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什么让张俊和韩世忠做宋高宗的配享大臣,而不是岳飞?

一德格天1


配享太庙是古代文成武将能够享受到的最高待遇。要想享受到这个待遇,不单单要有重大功勋,而且要与那位皇帝君臣相得。

南宋能够中兴多亏四大名将。毫无疑问,岳飞在其中功勋是最为显著,也最为为后人所知。

只是皇帝老爷子的心理和大家不一样。在他心中张俊的功劳第一,韩世忠第二。

至于岳飞,别说排不到第三,估计就连第10都排不到。

很简单,宋高宗非常讨厌岳飞。至于讨厌岳飞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宋高宗为了稳固皇权效仿宋太宗杯酒释兵权,张俊主动交出兵权,韩世忠也听从命令,唯独岳飞屡屡抗命。

其二,宋高宗在逃亡的时候,受到了金兵的惊吓,以至于丧失了生育能力。为了挽回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也为了稳固自身防卫,宋高宗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其中最最下策就是从中士当中选立皇子。偏偏岳飞就是提出这个建议的人之一。

岳飞建议宋高宗立储时,宋高宗还是30岁出头, 那时候的宋高宗对自己的前途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因此收到岳飞的建议很生气。

其三,岳飞是坚定的主战派,而宋高宗是坚定的主和派。两派利益必然发生冲突。

在宋高宗看来,当时的南宋一穷二白。而金兵势力强大,南宋内部也是内忧外患,在这样的情况下求和才是求成的最佳路径。

岳飞立下了许多战功,这些战功为宋高宗推进求和做出了贡献。因此宋高宗也不吝赐予高官厚禄。但是在金国与南宋开始合谈的时候,岳飞还坚持抗战,就让宋高宗很不满意了。

总之一句话,配享太庙的资格,由皇帝老爷子决定。他主要看的并不是这个大臣的功勋,而是皇帝老爷子的心意。


叶之秋


宋高宗与岳飞的关系不好,孝宗何必给他添堵,且张浚的提议还比岳飞多,俱不为用。

《宋史·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孝宗三》

  三月庚子,王淮等上大行太上皇谥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乙巳,上高宗谥册宝于德寿殿,又上懿节皇后改谥宪节册宝于别庙本室。丁未,右丞相周必大摄太傅,持节导梓宫。癸丑,用洪迈议,以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俊配飨高宗庙庭,吏部侍郎章森乞用张浚、岳飞,秘书少监杨万里乞用浚,皆不报。丙寅,权欑高宗于永思陵。

高宗赵构虽无子嗣,但活到八十高龄。孝宗退位之时还在给高宗服丧,以孝闻名者,总要给先皇面子。

孝宗为太祖子赵德芳之后,其祖年方二十三岁暴毙事,不得不防。

《宋史》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

综上所述,岳飞不得配享。


廿二层云




淳熙十四年十月赵构眼瞅着满殿年轻貌美肤白腿长的后宫美人们,有心无力恋恋不舍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淳熙十五年三月,由谁配飨高宗庙的事正式提上日程,洪迈建议把决定权交给翰林院,孝宗同意了,并给此事定了个基调:

【上亦尝谕以文武欲各用两人。】~《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四.高庙配飨议

洪迈等人根据孝宗的意思提出了[吕颐浩、赵鼎、张俊、韩世忠]组合,这份名单一出炉便立刻引起了一波激烈争论



我们知道,实际上如果按照地位的话,秦桧的配飨资格应该板上钉钉:

【高宗宰相十五人,惟秦会之为太师,吕元真为少保,其他未有至公相者;而封国者亦止二人,秦益公桧,张和公浚。】~《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

为什么秦桧连提名的资格都没有呢?原因很简单----无论主战派主和派,大伙都知道秦桧是个砸碎。



赵鼎称得上中兴名相,他与张浚担任二相时便扭转了宋金强弱形势,当时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为“小元祐”,赵鼎上榜没有异议,反倒是地位较高的吕颐浩上榜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例如秘书少监杨廷秀就以张浚有五大功,建议由张浚取代吕颐浩。孝宗的回应是

【上谕以臣僚言:“张浚有复辟之功,卿等可检照文册,询访事实。”】~《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四

