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依然還是沒有學會如何去愛

難得有空,今天去看了《後來的我們》,一段關於錯過的愛情,兩個用力相愛卻沒能在一起的人。

電影講述了一對北漂情侶,林見清和方小曉從初見乍歡到分開之後各自安好的故事,很老套的情節,但在他們身上,似乎有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影子。

方小曉說,遙江縣(老家)的日子一眼可以望到頭,所以沒有學歷,也沒有背景的她僅憑著一腔熱血就去了北京漂泊。

而林見清,他說北京有他的遊戲,他喜歡的那個女孩,一心想著嫁個北京人。所以,北京也就成了他的夢想。

夢想很大,生活很難。

北漂的日子很苦,掙錢很難,他們很窮,窮到在寒風凜冽的冬夜裡寧可挨凍,也捨不得花兩頓飯的錢打車;窮到兩個人只能擠在即擁擠又吵鬧的小出租屋內,連覺都睡不安穩;窮到撿到一張被丟棄的破沙發都能開心好幾天。

窮,成了所有不如意的根源。

後來的我們,依然還是沒有學會如何去愛

小曉和見清一起回家過年,見清害怕被同學瞧不起,害怕被笑話一事無成,他租了車,花了幾乎全部的工資買了一車的禮物。

他以為這樣,就能有足夠的面子站在同學面前,站在熟人面前。

可他的窘迫,其實早就被一眼看穿。同學的不屑,讓他倍感受辱,回到家裡父親的一番好言相勸,變成了他馬上離家的藉口。

回到北京的見清,沒有因為老家的遭遇變得更加努力,反而越來越頹廢。

上班的時候對客戶發火,在遭到客戶的報復之後又把怒火往路人身上撒。

他甚至,開始和別的女孩在網上聊天。

電影裡這一段處理的很好,當見清看到自己的電腦被小曉動過之後,他解釋說只是想跟那個女網友打聽下房價的事情。但當小曉問,我就是賣房的你為什麼不問我的時候,他沉默了。

我想,小曉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對見清失望了吧。

後來,小曉選擇了離開,她像平常一樣煮好了泡麵,吃完自己的半份,也像往平時出門一樣和他告著別。

見清知道小曉要走,他全然裝作不在乎。

等到小曉真的走遠了,他才瘋了一樣追了出去。

地鐵站,見清還是追上了小曉,可是那句不要走,卻始終沒有說出口。

因為他完全不相信,純粹的愛情和富足的物質,可以共生。

後來的我們,依然還是沒有學會如何去愛

我見過很多見清這樣的男孩,他們在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遇到想要照顧一生的女孩,但他們不敢相信那個女孩會和自己只談愛情不談物質的度過一生。

所以他們註定只能共同擁有過去,而他的未來,和那個願意陪他吃苦的女孩,無關。

男人的幼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和小曉在一起的時候見清口口聲聲喊著夢想,卻從來沒有全力以赴。

分手之後,他好像才明白,頹廢永遠都不可能改變貧窮的現狀。他像打了雞血一樣開始努力,那個一直被他稱之為夢想的遊戲,也是在小曉離開之後才徹底被他真正正視了起來。

遊戲開發出來了,他成功了。

拿到了第一筆錢,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買房。

買房後他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想接小曉和父親一起去住,好讓他們見證自己的時刻。

可是父親拒絕了他。

小曉也拒絕了他。

我理解見清,因為那套房子就是他所擁有的一切,他需要和這些重要的人來分享自己的一切。

我也理解父親,那個生活幾十年的家鄉,他在這裡娶妻生子,供兒子吃穿上學,早已把根深深紮在了那片偏僻的土地裡,人人都追求落葉歸根,他又怎麼會晚年還選擇背井離鄉。他會想念鄰里,想念這個廚房,想念門前永遠掃不完的雪。

這裡不僅是他的故鄉,更是他的精神故鄉。

我也很能理解小曉,因為她和他在一起,從來都不是為了大房子。北京戶口確實是她的初心,但確定和他在一起後,她只想要他那顆為她“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初心。

林見清一直都是幼稚的,他能在小曉的離開之後努力,卻不能因為分手成熟。至始至終,他一直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人,他始終無法理解小曉和父親的拒絕。

後來的我們,依然還是沒有學會如何去愛

林見清說過,如果伊恩再也找不到凱莉,那他的世界就再也沒有顏色了。

小曉離開後,見清的世界也沒有了顏色。

多年以後見清和小曉再次相遇。

已是結婚生子,可見清仍沒有丈夫和父親該有的穩重與自持。遇到小曉時,他身上、心裡只有遺憾和不甘。

他的世界始終一片灰暗,不是因為沒有小曉,而是他始終最愛的是自己,他只是變老,卻從未長大。親,愛人,要的從來不是要給得起房子的兒子與丈夫,而是一個真正心裡有家的男人。

是他的不甘把自己困在了灰暗之中。

真正的成熟不是看清愛情和生活的真相,而是在看清真相之後依然相信愛情,熱愛生活。就像林父給小曉心裡說的那樣,“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有點難。”

希望,有生之前,你我都能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即使不能再相愛,也能夠過上彼此喜歡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