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一位耄耋老兵的家國情懷

延安一位耄耋老兵的家國情懷

曹鴻飛老人接受記者採訪

7月28日,記者按著地址找到了曹鴻飛老人位於七里鋪的家。還未走進,便聽到房間裡傳出的歡聲笑語,幾個兒女正圍坐在曹鴻飛身邊一起聊天,看到記者進來,91歲的曹鴻飛還與我們開心地打了招呼。

貧苦家庭催生革命鬥志

曹鴻飛出生在榆林市橫山縣石窯溝鄉曹陽坬村,家中兄弟三人,生活窮苦。大哥在曹鴻飛小的時候就參加了紅軍,家裡人雖然很擔心,但明白他大哥乾的是為窮苦人謀利益的大事,都很支持。曹鴻飛常聽家裡人講大哥的事,從小就對他非常崇敬。

“我12歲的時候,有一天白軍突然衝到家裡,把我父親抓走,說我們是紅軍家屬。我們把家裡能賣的都賣了,湊了100銀元贖回了父親。”曹鴻飛回憶說,這件事發生後,族中長輩和父親商量,不能再在橫山待下去了,建議他們去延安。

1940年,曹鴻飛一大家落腳延安青化砭新民村,“到了延安,呼吸的空氣都是自由的!”曹鴻飛在1947年2月參加了當地的游擊隊,他告訴記者,是受傷返鄉的大哥堅定了自己參加革命的信心,“大哥在戰鬥中被打傷了胳膊,無奈之下退伍返鄉,但是他給我講述的對革命的理念與信心,以及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情懷讓我深受鼓舞,我下定決心要追隨大哥的腳步,家裡人也非常支持。”

戰鬥英雄難忘崢嶸歲月

1947年,曹鴻飛參加了西北野戰軍,上的第一個戰場就是著名的瓦子街戰役。“那時候還下著雪,要到達我們需要埋伏的地點,必須淌過一條河,指揮官一聲令下,沒一個人猶豫,全部跳進水裡,從河裡出來,大家的棉褲上都結了冰,走起路來刺啦刺啦的響。”曹鴻飛回憶起當時的情境,依然十分清晰,“我們在山上埋伏的時候一動不能動,雪一直下,那時候身上要有個傷口,肯定撐不過那兩天。”

瓦子街一戰異常慘烈,與曹鴻飛同一個排的戰友,最後只活下來3個。戰鬥結束,看著一個個倒下去的戰友,他們四人不由得抱頭痛哭。“比起那些犧牲了的戰友,能活著的我們是多麼幸運,如果他們也能看到如今的幸福生活該多好!”言語間,老人又陷進了對往事的回憶中。

如今,老人年齡大了,記憶力開始衰退,很多往事記得不很真切。他非常感念現在的平淡生活,採訪中,他反覆說著:“與那些犧牲的戰友相比,我很知足!”

瓦子街戰役之後,曹鴻飛跟隨部隊南下北上,先後參加了扶眉戰役、解放蘭州、解放西寧的戰鬥。因為英勇善戰、不怕犧牲,曹鴻飛成為了彭德懷的內衛排排長,在後期的戰鬥中,他衝鋒陷陣,立下了無數戰功。

1957年,曹鴻飛響應黨的號召,“為加強社會主義建設”,他回到了延安,進入供銷系統工作,直到1987年離休,他一直兢兢業業,像在部隊中一樣,全力以赴幹好自己的工作。數十年來,他從未持功向組織和國家伸手,沒有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也沒有利用自己的身份謀取過任何個人便利。

家風樸素只求自立自強

曹鴻飛常告訴子女,要自立自強,要靠自己。他一共5個子女,除了三女兒在青化砭煉油廠上班外,其他子女都已下崗。“我們下崗後都是自己聯繫的打工,也不敢給父親說,怕他著急,其實,就算說了他也不會因為我們的工作去找政府提特殊要求,父親的為人,我們都知道。”

大女兒曹海蘭下崗後,自己去了西安打工,如今退休了又回到延安,才將他們下崗的事告訴了父親,父親誇他們做的很好,“現在的社會這麼好,有衣有食,你們不麻煩政府,自立自強,我很高興。”曹鴻飛這些話,讓原本還有些委屈的兒女們豁然開朗,心態平和。

曹鴻飛現在租住著七里鋪的房子,客廳裡除了兩個老古董大立櫃茶几,再就是一箇舊沙發,異常樸素的房屋裡乾淨整潔。“租住在這兒,就趁離市醫院近,我爸心臟做過支架,去年開始,身體就大不如以前,住在這兒上下有電梯,老人也方便。”曹海蘭告訴記者,父親的單位曾經也有過分房的機會,但是那時候他們家拿不出房款,所以現在還要給父親租房住。曹海蘭姊妹幾個因為沒能力給父親買套房子,總是有些內疚,但曹鴻飛很滿足。“現在沒有戰爭,吃穿不愁,看個病政府也給管,生活多幸福啊,還要求啥?”

採訪臨近尾聲,當記者問到還有什麼需要政府幫助的,曹鴻飛擺擺手,“我們經歷過戰爭的人呀,心裡就盼個國泰民安,現在的生活已經夠好了,社會穩定,人民富足,人要知足呢!”一席話語說盡了老人的樸素情懷,也讓我們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惟願這些為新中國甘灑熱血的老人們健康長壽!(市委通訊組 谷嫦瑜 馮耿)


分享到:


相關文章: