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帝王陵墓坐北朝南,為何秦始皇陵坐西朝東?

林也程


秦始皇陵為什麼坐西朝東,這是個千古謎團,原因有三

古代帝王最喜歡的事就是坐北朝南,君臨天下,統御九州,幾乎所有的宮殿和王陵都是坐北朝南的,可這秦始皇陵卻坐西朝東的,十分反常,背後又有哪些深意?

秦始皇陵位於臨潼縣城東,南鄰驪山,北靠渭水,秦始皇自幼年13歲起即克成大統繼承王位,就開始為自己新建廣袤的陵墓,皇陵歷經36年建成,貫穿了秦國從開始到滅亡的全過程,花費了天價,歷代統治者,之所以重厚葬,習俗就是從秦始皇開始。它的坐西朝東,這背後是有三個原因的。

第一個原因來自於秦始皇本人的心思。我們都知道,秦國原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歷經多年磨難,終於統一天下,秦王嬴政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華大地的帝王,他征服六國的心是非常之重的,坐西朝東表示他死後依然要注視、凝視、監視六國,防止他們叛亂分裂。

第二個可能,跟秦始皇始終想要長生不老有關係。秦始皇在生前曾經靡費巨資,派徐福率500童男童女遠赴大海之上,尋找蓬萊、瀛洲仙山,且自己一生也多次巡幸各地,尋找仙蹟,徐福一去不返再也沒有回來,到底他以後會不會帶著仙丹回來找自己呢?秦始皇對這件事情還是有期待的,所以他要坐西朝東,望著大海的方向,期待海外神仙的出現。

最後一種解釋是來自於漢代禮儀。我們都知道當時的貴族在請客時,主人都是要面西朝東,所以我們講請客“做東”就是這個來歷,這是天下之主秦始皇的精神符號代表。

到底是哪一個才是真相?不得而知,這個秘密還有待後人的進一步發掘。

亦文亦物出品,原創不易,關注看更多有趣、經典、實用的傳統文化小知識


亦文亦物


中國風水學說源自上古,又稱堪輿。是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趨吉避凶。傳說創始人是九天玄女,完善風水學說興起於戰國時代。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墳地等選址丶座向丶建設等方法及原則,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玄學。上古時有巫祝,到秦時太常所屬太史令掌天時星曆。墓穴一直是帝王將相之家比較看中的,總希望自己能死後有個好歸宿,不受到外界的干擾。在選址前,需要請風水大師,需要觀測日月星辰的排布、地勢的高低。選中位置之後,就開始讓大量的工人挖土方,然後設置陷阱等等。風水是根據具體情況作出適於實地抉擇,沒有一成不變的朝向,沒有一模樣風水。風水隨時間,地理變化而變化。秦陵西首而葬,墓向東方,也是出於此。秦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東側有人工魚池水,依山傍水,驪山開鑿五條活水(俗稱"五爪金龍”),氣勢雄偉,頭枕驪山,腳蹬渭,南面是秦嶺右邊是北山,在關中平原是東西向,兵馬俑和秦陵朝著東邊,與他徵六國方向一致,造就秦統六國之勢,建成一種合理風水形局之上。從秦始皇13歲開始建造,至秦始皇死後仍沒有建好。秦始皇迷信,如求長生,海外尋仙,重養方士等,風水之事他更重視。秦始皇志向遠大,一統華夏,選陵穴,要與風水,志向相配,陰陽相生。所以秦陵如此佈局走向,是有關。秦始皇一統六國,統一天下,暗合陵墓建造佈局。


天有餘而補不足


我來回答!

