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爭分奪秒 與疫情賽跑!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1月22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院長施秉銀不畏疫情,身先士卒,率先垂範,他深入隔離病房,衝在一線,他是院長,更是一位逆行勇士。施秉銀心繫疫情,在他眼裡只有搶救患者,2月5日出徵武漢臨行前,他動情地說:“我要求我們團隊提前去,早去一點,就可以早一點投入一線救治,就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我們不僅要參與臨床救治,更要為國家提供疫情防控的方案和建議。”從走上抗疫戰場的那一刻起,施秉銀一直夜以繼日地在戰鬥,從未停歇,他就是這樣一位肩抗使命、懷揣責任、不忘初心的白衣戰士,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始終和一線醫護並肩戰鬥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爭分奪秒 與疫情賽跑!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爭分奪秒 與疫情賽跑!

疫情就是命令,責任重於泰山。

2020這個春節註定要在不平凡中度過。時光回朔到1月22日,交大一附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誓師動員大會召開,該院正式啟動了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模式。施秉銀率先就疫情防控做出九條部署,從明確診療規範、確定牽頭科室到細化防護要求、提出應急準備,條條都是乾貨,字字事關落實,特別是全院取消休假、全員應急待命的要求,體現出一附院人在疫情面前勇於犧牲、敢於擔當的氣魄。醫院黨委書記馬辛格在會上向全院發出動員令,號召一附院人弘揚優良傳統,幹部要衝鋒在前,黨員要奮勇當先,每個科室每名員工都要堅決服從醫院的統一調配,在關鍵時刻、特殊時期,一附院人一定要不負使命。

施秉銀詳細詢問了患者的症狀表現、治療情況、改善程度和生活狀況等,他語重心長地對患者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慌和失去信心,只要堅定信心、積極配合醫院治療,就一定能夠康復”。隨後,施秉銀又一一看望和慰問在隔離病區工作的醫護人員,代表醫院黨委和全院職工對大家勇於擔當、衝鋒在前、無私奉獻的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謝,鼓勵大家堅定信心,攜起手來早日戰勝疫情。他表示,醫院會盡可能保證大家的安全,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讓醫務人員都能安心地投入到這場疫情防控戰中去。施秉銀不畏疫情、身先士卒、衝在一線、深入隔離病房的作為,給患者和一線醫護人員帶來極大的鼓舞,“施院長都不怕,我們還害怕什麼?我們身後有一附院的強大後盾,我們一定會戰勝疫情!”戰鬥在隔離病區一線的醫護人員們信心滿滿。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爭分奪秒 與疫情賽跑!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爭分奪秒 與疫情賽跑!

2月4日下午,47歲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杜某緩步走出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房大樓。經過12天醫護人員的科學救治與精心護理,杜某已經符合出院標準,這是西安交大一附院首例治癒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在歡送儀式上,施秉銀對杜某表示祝賀,他說:“你作為陝西省首批患者康復出院,標誌著陝西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和勝利。我們相信在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打贏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感謝交大一附院的精心救治,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相信,中國必勝,武漢必勝!”。患者杜某激動地說。

靠前指揮、揮師武漢,疫情不破誓不還

2月5日,施秉銀帶領重症醫學科石秦東主任和兩位ICU的護士長緊急奔赴武漢,為國家醫療隊的進駐做對接準備。可以坐第二天的高鐵去,但為了搶時間,他選擇了“夕發朝至”的直快列車,寧願在火車上“咣噹”一晚上。“我要求我們團隊提前去,早去一點,就可以早一點投入一線救治,就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我們不僅要參與臨床救治,更要為國家提供疫情防控的方案和建議。”施秉銀說到。

在武漢的20天時間裡,施秉銀每天都是馬不停蹄。作為前方總指揮,他既要履行國家衛健委的安排部署,還要協同調度各方援助力量,處理事務都是“小步快跑”。醫療隊接管的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的七、八病區,這是兩個新病區,共64張床位,主要用於接收危重患者,可以說是在同死神賽跑,任務非常艱鉅。

