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五代以後中原王朝無法再對草原政權形成壓倒性優勢?

導讀:這個題目很大、影響的因素也很多。雖然從五代後中原王朝面對少數民族政權不佔優勢,但是如果說被吊打就有點太誇張了。不過實事求是的說從五代以後,中原王朝的血性、悍勇乃至大局觀都有明顯削弱。五代之前中原王朝既有兩漢時代“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強者之音,又有唐朝的兩滅突厥、勒石燕然的漢家功勳。但是從兩宋開始到大明,被唐末藩鎮嚇得過度恐慌採取了過激反應的政策-以文馭武。但是這只是其中一個層面,中原王朝自我放逐、小富即安的心態、儒家文化的畸形發展影響、經濟中心南移、北方草原政權生態的變更等等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下文我們做一下詳細闡述:


為何五代以後中原王朝無法再對草原政權形成壓倒性優勢?


從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開始到五代,藩鎮割據的武人徹底喪失了千百年來積累的信用。安慶緒殺安祿山、史朝義滅史思明;藩鎮一言不合就要挾唐王朝。五代的梁唐晉漢周的政權更迭都源於武將的政變,即便是十國中最強大的南唐也是篡奪的楊吳政權。我們在對宋、明以文馭武政策痛恨的同時,是否考慮過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呢?千百年來無數將士用鮮血和悍勇和忠誠贏得了老百姓的尊重和擁護,但是被唐末五代短短百餘年的毫無底線的武人亂政擊得粉碎。如果說五代之後中原王朝與草原政權攻守態勢逆轉,這就是原因之一。


兩宋、明朝以文馭武格局有限,顯然缺乏進取心:兩宋花錢買平安(歲幣),明朝主動自廢武功縮在長城以內搞什麼天朝上國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建立的大宋,在統一以後立刻搞了“杯酒釋兵權”過渡到集權模式。古代戰爭本就是武將的專業,但是以文馭武的國策就是不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鑑於藩鎮的危害可以對武將擅權做一些制度上的制約,但是矯枉過正的結果就是走了另外一個極端。所以兩宋對北方的遼、金、夏、蒙古等政權戰爭中,基本上敗多勝少被迫花錢買平安(歲幣)。兩宋的統治者只要能過小日子,太祖、太宗收復幽雲的祖訓基本上就停留在口頭上。


為何五代以後中原王朝無法再對草原政權形成壓倒性優勢?

明朝基本上屬於虎頭蛇尾: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大明絕對有盛世跡象,但是很快就演變成兩宋以文馭武的翻版。在文人吹捧的仁宣盛世時停止了下西洋、奴兒干都司也萎縮嚴重,這是格局的問題。甚至對於生死大敵的漠北草原也放任不聞不問長達十餘年,也先帶領瓦剌統一蒙古後立刻讓大明嚐到了自釀的苦果。土木堡之變大明元氣大傷、由盛轉衰,大明和蒙古的攻守態勢易手。大明雖然有“不稱臣、不不納貢”的強硬,但是在中後期無法改變與兩宋一樣積貧積弱的國情。一飲一啄,皆有定數。

沒有收復西域、喪失漠北的大明,本質上和大宋沒有什麼區別。之前縱橫撰文反覆強調過東北和西域的重要性,大明王朝雖然沒有收復西域但是好歹還有東北的奴兒干都司。不但物資和軍隊可以通過遼西走廊完成主次威懾力量的轉換,而且可以從側面牽制草原勢力、壓縮草原的戰略縱深從而減輕正面北方的壓力。但是到明朝中後期努爾幹都市形同虛設,東北不但沒有起到側面牽制漠北的作用反而早就了後金的崛起。這絕對是明朝的失誤,是嚴重缺乏全局視野的後果。

為何五代以後中原王朝無法再對草原政權形成壓倒性優勢?


經濟中心南移也是造成中原王朝趨於保守不敵草原政權的原因之一

五代之前中原王朝的經濟重心一直是北方的黃河流域,秦漢隋唐的統一過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在此之前中原王朝的統一模式是從關中崛起後征戰關東,然後依託北方強大的經濟實力南下一統中原。即便是三國時代,曹魏也憑藉佔據富庶的北方形成對蜀漢、東吳的碾壓。北方與草原接壤,在不斷抵禦草原入侵過程中形成了精銳、彪悍的軍隊。中原王朝依託北方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彪悍軍隊才能屢屢擊敗草原政權,完成北逐大漠勒石燕然的壯舉。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由於北方戰亂頻仍,而南方經過東吳、東晉、南朝數百年的開發逐漸形成王朝的經濟重心。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北方不再是中原王朝經營的唯一重點。兩宋、大明的重點一直是南方,如果不是明成祖朱棣遷都燕京估計大明的都城也不會改變。所以宋、明除了王朝初期的幾個君主外,基本上一遇到困難就想南撤斷尾求生。所以南宋割讓了淮河以北的所有領土給金國,明朝從遷都開始就保留了兩京制就是底氣不足的表現。

在北方是經濟重心的秦漢隋唐時代丟掉了北方几乎意味著亡國,所以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一定要擊敗草原政權的入侵。而經濟重心南移後中原王朝心裡就有底,一旦遇到艱難的情況很難鼓起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從這個層面來說,經濟重心南移動也是五代後中原王朝區於保守不敵草原政權的原因之一。


為何五代以後中原王朝無法再對草原政權形成壓倒性優勢?

草原文明對於中原文化不斷的消化吸收和民族融合,草原政權減小了與中原王朝實力的差距

從契丹建立的政權就開始不斷學習中原文化,從改變單一的遊牧生活開始逐漸有了定居生活。從遼、金、蒙古、後金等政權跨越長城佔據部分中原開始文明逐漸進步,農耕、金屬冶煉、戰法、民族融合等等都讓草原政權脫離了傳統的遊牧政權的特性。所以草原政權兼具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特性,已經有了不遜色中原王朝的實力。。文明的進步和融合帶來就是更加強大,儒家文化治國帶來的先進的生產力加上嫻熟弓馬騎射的鐵騎成為草原政權更加強大的原因之一。

當一個文明主動學習別人的優勢又意味著具備了強大的基礎,當年趙武靈王學習胡服騎射造就了趙國的強大。而漢唐對於匈奴、突厥的征伐也是才用了草原騎兵善用的騎兵長途奔襲,才能做到突襲的斬首行動。

小結:

從五代以後中原王朝逐漸衰弱的原因很多:以文馭武國策的執行、小富即安的心態、儒家文化的畸形發展、經濟重心南移等等。而與此同時北方草原政權在不斷吸收農政政權文化,從治國理念到戰法、攻城方式、武器升級、佔據北方等等變的異常強大。此消彼長之下,中原王朝對待草原政權上大多處於劣勢。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