之前上學的時候,教室的講臺旁邊有一個座位是專門給上課不好好聽講的人設置的,因為位置是坐北朝南,我們班一個女同學坐在上面說:“這個位置這麼好,坐北朝南,我坐上去就是武則天了”。雖然這個是個玩笑話,足以從這件小事看出國人對“坐北朝南”對南邊的一個尊敬感,我們現在的房屋都是以坐北朝南的房子為主房,古代皇帝的座位也都是坐北朝南,連他們的皇陵都是坐北朝南,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始皇帝的皇陵卻是坐西朝東,與其他皇帝大相徑庭,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呢?下邊剛剛君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生統一東方,死鎮守東方

秦的國都咸陽,也就是現在的陝西,在我國的西北方,另外的六個國家都在秦國的東邊,並且始皇帝的大半生的時間都是為了祖國統一,征服東方六國。所以秦始皇在修建皇陵的時候,為了顯示出自己征服東方的決心,死後埋在皇陵中仍然能夠注視著東方,以防天下動搖依然朝著東方,展示出了始皇帝的霸氣。

現在陝西出圖的秦朝兵馬俑面向的方向也是東方,這也佐證了秦始皇對東方征服之心,死後也要征服東方。

秦漢禮儀所致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鴻門宴》中曾這樣記錄:“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裡的意思就是項羽宴請劉邦,自己是主人坐西朝東的;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的秦漢的禮儀是坐西朝東為尊貴的座位,這樣看來,始皇帝一統天下,是天下之主,座位坐西朝東,陵墓坐西朝東都是合理之中。

向東尋仙

秦始皇生前一直在追尋長生不老之術,他還派術士徐福前去東方蓬萊尋找仙藥,可惜徐福一去杳無音訊(有說法徐福,沒有找到仙藥,怕回去被始皇帝處死,就躲到東方的一個小島上,就是現在的日本,徐福便是日本人的祖先),秦始皇生前無法等到長生不老的藥,只能死後面向東方,以表示自己真誠的想尋仙之道,以便仙人能夠引渡於他。

始皇帝的皇陵為什麼坐西朝東,歷史上沒有明確的定論,剛剛君剛才分析的三個原因,尋仙的可能性要小一點,更多的是按照當時的禮儀以及彰顯始皇帝的征服東方,一統天下的霸氣。


剛剛才說


秦始皇的陵墓為什麼是“坐西朝東”。

在我國有這樣的一個風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風水,我們都知道古代帝王的陵墓是“坐北朝南”,古代帝王認為南方是“龍氣”所在,坐北朝南是為了巨龍氣。

那麼為什麼秦始皇陵一反常態而選擇“坐西朝東”?

總結其原因,不外乎這兩點。

1.震懾六國

朋友們,我們先來看一張戰國地圖。

我們戰國分為七個國家,它們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我們仔細看一下,六國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秦朝所在的位置,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六國位於秦朝以東。

秦始皇之所以選擇“坐西朝東”,是因為當時的六國並沒有完全沒秦朝所滅,還有一些殘餘勢力。秦始皇選擇陵墓坐西朝東,就是要震懾六國,告訴其他六國,我秦始皇一直在監視著你們。

2.追求長生不老

長生不老我相信是所有中國古代人追求的終極目標。我們知道長生不老是我國道家所推崇的,道教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

而想要長生不老的方法就在這三座仙山上,秦始皇一生都在追求長生不老。秦始皇生前兩去蓬萊,最終一命嗚呼。

秦始皇生前沒有找到長生不老的方法,然而他到死也沒有放棄,所以選擇陵墓“坐西朝東”。為的就是想要成仙,想要長生不老。

以上就是秦始皇陵墓為什麼“坐西朝東”。

以上就是秦始皇陵墓為什麼“坐西朝東”


紀錄影像


秦始皇登基之後,立即為自己建造陵園,但“秦始皇陵”是現代人對“秦始皇陵園”稱呼,那個時候秦始皇並沒有遵循戰國“陵”的禮制,秦始皇喜歡把自己的墳墓稱為“山”,定名為“麗山”,而“秦始皇陵園”就叫“麗山園”,就在現在的驪山。