醫療隊進駐病區後,一線反饋的情況更讓施秉銀寢食難安,“病人的情況相當嚴重,醫療救治的壓力很大”,施秉銀坦言。為此,他提出要把挽救患者生命當作頭等大事,把降低病死率作為首要任務。經過他的倡議和協調,施秉銀本人牽頭組建了降低患者病亡率小組,成員包括各大醫療隊的頂尖專家,小組建立重病例每日討論機制,實施“一人一策”,集合多學科力量,組織多專家遠程會診,按病情輕重緩急對患者分層,動態調配醫護人員,保證最強力量救治最重病人。小組成立後,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這一做法也得到了上級部門和兄弟單位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除了與死神戰鬥搶救病患,施秉銀還高度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在他的倡議下,醫療隊在隔離病區內首創醫患微信群,把醫生護士和患者拉到一個群裡,有什麼問題醫護能第一時間知曉,患者有什麼問題在群裡提出來馬上就能得到回應。通過在線解決患者治療、護理、心理、康復及生活問題,線上線下,身心同治、縮短病程,取得的效果非常顯著,許多患者表示“西安交大一附院的白衣天使是我們一生的牽掛”。

為了打造一支能打勝仗的醫療鐵軍,施秉銀要求醫療隊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把紀律挺在前面,制定管理辦法,嚴格規範各項防護措施。實行三級聯動,通過隊管組、組管人,讓精細化管理滲透到方方面面。通過嚴格的制度和管理,為醫療隊建立了堅實的安全保障。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爭分奪秒 與疫情賽跑!

2月16日,在武漢戰疫前線,援武漢醫療隊舉辦了前沿陣地臨時黨總支成立儀式。臨時黨總支書記施秉銀帶領醫療隊黨員代表重溫了入黨誓詞,向全體黨員提出“六個帶頭”:帶頭聽黨指揮,服從安排;帶頭扛起責任,擔當作為;帶頭協同作戰,合力攻堅;帶頭嚴守紀律,恪守規矩;帶頭不忘初心,服務患者;帶頭科學防控,及時總結。在戰疫前線,施秉銀以身作則,始終帶領黨員幹部衝鋒在最前線,在他的感召帶領下,目前已有50餘名隊員主動提交了入黨申請書。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牢樹患者中心的根本宗旨

“醫者有仁術,更要有仁心”是施秉銀行醫生涯堅定不移的信念。三十多年如一日,他堅持患者至上理念,把病人當親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解病人之所難,以平易近人、謙讓隨和、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詮釋著大醫的赤膽忠誠。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爭分奪秒 與疫情賽跑!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爭分奪秒 與疫情賽跑!

業內公認施秉銀是內分泌學的大師,很多疑難複雜病例經他把脈問診最終水落石出。一位西安女患者黃某,被診斷為甲狀腺未分化癌,按常理生存期不超過半年,患者輾轉多家醫院診斷依舊。陷入絕境的她抱著一線希望找到施秉銀,他詳細閱看所有資料後,徹底否定了之前的診斷,術後證明施秉銀的判斷完全正確。患者如釋重負,懷孕生產後第一時間給施秉銀髮短信報喜訊。黃某動情地說:“沒有施醫生的準確診斷,就沒有我的今天”。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因為施秉銀診斷準確、及時治療,多少鮮活的生命從死神手裡被挽回。有患者留言,“從前我對醫院很陌生,對醫生不瞭解,這次生病接觸這麼多醫生,深感醫術參差不齊,態度更是迥異,到了施教授這兒,我才真正明白什麼叫大家,作為施教授的患者我很幸運。”

在交大一附院門診,最難掛的號是施秉銀的專家號,網上預約往往一分鐘內就被搶完了。為儘可能滿足患者就醫需求,從2006年開始,施秉銀藉助網絡,犧牲休息時間為患者義務問診。在他的微博上,滿滿當當的都是與患者的聊天記錄。他視患者為知己,與病人交朋友,激勵患者戰勝病魔的勇氣和決心。只要患者在網上諮詢,他都盡力給出建議,每天早起看留言、睡前回詢問成為常態,全國各地近6萬人成為他的微博“粉絲”。

有人曾問施秉銀,“如果只有一個選擇,你會選擇當院長還是做醫生?”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寧可不做院長,不能不看病人!”對待病人,無論貧富貴賤、遠近親疏,他都一視同仁,耐心細緻診治,尤其對來自邊遠、貧困地區的病人,總是千方百計為患者制定最省錢的治療方案。他不僅拒收病人紅包,還自掏腰包資助患者。有一位病人因為沒錢繼續治療,打算偷偷出院,他獲知後親自做病人思想工作,還到收費處協調免除了拖欠的醫藥費。一位貧病交加的甲亢患者,經過他精心治療,病情明顯好轉,出院時他還給了病人500塊錢路費。有一位患者在施秉銀的微博下這樣留言:“來貴院看病之前,我經歷了漫長痛苦的就醫過程。每次看病,說不上幾句話,就開一大堆化驗項目。隨著檢查越來越多越複雜,我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醫生總說惡性可能性很大,但又遲遲不下定論。等待靴子落地的過程真是煎熬。後來我終於掛上了您的號,事實證明,找您看病真是找對了。您準確的診斷,科學的用藥,讓我從此煥然新生!”