也就是说,理论上最初的名单并不是最终的人选,这事还有得商量,只要张浚的确功高,他很有可能取代吕颐浩配飨高宗庙。但最后[因言魏公两败事,又昧于知人。]并且宰相王淮、周必大两人也不支持,于是文臣由赵鼎、吕颐浩两位配飨就定了下来。






要命的是,这些议论还涉及到了武将张俊的配飨资格


【是时,识者多谓吕元直不厌人望,当以赵、张两公同配。又谓[张俊晚附秦桧,力主和议,诬杀岳飞,不宜在预飨之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四

当时很多人认为张俊紧贴秦相公,力主和议,给金爸爸当舔狗,诬陷并杀害岳飞、张宪、岳云,他的名字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份名单上



我们知道中兴四将中的长腿将军刘光世被赵构反复撸过,名声早就臭大街了,议配飨时大伙直接漠视了他的存在

剩下三位,张俊、韩世忠、岳飞,其中任何一位出局,剩下的两位就是自然而然的配飨人选。当时挺岳飞的人很多,有的人是明挺,比如章森“乞用张浚、岳飞”;更多的人是暗挺,他们吵吵着张俊没资格,必须下课,只要张俊下课岳飞便会自动晋级



张俊活着的时候治军打仗都弱的一匹,但他笼络部下的手段却是一流。殿帅杨存中、襄鄂都统制田师中都是张俊的干儿子;张俊的子侄张子盖、张宗颜也是名噪一时的大将;张俊、杨存中的亲儿子们都在临安做朝官

【诸将中惟张、韩、杨之官最贵,其诸子悉在行都,张之子子颜、子正皆为次对杂学士;杨之子禊为列曹侍郎,倓至执政;韩之子彦直、彦古皆为户部尚书。】~《杂记》卷十二

老岳家最弱,岳飞的儿子中出任实职的仅岳霖一人【岳之子霖起于流落,亦为兵部侍郎。】

老张家的势力和潜在实力对岳家全面碾压



大伙的议论吓了老张家一跳,配飨这事既得名又得利,到嘴的肥肉可不能让它飞了,于是:

【张俊、韩世忠二家争配飨时,俊家厚赂,取其原案藏之,今不存矣。】~《杂记》乙集卷十二.岳少保诬证断案



估计老张家当时以为岳飞必然上榜,他们把斗争对象瞄向了老韩家,但是老岳这块也没放过。既然大伙对张俊诬陷岳飞一事耿耿于怀,老张家便厚礼打点大理寺官吏,把保存的岳飞案卷宗偷出去,这些原始资料后来遗失或被销毁了。

如此一来,张俊在岳飞案中的黑历史就没有了文字记载,死无对证,但老张家的操作可把老岳家给坑苦了

岳飞死后岳家被抄了家,他保存的圣旨、宸翰、往来公文、奏对本来就遭到秦桧一伙的大量销毁和恶意删削,老张家闹这一出搞得岳飞的生平事迹战功在短期内更加无从考据。毕竟“大家认为”的说服力远远赶不上“白纸黑字”

就如在回应杨廷秀时孝宗所说,你说某人有功绩,那咱们就来[检照文册,询访事实]。虽然朕说过[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所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可是爱卿,岳飞的文字材料呢?



当然孝宗还有另外一重考虑:爱卿啊,当年太上可是认过账的……你不觉得让他俩朝夕相处很尴尬么?

【孝宗初命有司为岳飞作谥,太常议[危身奉上曰“忠”,使民悲伤曰“愍”]孝宗以为用“愍”字则于上皇为失政,却之。乃改为“武穆”。】~《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渡江后改谥

不要以为朕的这个“孝”字是充话费送的



淳熙十五年四月再次集中侍从、台谏、太常、秘书省十八名代表议配飨后,孝宗最终拍板采用洪迈的提议

【有旨,定用四人,更不须议论】~《杂记》乙集卷四






综上

两个原因导致配飨高宗庙没有岳飞

1.文字材料缺失

2.孝宗要顾及赵构的脸面




为国钓鱼


为岳飞平反已经做到皇家极限了,再陪享太庙。太讽刺了。当时南宋君臣考虑过,最后给他叔叔留面子,因而放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