秦始皇陵為何坐西朝東?雖然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科學的解釋,但民間認為:秦始皇生前雖然完成了統一六國的豐功偉業,但他始終認為自己的統治並不是那麼的穩固,特別是東方,他總認為東方是天子的天堂,所以他沒少東巡。再有一個說法就是秦始皇在世時曾派遣徐福東渡,為他求長生不老藥,因此秦始皇本人是極其的嚮往東方,這樣來看,墓葬以及兵馬俑集體坐西朝東還是挺符合秦始皇的想法的。

很多人對秦始皇陵的瞭解,都停留在“地宮有水銀”、“兵馬俑”、“流沙”、“暗器”等防盜裝置,然而真正的秦始皇陵並不是只有這些東西:

(1)整個秦始皇陵園坐落在驪山的北麓,背西面東,西邊是陵寢,而陵墓也處於“回”字的內城的西南角,也就是右手邊的右下角,陵寢在左下角,也就是西北邊。

(2)秦始皇陵園的正南邊是陪葬坑,東邊的東門大路一公里處的路北邊有三個兵馬俑方陣坐落於此,面向東方,在兵馬俑東邊的路上還見了一個高大的門闕。在兵馬俑坑西邊應該還會有一個馬廄的槽,主要是用來服務於兵馬俑。

(3)兵馬俑主要是秦始皇陵東門外道路一側的陪葬的冥器。而陵園很像一個長方的“回”字型城垣。西南角是陵墓,也就是秦始皇住的地方;而西北角也設置了一個好像用餐的地方。

(4)秦始皇陵的建造是按照秦都咸陽的格局設計的,坐西朝東;從東北五里的地方挖池取土,“水出麗山東北,本導源東流,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

(5)按照當時的禮制,西就是上,也就是貴族在西方。在東方建了一條中央大街道,街道上設置了一個門闕,這是整個陵園的主道。

(6)秦始皇陵的這個東門、還有咸陽的東門、以及位於江蘇連雲港西南的“立石東海上胊界中,以為秦東門”的傳說中的“秦東門”。 這三個地方竟然處於同一條線上。

由以上分析可知,這絕對不是巧合。


公元前


自三皇五帝以來,河洛二圖就影響著陵寢的擇地和坐向!

歷代精通風水術數的高人都知道天星所照之地有兩大權貴之坐向!其一就是例如故宮位的子午向,其二就是坐西向東的秦皇陵向!

中國龍脈脈發崑崙山,陽旋龍在北京入垣以坤土領氣生金,小祖復起金生水,坎離相對水克火為奴,以向收完全局之氣!此天下第一權貴之坐向。

而秦陵地局由震宮領氣陰旋龍入垣,官煞齊生化煞生全,兌克震為用!

這些都是易經源自河洛二圖的精華!





渾天寶鏡


中國曆代皇陵多為坐北朝南,這與君王生前面南背北稱孤道寡有關。君王想著活著的時候這樣管理萬民,去另一個世界也這樣管理統治陰間吧。但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的陵墓卻有所不同,秦陵的坐西向東,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秦朝之前中國沒有完成統一,一些文化思想和制度規則等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帝王的陵墓規制還不成熟。其次,秦朝統一前的秦國,興於西方蠻荒之地,思想和文化上也不同於中原諸國的文化。

最為重要的是秦國向東滅六國一統天下。滅六國一統天下,是秦王嬴政最為重要的人生理想。嬴政生前向東滅六國統一天下,死後也要面向東方,時刻看著他的江山社稷。


林城布衣10001


要說秦始皇陵為何坐西朝東,主要還要從秦及先秦“以西為尊”的禮制及習俗著手。

這裡要說三個問題。

先說第一個,就是坐西朝東和坐北朝南的問題。很多人的慣性思維大多是“皇帝坐北朝南”,而實際上,在秦及以前的時代裡,北和西都是尊者所居之位。《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西南隅謂之奧,尊長之處也”。包括帝王陵墓也是如此,不僅是秦,就連西漢時期的帝王陵墓,也都是坐西朝東。那從什麼時候才改為坐北朝南呢?是從東漢時期才發生了這種變化。東漢明帝開始,陵寢改為坐北朝南,和洛陽宮城方向一致。明帝之後的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對“西方為尊”的記載得更為明確:“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

