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管教孩子上卻陷入誤區,如何破?

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是處於什麼情況呢?是喋喋不休地說服?還是大喊大叫的命令?是束手無策?還是能應付得很好呢?


那些教育孩子時,喋喋不休的說服、大喊大叫命令孩子的父母,所獲得的結果是:孩子全然不理,甚至變本加厲。
父母的手應該充滿關愛和溫暖,而不是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一個在戰戰兢兢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漸漸的發展出一些負面行為。比如,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就說謊;有需求不敢說就偷竊等等。

管教孩子是一門大學問。
“好孩子要乖,聽大人的話,懂事,長大後才有出息。”孩子太乖,事事都聽父母的,按部就班的照大人的安排去做,大人是省心了,但是孩子個性卻被抹殺了,而且太乖的孩子長大以後會十分依賴父母,缺乏獨立意識。
父母培養孩子的個性個性不是另類,而是從孩子自身特點來培養他們主動、勇敢、熱情、體諒別人等優秀的品質。
我們可以不要求孩子具有別人所有的優點,也不需要和其他孩子比,而是慢慢培養孩子自己的認同感。
即使孩子頑皮,我們可以幫他把壞的習慣改掉,好的習慣發揚,讓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管教孩子方式不正確,塑造出來的孩子只會讓我們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因此,父母要做到未雨綢繆、堅持不懈,並隨時都保持頭腦冷靜。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完成自己當年沒有完成的夢想。
於是一直逼孩子都往自己認為的正確方向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並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譬如,學鋼琴,學畫畫。
在父母的壓力和逼迫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愉快時光變成了鬥爭大會。犧牲了親子之間和睦關係,追求一些並不一定正確的父母的理想。當子女長大回想童年,盡是不快樂的回憶。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由於急於求成或愛子心切,不知不覺步入了誤區。
有的媽媽害怕孩子受到傷害,於是,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連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讓他們碰。這種過分溺愛的表現,只會讓孩子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當孩子走向社會了,也會缺少自信,阻礙孩子的社交能力。
有的媽媽和爸爸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不同意見,不是溝通商量著去解決,而是各持己見,甚至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殊不知,這樣的做法不但幫不了孩子,還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全和不知所措。因此,媽媽們如果和爸爸有什麼不同意見,最好避開孩子進行溝通和商量。

很多父母認同了打罵孩子不對的觀點,於是,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於對孩子“曉之以理”,結果理沒有談成,孩子卻被慣壞了。為什麼?


因為孩子缺乏經驗和判斷力,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依賴父母的指導,如果對孩子過於民主,很容易讓孩子變得為所欲為。
對孩子過分民主,容易把孩子寵壞,是孩子變得固執任性。
因此父母們應當根據孩子年齡大小、事情大小來確定是否讓孩子做主。
有的時候該採取強制措施時還是必要的,讓孩子懂得淘氣應有限度,任何時候都不能有過分的行為,在不良行為一開始就制止他。

有些父母可能為了激勵孩子,於是總是主觀地否定孩子的言行,喜歡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作比較。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方法卻弄錯了,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長此以往,會將孩子的積極性、上進心扼殺掉,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會被無情的摧毀。
因此父母千萬不要小看自己的孩子,即便他真的錯了,可以提醒他,讓他知道你相信他有能力做好,不要用“你老是這樣,從沒有做好過”這類指責的話語。或者因為做錯了事,孩子必須受到一定懲罰,但是也不可因此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而是讓孩子明白:媽媽是愛自己的,只是不喜歡我這樣做,所以才會受到懲罰。

在教育孩子時,獎勵和懲罰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很多父母也因此走進了極端。要麼就是隻獎勵不懲罰,要麼只懲罰不獎勵。
比如,有的孩子做錯了事,有些父母卻承諾以獎勵來讓他更正。這種方法只能縱容他下次再犯,用獎勵的方法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實際上是變相鼓勵孩子繼續做錯事。有的孩子進步了,理應得到獎勵,可父母害怕他驕傲,於是什麼也沒有說,這樣只會讓孩子失望,長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孩子如果真的犯了錯誤,懲罰必不可少;如果孩子進步啦,該有的獎勵一定不要少。懲罰和獎勵要做到有的放矢。

父母做錯事卻從來不向孩子道歉,也是管教孩子容易進入的雷區。
有的父母明知道是自己做錯了,冤枉了孩子,可是礙於做父母的面子,不好意思跟孩子道歉。
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大人犯錯了無所謂,不需要道歉,不需要改正。那我也要快快長大。
其實,假如父母真的明白自己的錯誤,跟孩子說“對不起”,可以讓孩子明白: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誰錯了都應該要道歉,並試圖改進。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管教孩子上卻陷入誤區,如何破?

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