租金收益为330亿,按每年增长20%,5年后,其年租金保守估计也能达到800亿,如果按照上市公司30倍市盈率计算,万亿市值一点也不夸张。因此,万达既不为债务所迫,也不存在发展危机,反而是前景明朗。

“轻资产”与“重就业”如何平衡?万达是这么做的

既然如此,又为何要卸下并未出现亏损的文旅项目和酒店业务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有一点需要明确,万达此次卸下文旅项目和酒店的重资产,并非暗指万达要退出文旅和酒店行业,而是意味着万达商业逻辑发生了改变。或者说这才是王健林最终想要做成的万达——甩掉重资产包袱,进化成更加国际化的强势品牌轻资产模式。

在甩掉重资产之前,市场对万达的认知基本停留在房地产上,这也难怪,万达以房地产起家,即便近年来频繁在文化产业露脸,但始终没能甩开地产商的帽子。一直以来,都是在挣最重的钱,而这次彻底抛掉重资产,表明万达希望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挣更多更值钱的钱。用凤凰财经的一个观点来讲:一个不再追求总资产值的万达,将以更高的总市值证明其转型的价值。

所以,万达此番快刀斩乱麻般卸下重资产包袱,其主要目的在于打造一个新万达,为加快转型升级铺路。同时,也是顺应国家"去杠杆、降负债、转型轻资产"的主旋律。可以说,万达此举不仅符合自身发展战略,更是一种大势所趋。

“轻资产”与“重就业”如何平衡?万达是这么做的

那么,万达为何选择这个时候给自己 "减肥"呢?

房地产是一个周期性行业,在经历去年一轮房价疯涨之后,如今的房价几乎可以认为处于高位,一二线的楼市泡沫初步显现,而且开发成本巨大。而且国家对楼市的调控力度之大,使流向楼市的资金不断减少。这对地产商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因为地产商的盈利往往伴随着高负债,对现金流的渴求度很高。

因此,虽然依托房地产的重资产模式还能发展,但发展空间在逐渐缩小,发展难度不断加大。选在这个时候退场,既能规避政策层面的风险,又能利用自身品牌、资金优势,通过转型升级,扩大轻资产规模,找到新的盈利点。

而且转型轻资产后的万达,发展的空间将会更大。跟依靠房价,看销售利润盈利的重资产相比,轻资产因为是纯投资不销售,可以脱离房价的束缚,依靠人口经济实现盈利。也就是说,只要城区人够多,租金回报比合适就能盈利。

说万达抛售重资产是为了解决自身债务危机和发展危机,实在有失偏颇,而且并非科学、理性、专业的判断。简单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王健林此举实则是为了让万达加快转型升级,尽早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他押注的压根就不是重资产,而是中国的消费升级。

房价涨跌并非他关注的重点,他关注的是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让万达集团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永远站在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上。而品牌化的万达商业管理,万达院线、影视和体育等,既在风口之上,也是大势所趋。

在整个政策环境、金融环境、产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考验一个企业的,已经不是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来提升效率。而是能不能洞察结构性变迁的大趋势,推动结构变革,并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相匹配。

对于万达此举所带来的争议,有些人沉迷于阴谋论,总觉得民企背后各种内幕,这不仅是一种智力欠缺,更是否认民企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究竟是相信落井下石的阴谋论,还是选择公正客观的理性分析,相信大家心里自有一面明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