第二個,秦始皇陵坐西朝東,屬於“承古制”。秦時期墓葬的考古研究也表明了,秦代葬式面向東方,是與當時的禮儀風俗相關。據考察,陝西境內已發掘的917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時期越早越為明顯。這就不僅僅是始皇陵一個陵墓的問題了,而是具有代表性的普遍現象。

第三個,就是關於流傳很廣的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始皇陵坐西朝東,是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死後仍要威懾東方六國;二是徐福一去杳無音訊,秦始皇親臨東方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其實我認為這兩種說法有著很強烈的“想當然”的成分。我們知道,秦始皇在出巡途中去世,可以說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很短,其本人連立太子、留遺詔、立顧命這樣的國之根本的大事,都沒有安排明白,難道還有時間去安排自己陵墓朝向、期待徐福歸來這樣的事情麼。如果他的時間這麼充裕,此後趙高、李斯扶胡亥上位,誅殺扶蘇、屠戮皇族、殺戮大臣等事,就不會發生,秦的歷史也許就不會是我們所看到的這樣了。


圓緣堂主人


秦始皇陵墓較為奇特之處,在於它是坐西朝東的。我國曆代帝王之陵大部分坐北朝南,以示生前南面而王,死後也要君臨天下,而秦始皇陵墓偏偏與眾不同,其中有何原因呢?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主要存在三種解釋:

第一,認為與秦漢之際的禮儀內俗有關。《禮儀·士冠禮》雲:“認主人東西(面向東)答拜,乃宿賓。”《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坐侍。”這些都說明,依照當時的禮儀,主人應當面向東坐。秦始皇生前是天下之主,死後的陵墓理所當然也要坐西向東了。

第二,認為與秦始皇的雄心壯志有關。秦國在戰國七雄中處西部,秦王贏政把陵墓朝東建造就是表示一定要征服六國的決心。後來秦統一了六國,秦始皇仍按原方向佈局,是為了使自己死後的陰魂注視著東方六國,防止他們復辟。

第三,秦始皇生前無法覓到不死之方,死後也要面向東海,以求神仙引渡仙境。秦始皇曾送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徵洲諸仙境,可是徐福一去不返,因而只能在朝東的陵墓中,期待有朝一日靈魂昇仙。




被埋藏的歷史


最早記錄秦陵的是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直到1962年,我國考古學家對秦陵實施了轟動全球的歷史性考古,才第一次揭開這個號稱世界八大奇異之一的陵墓面紗。

參加這次考古的工作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佈局圖: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陵墓形狀呈矩形狀,高15米,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距地平深度35米深。從這張平面圖,我們大致可以推演出陵墓的方向:東西向,因為東西長度比南北向整整多出了30米。陵墓居於渭水之濱,且從西流向東,因此墳墓一定是座西向東了。


關於秦陵為何座西向東,悟空提供了大致三種解讀,一是說六國統一、二說是海上仙方,三說是合當時禮制。個人大致認同六國統一論。

秦始皇一生雄韜偉略、英才蓋世,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帝,他建立國家的根本制度,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幣同種,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民生方面還修築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然而他一生最偉大的功業還是統一六國本身,這場戰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六王畢,四海一”,短短六字,其實凝聚了秦始皇十年的艱辛:他要面對蘇秦等謀士們的“合眾抗秦”,要躲過燕太子丹的“圖窮匕首見”,還有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等強大對手,這是一場這是你死我活的爭奪,這是一場血雨腥風的征戰,作為這場戰爭的最高指揮者和最後勝利者,這是他一生的苦難,也是他一生的榮耀。秦陵作為秦始皇投入巨資和大量人工精心打造的寢墓,他一定認真考慮過它的方位和佈局:座西向東,這是渭水的方向,也是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大業的方向,也是秦陵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