不畏艱難、勇挑重任,堅守健康中國的使命擔當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施秉銀不僅是一位名醫大家,也是一位出色的醫院管理行家。初任院長時,醫院發展進入瓶頸期,面對諸多矛盾問題,他沒有選擇迴避,而是迎難而上,聚焦“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目標,信守“厚德、博愛、精醫、卓越”院訓,與黨委一班人攜手擎畫藍圖,開闢優質醫療資源為民服務新途徑。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爭分奪秒 與疫情賽跑!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爭分奪秒 與疫情賽跑!

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全科醫生培養,著力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是國家醫改的目標。作為公立醫院帶頭人,施秉銀沒有等待觀望,而是銳意創新,主動承擔城市醫院助推分級診療的主體角色,2015年,聯合轄區4所二級醫院和14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了陝西首個城市醫聯體——交大一附院雁塔區醫聯體,成立了社區巡診團和知名專家社區工作室,蹄疾步穩地開創了全省醫改的先河。五年來共派出專家195名,在社區坐診1198次,接診患者41621人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接待患者159萬人次,探索出了“醫聯體+全科醫師+慢病管理”的城市分級診療新模式,有效解決了大醫院“一號難求”的問題,成為帶動醫改的成功範例。

施秉銀在醫院門診量大、醫療人員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確立了“對內精細管理促內涵提升、對外優質資源外延履行社會責任”的戰略思維,建立了性能優越的互聯網醫院,以實現優質醫療資源服務半徑最大化。劃分區域、優化佈局,與多地政府簽約,摸索出了一附院緊密託管縣級醫院的新模式,有力帶動提升了基層醫院醫療技術能力和水平。以託管的長安區醫院為例,在總院技術人才支持下,今年1-9月份門急診量達到476724人次,住院量18709人次,手術量3439臺次,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68%、48.28%、86.5%,讓群眾就近享受到了最優質的醫療服務,日益成為患者心中值得信賴的“生命綠洲”。

施秉銀堅持醫院公益屬性,不遺餘力把健康扶貧作為義不容辭的重任,長期對口支援洛南縣、山陽縣、丹鳳縣等貧困地區醫院,從派駐專家、贈送藥品到培訓人員,用實打實的幫帶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水平。2019年中秋前,年近六旬的施秉銀不顧高原反應,親自帶隊赴西藏阿里地區看望援藏隊員,並對當地衛生狀況進行詳細調研,提出通過設立互聯網醫院阿里分院,遠程會診及專家巡診相結合,助力健康中國目標落地雪域高原。

潛心科研、勇攀高峰,堅定以研促醫的正確方向

施秉銀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少年時代親歷了家鄉缺醫少藥的現狀,目睹了不少貧困家庭“小病拖、大病扛,扛不過去見閻王”的殘酷現實,受伯父治病救人的影響,1975年高中畢業前,他參加了學校辦的“紅醫”培訓班,畢業後邊學習邊實踐,以編外赤腳醫生的名義,走村串戶,針灸把脈,從此與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1977年高考,他的志願全填的是醫學院校,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原北京醫學院,成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大學生。臨畢業時他本可留京工作,卻義無反顧回到醫療衛生事業相對滯後的大西北,分配到原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西安交大一附院)工作。伴隨專業知識的積累、臨床經驗的增多,施秉銀深深認識到,只有以問題為導向樹立臨床科研思維,才能真正掌握精湛獨特的醫療技術,進而把興醫報國的遠大理想落到實處。

施秉銀初到內分泌科工作,甲狀腺疾病診斷是臨床的突出難點。那時,科室剛起步開展甲狀腺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這一先進方法。面對當時國內技術開展很少、操作要求極高、操作成功難度很大的情況,施秉銀廢寢忘食、虛心求教,在研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最終熟練掌握了從準確穿刺、細胞染色到病理診斷的全部要領。工作之初由於人員缺乏,他還兼做了十年的技術員。20多年來,他親自為2萬多名患者實施了細針穿刺和病理診斷,為精準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由於工作起步早質量高,一附院甲狀腺疾病診治一直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在使數百例甲狀腺癌患者及時治療的同時,令千萬患者避免手術。

