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運營商競爭進入紅海:“三國殺”轉入“3*31”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三大運營商第一時間表態,全力支持“提速降費”工作。現在,我們冷靜思考下,這對於電信運營商的挑戰是什麼?

流量資費走勢

總理的“提速降費”要求中,取消流量“漫遊”費和移動流量資費年內降低30%最為明確,屬於“剛性”要求。三大運營商必須在今年“足額”落地。兩者影響,孰輕孰重?字面上,30%更具衝擊力。從工信部每年發佈的通信行業統計公報中,我們可以估算出近三年的流量資費走勢。

結合4G用戶的普及率,我們清晰的看出在通信技術更迭以及市場競爭雙重因素驅動下,流量資費每年下降幅度超過35%,並隨著市場進入4G同質競爭階段,呈現加速下降態勢。這從側面說明,30%的降費,也許不需要政策的強制驅動,市場自身競爭足以完成要求。

對比之下,流量“漫遊”費則難以量化估算。流量沒有單獨針對漫遊計費,而是演化成了本地流量和全網流量。但消費者,很容易比對出本地流量與全網流量的資費價差,以及套餐中本地與全網流量的額度差異。漫遊的影響,得從電信運營商的經營模式說起。

看競爭格局演變

漫遊費最早出自1994年原郵電部發布的《關於加強移動電話機管理和調整移動電話資費標準的通知》,跨省使用,移動電話需收取自動漫遊費。收費的初衷,是為了防止便宜資費的異地使用,維護行業整體健康、均衡發展,頗有“劃小承包單元”的風格,讓屬地的電信運營商可以更靈活自主,以加速通信基礎設施發展,並保障電信運營商履行普遍服務、彌合數字鴻溝等社會責任。漫遊費背後的根源,決定於電信運營商的屬地化運營模式——從分省運營起步,逐步實現全程全網,並在發展過程中,保留了分省的運營體系。

但隨著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電信運營商讓位並服務於更富創新能力與效益價值的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企業,其天生就是集中、去屬地化,對電信運營商的傳統運營模式發起了衝擊。附著於屬地模式的“漫遊費”自然首當其衝。與2017年取消語音漫遊費不同,彼時語音業務已經連續多年量收齊跌,語音漫遊費實際被多種套餐取代,名存實亡。但當下,流量收入正在處於增長階段,是三大運營商保持增長的主力軍。取消流量“漫遊費”,對收入及發展驅動力的衝擊將遠大於語音時代,與此同時,取消流量“漫遊費”還拆掉了三大運營商最後的屬地化屏障以及最重要的營銷工具。在號碼身份屬性消退的大背景下,消費者將趨向三大運營商中個別省公司的價格窪地。這意味著競爭的博弈環境將從“三國殺”轉入“3*31”省公司的對抗與競爭——真正的競爭紅海,正在開啟。

破解之道

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最大的難題是如何應對並尋求破解之道。在這裡提幾點建議:

一是推進組織改革,強化集中管理。流量的去本地化,可能引發省公司之間資費的相互傾軋。與此同時,運營商在與互聯網公司的博弈中,處於更弱勢的地位。因此,建議運營商要加速組織改革,在集團層面建立起集中化的運營中心,加強資費管理,並負責集中推進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與運營,實現降本增效。

二是加大內容佈局,構建價值新高地。競爭之下,流量剪刀差不斷加劇。電信運營商要通過投資、合作等多種方式,加大內容領域的佈局步伐,尤其要重視發揮家庭市場的屬地化、場景化運營優勢,積極推進“移動流量+固定寬帶+內容服務”商業模式,打造無縫內容體驗,構建價值新高地。

三是加速5G建設,創造更多商業模式。“人聯網”肩負信息消費基石的重任,註定難免走向平凡的結局。但5G帶來的不是一次簡單的技術更迭,而是生產力的躍升,為電信運營商進入並融合垂直產業提供了重要工具。電信運營商要把握住這次躍變的機會,充分整合技術升級、資本槓桿以及運營服務,開闢出全新的戰場,創造更多的商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