施秉銀說,“二十年前我就有一個夢想,希望找到一種能預防或徹底治好甲亢的方法。”甲亢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對患者身心危害很大,傳統的治療方法療程長、複發率高、治癒率低、併發症多。經過縝密思考,施秉銀把研發疫苗預防甲亢列為重大課題。從克隆、表達、純化抗原開始,到小鼠反覆對比,再到選擇與人類同源性非常接近的恆河猴進行研究,科研歷程困難重重。特別在昆明動物所研究期間,居住在山上,喝的是泥沙水,用的是為猴子準備的鍋碗瓢盆,一月洗不了一次澡,還要冒著被猴子抓傷感染狂犬病的危險。經過四年攻堅克難,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製備出恆河猴甲亢模型。通過對比試驗證明,注射疫苗可使甲亢的預防率高達90%以上,標誌著我國在甲亢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實現預防人類甲亢疾病的夢想上邁出堅實步伐。

“當醫生不能不搞科研,臨床工作不能沒有科學研究”是施秉銀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即便是擔任院長後,他仍然不為日常繁雜事務所困,持之以恆把醫學科研作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增進患者福祉的不二選擇。他經常通宵達旦、如飢似渴地查閱文獻、探訪專家,集中智慧、攻堅破難,使一批重大成果問世。面對國家、區域醫學中心及世界一流名院發展目標,施秉銀與黨委一班人深謀遠慮,制定了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採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國內外英才來院工作。與美國傑克遜實驗室等國外頂尖科研機構合作,共同組建科研平臺。系列舉措結出累累碩果,回國短短兩年多時間,劉冰團隊已在蛋白質結構生物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文章擬投國際最頂尖雜誌《自然》。

捨棄小家、顧全大家,堅守竭誠奉獻的家國情懷

施秉銀牢記醫療為民初心,銘記興醫報國擔當,舍小家、顧大家,唯獨很少考慮他自己,把實現個人夢緊緊融入國家夢、民生夢、健康夢之中,敬佑生命、救死扶傷,大公無私、甘於奉獻,用華彩人生彰顯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價值追求。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爭分奪秒 與疫情賽跑!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爭分奪秒 與疫情賽跑!

施秉銀常說“做醫生應有仁愛之心,必須給需要幫助的患者以幫助”。有一次他在答詢患者問診電話時,一不小心從樓梯踩空,跌倒造成骨裂。他毫不顧忌有後遺症的風險,仍然堅持上班,直到實在走不動了,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才住院治療。很多不知情的患者慕名而來,為了使患者不白跑一趟,施秉銀把“診室”搬到自己的病房,和往常上班沒有兩樣。一位患者動情地說,“您在病床上還為人治病,真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詞語來誇讚您這樣的好醫生。”

施秉銀的父親因病住院,手術當日正是自己的專家門診,他請來親屬幫忙照顧,當下了門診急忙看望時,父親的手術早已做完了。提起二老,施秉銀總是十分愧疚,因為工作忙碌,一直到父母去世,他都沒時間好好陪伴老人。但對待患者,無論寒冬酷暑還是值班休假,只要病人有需要,他都會隨時趕到。他沒有節假日,逢年過節總能在病房裡看到他的身影。出差回來,第一時間是到病房查看病人、瞭解病情。由於工作忙,小到換燈泡,大到裝房子,家裡啥事他都不管,是院內出了名的“甩手掌櫃”。愛人出國前,給家裡買了全自動洗衣機、電壓力鍋,但他從來不看說明書,不會用就說壞了,好好的東西成了擺設。孩子打上學起,開家長會都是愛人的事,“家裡指望不上就不指望了”,愛人無奈地說。他上門診時,吃飯常常拖到一兩點,愛人生氣又心疼地說,“你就不能限幾個號,早點兒回來呀?”他說,“病人都是老遠來的,總得把病人看完才是,晚點吃飯有什麼關係?”

2014年接任院長的施秉銀,無論從職務還是從貢獻來講,理應搬到條件更好的房子,但他堅決不搞特殊化,至今依然住在家屬樓西北角一百平米的老舊房子裡,家裡擺設也極為簡單。愛人抱怨地說,“普通職工家裡條件都比咱強,這過的是啥日子呀!”有位多年不見的朋友上家串門,看到書籍材料滿地堆放、家電傢俱陳舊過時的境況,動情感慨地說,“你這兒哪是堂堂院長住的地方呀!”這就是施秉銀對大醫出大愛、大愛成大醫的生動詮釋。


文字/一附院 王睿

圖片/一附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